千里共婵娟的意思是什么(千里共婵娟的意思是什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北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如下:
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我端着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那里的寒冷。站起身舞蹈一番,欣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啊。
月儿不停地游走,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明月不应该是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问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人间的事情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希望人们可以长长久久地在一起,纵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
时间: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
地点:密州(山东诸城)。
这一年,苏轼40岁,已逢不惑之年。
由于反对宰相王安石的变法新政,1071年,35岁的他主动请辞京官,外放到杭州做通判。
杭州三年,任期已满。为了能和弟弟苏辙离得近一点,他再次请求朝廷把自己调到弟弟工作的齐州(济南)附近的地方工作。
1074年,他终于来到密州做太守。密州距离齐州只有四、五百里的距离。
可是,来密州也有两年了,苏轼和弟弟一家还是没有机会谋上一面。
又是一年中秋节,这天苏轼通宵畅饮,大醉酩酊。他想到了壮志难酬的自己,想到了魂牵梦绕的国家,想到了近在齐州做官却已经七年不能相见的弟弟苏辙。
乘着酒兴,苏轼作下这首千古绝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大自然的景色在文人墨客心目中,太阳和月亮占据着毫不动摇的主导地位。
但太阳往往过于阳刚,过于炽烈,让人无法亲近,只能敬而远之。
月亮却是朦胧的、温柔的、让人怜惜和疼爱的。所以古往今来,月亮更加让人垂青,让人爱恋,让人浮想联翩,成为文化人的首选挚爱。
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诗人,原本就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旷世奇才。历年来辗转流离的生活、政治上的挫折和艰苦环境的磨砺使他思想愈加成熟,情怀愈加博大。
中秋佳节,酒兴正酣。仰望中天明月,此时此刻,苏轼的思想情感如同长上了一对翅膀,在天上人间自由翱翔。
词的上片写中秋赏月,引发出对天上仙境的奇思妙想。
唐代第一诗人李白曾写到: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便是对明月的起源和宇宙的伊始的灵魂拷问,带给后人一个广袤的世界和无尽的遐想。
作为对前辈的致敬,苏轼更显心情之迫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李白还很矜持,停下杯来做一番思考;苏轼却是举着杯子,遥问明月。此时此刻他应该是比前辈喝得多,酒兴更浓,所以更加直接,直抒胸臆。
此时此刻,苏轼也算是隔空遥对诗仙,同赋名篇,穿越时空,紫禁之巅。
词的下片则望月怀人,感念人生无常,亲人聚少离多。
此时此刻,苏轼想到的,必定不仅仅是七年未曾谋面的弟弟苏辙一家。
他的心头何曾没有想到去世十多年的发妻王弗,何曾没有“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悲伤感慨。
何曾没有想到一心想报效的朝廷,和卫国戍边的边塞报国情怀?
神宗皇帝你看到了吗,我苏轼这个曾经意气风发的少年才子,如今已经年过不惑、鬓染霜花。
苏轼从小受道家的影响较深,思想中始终抱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既有道教的养生之道,更有羽化成仙的奇思异想。
对现实际遇的不满,人世间的诸多不称心、不满意之事,在酩酊大醉之时如同决堤的洪水,奔涌上心头。
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凄凉孤寂。
其实哪有什么琼楼玉宇,那不就是我又爱又恨的京师汴梁吗?
那里曾经有我的事业,我的辉煌,我生命谱写的华章。可是现在都变了,王安石的新政下老百姓太苦了,变法给人们造成多大的伤害啊?
可是高处不胜寒,我又怎么能够回到汴京,去施展我的才华,去解救黎庶之苦、苍生之难。偌大个京城,哪里有我苏轼的存身之所。
苏轼在内心作着矛盾的思想斗争,同时也坚定自己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决心。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既然不能上达天庭,何不留恋这快乐的人间。
此刻,苏轼开阔的心胸、超远的志向、对生活的热爱,赋予了这首词旷达豪放、积极乐观和勇敢面对现实的灵魂。
月圆而人不能团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
月亮啊,你为什么总是在我和亲人离别的时候才圆呢?
都说月圆之夜是团圆的时候。为什么一个又一个中秋佳节,已经是第七个中秋节了,我和兄弟一家却不能团聚,享受阖家团圆的欢乐。
可是,月亮其实何尝和我不一样呢?
人生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亮也有阴晴圆缺。人生如意之事不常有,不如意事常八九。
月亮也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也有亏损残缺的时候,自古以来世上哪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
既然不能相见,不能团圆,不如此刻就默默地祝愿亲人们能够永远健康平安,和我一样同时享受着相思的月光吧。
苏轼的这首词情感放纵奔腾,跌宕有致,结构严谨,脉络分明,情景交融,紧紧围绕“月”字展开,忽上忽下,一会离尘,一会入世,语句精练自然,显示了词人高超的语言能力及浪漫洒脱超逸的词风。
虽有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情与理的矛盾,但苏轼最后还是以理遣情,不脱离现实,没有悲观失望的消极思想,情绪是健康乐观的、积极向上的。
苏轼的这首词作既有理性,又有情趣,耐人寻味。它意境广阔,胸怀旷达。对人间的眷恋之意、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我们一种美好的享受。
正因为这种乐观豁达、百折不挠的人生态度,所以苏轼的这首词作无愧于古往今来最好的中秋节写月亮的词作,没有之一。
说点后话。
苏轼后来贬官到黄州的时候,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终于传到了神宗皇帝的耳朵里了。
因为苏轼本身就是实力派,加之这首中秋词写得确实太好了,一经问世就传唱天下。
元丰年间,京师汴梁不断传唱着这首神曲,霸占首都红歌榜单。
神宗皇帝找人拿来了词文,想看看苏轼到底有多神奇。
等看到“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句话的时候,神宗皇帝不由得感叹道:苏轼这个人呢,终究是爱国爱君的啊。
能够得到皇帝的原谅,竟然是他的这首词。
你说苏轼牛不牛,你说这首词牛不牛?
笑谈历史,遑论大家,纯属一家之言。老马的诗史世事,欢迎各位批评和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