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人们过中秋节也会有假期吗(唐代的八月十五,没有中秋节,也没有月饼,更没有假期)
中秋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中最年轻的一个,真正成为普天同庆的节日是始于南宋,应该只有一千年左右的历史,月饼作为中秋节标配食品是始于明代。
唐代,没有中秋节,也没有月饼,更没有假期,只是盛唐才开始了知识分子们八月十五夜望月的传统。
【中秋和中秋节】
据专家考证,中秋节来源于秋分祭月的月亮崇拜。上古时期,每到月圆之夜,中原大地上的人类就围着火堆跳月,在部分地区一直跳到现代。自周朝开始了春分朝日、秋分夕月的崇拜日月,后来又加入了秋收祭祀先农的意义。由于秋分与八月十五日期基本重合,就逐渐演变为中秋节。
“中秋”这个词最早出现是在《周礼》中,与中春、中夏、中冬词汇并列,讲诉那个时令国家应该做什么事情。具体内容包括训练兵卒、准备冬天的衣服之类,与现代中秋节我们拜月咆哮截然不同。好吧,现在的习俗是合家团圆、赏月吃月饼。
但《周礼》一书后人考证是汉代时人所著,因此,从上古到汉唐,还没有把八月十五和一个节日联系到一起,只是秋天的正中而已。
【关于中秋节的一些误传】
《隋书》和《北史》中有记载,新罗国“八月十五日设乐,令官人射,赏以马、布”,证明了隋唐时期朝鲜半岛上的新罗国有了八月十五日庆祝的习惯,但节日的内容和名称都与中秋节无关。中晚唐时期,一位日本僧人来到中原,也见到了生活在山东半岛的新罗人过八月十五日节,并发现周边各国包括大唐并没有这个习惯,那一天新罗人就叫八月十五日节。
这也就是中秋节源自朝鲜半岛的说法起源。这就像某人是某天的生日,后来国家把那天定为一个节日,某人就认为是因为自己生日而设立的节日,实际上节日和那个人一点儿关系都没有,标准的一厢情愿。
唐代是没有中秋节的,虽然盛唐时期编制的《唐六典》中规定,八月十五日放假三天,和夏至一个级别,比清明寒食少一天,元正(春节)、冬至更是放七天假。但后人考证,这是八月初五之误。八月初五是李隆基的生日,唐朝的习惯就是皇帝生日就是法定假日,李隆基这个不要脸的还把这一天改名叫千秋节和天长节。
这个错误还带来了另外两种错误说法,分别是中秋节始于唐太宗李世民时期,以及宋太宗时期,是把唐玄宗误传为唐太宗、宋太宗,千秋节又误传为中秋节。
还有专家提出,中秋节在晚唐时期传入日本,并在日本文献当中有了记载。但在中原各种史料、笔记当中并无佐证,孤证不予采用,只能认为中秋节作为节日是南宋才正式出现的。
【唐人的八月十五夜】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鼎盛时期,好多传统节日被唐人改得面目全非,原本祈福、去疾或求神的本意都被唐人增加了很多娱乐元素,包括清明、端午等,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唐人的思维方式和现代人有相似之处。
所以,如果能够把八月十五变成节日的话,唐人一定会这样做的。而既然唐代没有中秋节,那就说明当时八月十五不算是什么重要的日子。
那么唐代人八月十五那天晚上干什么?
普通百姓就是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自盛唐开始,知识分子们开始了八月十五夜望月的习俗,也就是赏月,唐人叫做玩月。玩月任何一个有月亮的夜晚都可以,但八月十五那天刚好不冷不热,最适合赏月,八月又被称为“端正月”。
中唐时期诗人欧阳詹的《玩月诗序》中就说的很清楚,玩月是自古以来的习俗,唐人的玩月方式是几位至交好友共同赏月饮酒。
“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兔圆。况埃壒不流,太空悠悠,婵娟徘徊,桂华上浮。升东林,入西林,肌骨与之疏凉,神气与之清冷。”
既没有家人团聚的意思,也没有欢乐喜庆的意味,这是唐代知识分子的“文酒之宴”。既然是文人知识分子,自然就流传下来很多有关月亮的诗篇,自盛唐杜甫开始才有了“关山随地阔,河汉近人流。”盛唐之前很少有这类诗篇,这也证明了盛唐之前赏月还并不流行。
而且这种赏月更多的是追求月亮清冷、高洁的气质,而非现代八月十五十六夜晚一轮皎洁的明月能让人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至少从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来看,当时李白心中只有孤独和冷清。
这种观念一直流传到了北宋,苏轼最著名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仍然有唐人遗风,这首词的意境与现代人过中秋节的感觉并不完全相同,和南宋人热闹欢娱的感觉也不同。
分析其原因,应该和盛唐时期开始重新推崇道教有关。唐代前期从李治到武则天都是推崇佛教,直到李隆基才把老子自己老祖宗的地位重新确定,李隆基也是个追求长生的皇帝。月亮作为太阴之精,是道教神仙之境的一处所在,自然地位有所提高。
《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李隆基八月十五夜与杨贵妃在太液池赏月,但未能尽兴,于是就决定在池西岸搭建百尺高台,准备来年望月用,但之后就是安史之乱,只是建造好了地基。安史之乱发生在天宝十四载十一月,两个多月前的八月十五李隆基还是个太平天子,这个记载是符合逻辑的。
安史之乱后,大唐的知识分子们有感于战乱对国家带来的破坏,既怀念开元盛世,又普遍起了求道成仙自己解脱的念头,求长生的观念在统治阶级当中非常普遍,因此借八月十五赏月抒怀就成为一种流行了。
【宋代才有的中秋节】
直到宋代,才有了八月十五夜赏月同时歌舞酒宴欢娱一晚的习俗,无论贫富,都要欢度这一夜。这使得八月十五夜赏月成为上至帝王、下至普通百姓都能享受的一种乐趣,而非知识分子们的专利。
南宋末文人吴自牧在其介绍南宋都城临安城市风貌的《梦粱录》一书中,首次记载了中秋节这个节日,与其他节日并列,其他文人的文章笔记当中也有类似的记录,这证明了南宋才是中秋节成为一个全国范围的节日的开始。
中秋节放假始于南宋嘉泰三年(公元1203)年,当时颁布的《庆元条法事类》中首次出现了中秋放假一天的规定,这是有史以来中秋节成为法定假日的开始。(资料记载,没查到原文)
考虑到国家律法的滞后性,中秋节成为一个民间普遍节日的时间应该要早一些,但应该不会早于北宋,最多有一千年的历史。
(杭州宋城)
【明代才有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
月饼是中秋节的标配食品,有说法从汉唐时期就有了。但根据上文,那时连中秋节都没有,哪里能有中秋节配套的月饼出现?
月饼这种东西,不过是一种外面是面、里面包着馅料的烤饼,与汉唐时期从西域传入的胡饼有相似之处,所以说胡饼是月饼的前身倒也没错。
苏轼的“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据说这是月饼起源的证据。但明显这个月饼与中秋节并无关系,只是一种圆形中间有糖馅的食物。
还是刚才说的《梦梁录》,在介绍临安街市上流行的各种点心的时候,提到了“月饼”,这应该是月饼这个词第一次出现,与其他各种食品并列,估计只是一种圆形的饼子。《梦粱录》中中秋节一条当中,根本就没提到月饼的事儿。
直到明代,才有文人的笔记中明确记载了中秋节和月饼有关系,这才是月饼作为中秋节节日食品的开始。明代开始流行八月十五祭拜月亮、互赠月饼月果、合家团圆的习俗,当时的月饼既然是馈赠礼物,大家就都很下功夫,“饼有径二尺者”,一大家子人一个估计就够吃了。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看着月亮,想想心事,也是个不错的过中秋节的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