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话巴山夜雨时的上一句什么(李商隐《夜雨寄北》最温柔场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作为他流传最广的七言绝句,最打动人心的应该还是最后两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因为对比前两句,后两句的想象更加能够表露出他在这首诗歌当中所寄托的情感。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前两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李商隐对此时此刻所在时间和环境的一种描绘。似乎是有一种特别冷静的笔触来描绘此时此刻他的处境,还有他的情感。冷静地回答妻子的来信:我并没有确切的时间能够回去。而且此时此刻我这里,巴山夜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阻断了回去的路。
但是后两句诗人的这种笔触突然变得温柔炙热起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通过幻想来抒发真实情感,表达出了诗人对妻子的热切的情感,也表达出的他对团聚之后的温柔生活的想象。他幻想着有朝一日回到京城,在夜深人静之时,红烛摇曳之下,和他的妻子互诉衷肠,倾诉对彼此的思念。
“何当”两个字隐含了诗人对两人相见的那种急切,反衬出了他备受煎熬的渴望。“却话”写出了心中那充溢心头刻骨铭心的思念。
因为此时的“巴山夜雨涨秋池”,他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独和凄凉。所以才会如此的可怕,团聚的温馨,所以才会如此期盼对未来美好欢乐的憧憬。巴山楚水凄凉地,刘禹锡就曾经感受过这份凄凉,100多年后李商隐也依然如此感慨。
第四句当中的“巴山夜雨”,是一种虚写,用一种诗意的语言,更是进一步神化幻想中的温馨。那是最美丽而又最温柔的场景,无论用什么样的语言,都不能够真诚地反映诗人此时此刻的心中所想。
共剪西窗烛,巴山夜雨时。一个温馨,一个凄凉。正是因为身处凄凉才能够想象相聚之后的温馨。也正是因为对于这种温馨充满渴望,也才能反衬出此时此刻的凄凉,也是值得的。
纵然巴山夜雨涨秋池,但至少还有何当共剪西窗烛时的美丽想象和温柔的期待。在这一刻,孤独也好,惆怅也罢,都已经变成一种诗意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