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目前现状如何?为您汇总北斗导航系统最新消息)
2000年的10月31日,第一颗“北斗”实验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基地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完全自主研发的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导航系统正式进入组网阶段。那么经过22年的发展,北斗导航系统目前的现状如何呢?以下为您汇总北斗导航系统的最新消息。

(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标识)
北斗导航系统建设进程。
2003年5月25日,随着第三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成功发射,北斗一号系统组网完成,并开始为中国用户提供定位、授时、广域差分和短报文通信服务。
2018年7月10日,第三十二颗北斗导航卫星(备份星)成功入轨,北斗二号系统建设完成,并且开始为亚太地区用户提供定位、测速、授时和短报文通信服务。

(图:第55颗北斗卫星发射)
2020年6月23日,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发射入轨,标志着北斗三号系统建成,同时为全球用户提供导航、全球短报文通信、国际搜救服务,常规定位精度10米。值得一提的是北斗三号系统的信息发送能力达1200个汉字,甚至还能发送图片。

(图:微厘空间北斗导航增强系统)
2022年10月,微厘空间北斗导航增强系统S5和S6卫星在海上平台成功发射并入轨,共由160颗低轨卫星组成的北斗导航增强系统开始进入密集发射期,远景目标是于2035年前将建成综合时空体系。这个也可以理解为中国的“星链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将三维定位精度提升至厘米级。

(图:2022年10月31日北斗卫星运行轨迹)
北斗导航系统目前现状。
北斗导航系统规模应用已进入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发展的上升阶段。
在手机与地图导航方面,随着苹果手机在2020年10月14日发布的iPhone 12上官宣内置北斗导航模块,表明全球手机几乎全部支持北斗导航,手机用户覆盖基本与美国GPS导航系统持平,成为全球最大的手机导航服务系统提供商这一。目前,北斗地基增强功能也已进入智能手机,可实现1米级高精度定位。

(图:北斗导航在汽车上的应用)
产业化方面,2020年产业总体产值达4033亿人民币,2021年产业产值达到4690亿元,正以年均20%以上增长速度加速成长。当前,基于北斗系统产业化的解决方案已在全球一半以上国家和地区得到应用,产品与服务已出口至120余个国家和地区。
行业应用方面,北斗系统已全面服务于交通运输、公共安全、救灾减灾、农林牧渔、电力、金融、通信等行业。

(图:北斗导航系统总设计师杨长风)
用北斗系统总设计师杨长风的话来说,“北斗的应用只受到想象力的限制”。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的GPS导航系统按估算将在2025年左右退役,如果短期内没有更好的替代方案,我国的北斗导航系统将成为全球唯一的、成熟的可选择方案。

(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展望未来。
展望未来,在国家、民资共建推动下,在以北斗系统为主,结合“鸿雁星座计划”、“虹云工程计划”、“珞珈一号”、“微厘空间”、 “网通一号”等,将在量子通讯、万物智联等方面发挥更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