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简介及性格特点(国民之父孙中山,壮志未酬,只留一身正气在人间)
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 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国民党第 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是孙中山一生光辉的顶点。接着,孙中山创办黄埔军官学校,训练军队骨干,准备北伐。
同年九月第 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倾向于革命的冯雨祥发动北京政变成功,便请孙中山北上。孙中山于12月底到达北京。正当孙中山满怀信心,再展宏图时,无情的病魔却向他袭来。多年颠沛流离的生活,让孙中山积劳成疾,患上了癌症。在扶病抵达北京后,孙中山很快一病不起。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因肝癌在北京逝世,终年59岁。
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在北京签名吊唁者竟达74万多人,参加送殡者30余万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是治丧处成员,并敬献214字挽联。这副挽联被誉为“天下第 一长联”的昆明大观楼联还多34个字。
上联是:广东是现代思潮汇注之区,自明季迄于今兹,汉种孑遗,外邦通市,乃至太平崛起,类皆孕育萌兴于斯乡;先生挺生其间,砥柱于革命中流,启后承先,涤新淘旧,扬民族大义,决将再造乾坤;四十余年,凝心瘁力,誓以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唤起自由独立之精神,要为人间留正气。
下联是:中华为世界列强竞争所在,由泰西以至日本,政治掠取,经济侵陵,甚至共管阴谋,争思奴隶牛马尔家国;吾党适丁此会,丧失我建国山斗,云凄海咽,地黯天愁,问继起何人,毅然重整旗鼓;亿兆有众,惟工与农,须本三民五权,群策群力,遵依牺牲奋斗诸遗训,成厥大业慰英灵。
1925年4月2日起,孙中山灵柩,停放于北京西山慈云寺内石塔中,北伐成功后于1929年6月1日永 久迁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孙中山是zui早提倡以革命推翻满清政府建立民国政府的革命家之一。由于孙中山早年接受西方教育,认识西方世界,教神通晓外语,有医生学历,在中国内外都享有知名度,是故为多数外国人是为革命领 袖。而在国内多数革命者也认为他的声望与能力足以成为革命组织的代表人物,也因此,孙中山在武昌起义后顺利被选为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去世后蒋介石领导他创建的国民革命军进行北伐,在名义上完成中国的统一。由于当时参与革命的主要领导人特别是蒋介石,汪精卫两人均是孙中山培育出来的领导人,所以当时的国民政府以孙中山为zui高的精神领 袖,推举三主义为治国的zui高指导。
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孙中山成为蒋介石之外凝聚全国向心力的象征人物之一。国民政府与旗下将领也往往以保障孙总理的革命成果为号召,鼓动人民建设和将士作战。因此,战争后期孙中山很自然会推选为中 华 民 国的国父。
孙中山是中国政治,经济现代化之重要阶段性人物,他较全 面地整合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重要成分 ,包括新政民主、人民主权(选举、罢免、创制、复决)、权力分立制衡与社会主义的等等,并加上其个人认为有必要保留的中国传统制度机构---监察权与考试权,形成五权宪法学说,对西方重要思想在中国普及具有推动者的作用,促成西化民主派和共产主义派对中国未来建设的深入探索。而孙中山在其中采取某种折衷立场,却坚持共和民主之宪政体制至今仍有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