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说明书大全 范文大全 知识大全 实用查询
首页 > 知识大全 >

仁的故事典故(“仁义礼智信”:儒家文化的精彩故事典故!)

如果要我用最精炼的文字形容儒家文化,我会用“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字。这也是我所理解的儒家文化的精髓,具体来说,儒家文化就体现在这五个方面,本文试图以五个精彩的故事来诠释儒家文化的精髓:“仁义礼智信”。

仁义礼智信

第一:“仁”。

“仁”者,为“二人相处之道也”。讲究的是“推己及人”,要站在他人的角度和立场来思考问题,而不能一切以自己利益为出发点;讲究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能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或者观念强加于人,强迫他人接受你的观点或者东西;讲究的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护自己家人,对待他人也要有这种情怀,这样才不会对社会充满戾气。

苏轼

“仁”的故事:宋朝大文豪苏轼晚年居于常州,他花掉了最后一点积蓄,买了一所房子,正准备择日乔迁入住,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一老妇哭得十分伤心。他问老妇痛哭原因,老妇说,她有一处房子,相传了百年,刚刚被不肖子孙所卖,因此痛心啼哭。细问之下,原来苏轼买的房子,就是老妇所说的祖传老屋。于是苏轼当即告诉老妇,自己乃是买房人。他还焚烧了房契,并让老妇的儿子将母亲迎回旧居居住,而且没有将购房款要回。这年7月,苏轼客死于租住的房子里。

荀巨伯轻生重义

第二:“义”。

“义”者,为“适宜之道也”。讲究的是人的行为举止要适宜“大道”,就是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不论何时、何地、何人,所有言行都该与事物的正源大道相适宜,而不可违背;应该做的一定要做,不应该做的一定不做,要符合正义、正气,不义之财不取,不义之言不说,不义之行不做。

“义”的故事:汉代有个读书人叫荀巨伯。因他的朋友生了大病,他千里迢迢来探望朋友。很不巧,刚好有一伙胡人强盗到他朋友居住的地方抢夺财物,村庄里所有的人都跑掉了。他的朋友就劝荀巨伯:“这里太危险了,你赶快走!”荀巨伯却说:“我远道来探望、照顾你,如何可以舍你而去?这样败坏道义的事我做不出来。”荀巨伯走到屋外,跟那些强盗说:“我的朋友有疾病,我不忍心抛下他,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生命!”因为他很真诚,讲道义,不畏生死,结果连强盗都为之感动。强盗头目就对同伙说:“我们皆是无义之人,怎么可以来抢夺这个有义的地方?”于是下令强盗们全部撤走。荀巨伯的大义凛然化解了这次灾祸。

程门立雪

第三:“礼”。

“礼”者,为“国之纲纪”,“民之规矩”也。是指国家制定的典章制度,以及社会上约定俗成的人们行为的规范和传统习惯,讲究的是“合乎规范”。正所谓“尊卑有别,长幼有序,人伦有制,处事有规”,上下级之间、长辈和晚辈之间、亲人之间相处要合乎礼仪、合乎制度、合乎人伦规范,处理任何事情也要遵守相应的规章制度。“礼”是约束人们行为的规范,一旦崩坏,必然引起社会和国家的混乱。

“礼”的故事:杨时(1053—1135)是北宋时的一位才子,中了进士后,他放弃做官,继续求学。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俩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教育学,洛阳人,同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杨时仰慕二程的学识,投奔洛阳程颢门下,拜师求学,4年后程颢去世,又继续拜程颐为师。这时他年已40,仍尊师如故,刻苦学习。一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杨时碰到疑难问题,便冒着凛冽的寒风,约同学游酢(1053—1123年)一同前往老师家求教。当他来到老师家,见老师正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他不忍打搅,怕影响老师休息,就静静地侍立门外等候。当老师一觉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雪一尺深了,身上飘满了雪。老师忙把杨时等两人请进屋去,为他们讲学。后来,“程门立雪”成为了广为流传的尊师典范。

王戎识李

第四:“智”。

“智”者,为“一语中的”,聪明智慧,道德规范之意。是指人们普遍具有的辨认事物、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或认识。一方面是指人们具有这种辨别对错、判断善恶的知识和能力;另一方面也是指人与人之间相处的道德规范。儒家的君子讲究既有超乎常人的知识能力水平,又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所以可以成为众人的楷模和标杆。

“智”的故事:王戎七岁的时候,有一次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李子一定是苦的。”人们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晏殊

第五:“信”。

“信”者,为“诚”也,意思是专一不移,言出必行。是指人们相处之道要讲究诚信,不欺骗他人,不怀疑他人,讲究言必行,行必果。儒家的君子崇尚说实话、办实事,绝不欺骗、蒙蔽他人,不找任何托词和借口为自己开脱,说过的话就得做到,立下的承诺就得及时兑现。

“信”的故事: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著称。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结果晏殊发现考试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晏殊当职时,正值天下太平。于是,京城的大小官员便经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的酒楼茶馆举行各种宴会。晏殊家贫,无钱出去吃喝玩乐,只好在家里和兄弟们读写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大臣们惊讶异常,不明白真宗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真宗说:“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正是东宫官合适的人选。”晏殊谢恩后说:“我其实也是个喜欢游玩饮宴的人,只是家贫而已。若我有钱,也早就参与宴游了。”这两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树立起了信誉,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