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说明书大全 范文大全 知识大全 实用查询
首页 > 知识大全 >

东北的风俗有哪些(你可能不知道,那些古老的东北民俗风俗有哪些)



在历史上,东北地区因地处偏远,远离中原及南方文化中心,地方文献的编纂工作较其他地区开展为晚,直到清朝,才逐渐兴盛起来。在清代,东北地区的地方文献不仅在数量上比以前增加了许多,而且在具体内容上也很有特色,出现了一类由特殊人群流人编纂的地方文献。

清代东北文化流人留下的地方文献,历经数百载春秋,到今天只保存下来七部。这七部地方文献分别是方拱乾的《绝域纪略》、张缙彦的《宁古塔山水记》、方式济的《龙沙纪略》、杨宾《柳边纪略》、方观承《卜魁风土纪》、吴桭臣的《宁古塔纪略》、英和的《卜魁纪略》。最早的一部地方文献《绝域纪略》,是流人方拱乾于康熙元年(1662)七月,据顺治年间在宁古塔流放期间见闻所写成的。最晚的一部《卜魁纪略》则晚至道光年间才出现。上下跨了160多年,这些地方文献内容包罗万象,记载了东北地区,主要是黑龙江地区的政治、经济、历史、民俗等方面的情况,其中尤以对宁古塔和卜魁两地的记载最多,因为这两地是当时的主要流放地。东北流人地方文献对东北的地方民俗文化,忠实地予以记录,为后人留下一份珍贵的资料。

清代东北地区的节日风俗内容非常丰富,其活动内容因节日的不同而各异。在东北各少数民族中,满族最早接受中原汉族的节日风俗,并将它赋以本民族特色。这是早期满汉风俗文化交融的结果。

春节,亦称“元旦”,民间也叫“过年”。《宁古塔纪略》记载:“元旦,城门必严列旌旗弓矢,以壮威武。家家必于半夜贺岁,如迟至午,便为不恭矣。”《宁古塔山水记》记载:“春秋于城南大阅骑射,元日悬弓矢于门警备。”中原汉族过节贴春联的风俗也传入黑龙江地区。《柳边纪略》记载:“岁除必贴红纸春联。联贵四六,岁易新句,或与旧稍同则不乐。”世居东北的满族等少数民族在春节时,祭祖先、着新衣、相互拜年等,既引入了汉族传统节俗,又体现了地方少数民族特色。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东北民间最重要的节日,节日之时,热闹非凡,尤其是灯会和立灯官仪式,流人地方文献中也对之浓墨重彩地加以记述。《龙沙纪略》中记载:“上元赛神,比户悬灯。”“岁前,立灯官,阄屠侩名于神前,拈之。锁印后,一方之事皆所主。文书可达将军,揭示,有官假法真之语。细事补罚唯意。出必鸣金,市声肃然,官亦避道。开印之迁徙,乃自匿去。”春节期间官府锁印放假,由民间选出灯官,即便是屠夫或牙侩等“下等人”,也把名字写在纸上参与抓阄,被选出的灯官负责管理节日活动和社会治安,出行鸣锣、市民肃让,官吏也要避道,“开印”即官府上班以后,灯官就自己回家了。《柳边纪略》还记载了独具地域特色的元宵节期间“走百病”和“扭秧歌”“十六日,满族妇女,群步平沙,曰走百病,或连袂打滚,曰脱晦气,入夜尤多。”“上元夜,好事者辄扮秧歌。秧歌者,以童子扮三四妇女,又三四人扮参军,各持尺许两圆木,戛击相对舞,而扮一持繖镫(伞灯)卖膏者为前导,傍以锣鼓和之,舞毕乃歌,歌毕乃舞,达旦乃已”。

清明节本是汉族传统节日,清代时也深深地渗透进了东北的少数民族节俗文化之中。《宁古塔纪略》中记载:“清明扫墓,富贵者骑马乘车,贫贱者将祭品罗列炕桌上,女人戴于头上而行。”

腊八节也是传入东北的汉族传统节日,并被增加了新的内容,居住在东北的达斡尔等族就有在腊月初八日外出猎兔的习俗。据《龙沙纪略》记载:“腊月八日,达呼里、红呼里男妇并出,猎兔取脑,为速产之药。”

节庆之时,东北各民族还有唱歌跳舞打秋千等风俗。《宁古塔纪略》记载:“满洲人家歌舞,名曰莽式。有男莽式、女莽式,两人相对而舞,旁人拍手而歌。每行于新岁或喜庆之时,上于太庙中,用男莽式礼。”《柳边纪略》记载:“正,二月内,有女之家,多架木打秋千,曰打油千。”此外,还有节日期间做游戏的习俗,《柳边纪略》记载满族“童子相戏,多剔獐、狍、麋、鹿前腿前骨,以锡灌其窍,名噶什哈,或三或五,堆地上,击之中者,尽取所堆,不中者与堆者一枚。多者千,少者十百,各盛于囊,岁时闲暇,虽壮者亦为之”。此即流传至今的嘎拉哈(噶什哈)游戏风俗。这种游戏在清代就成为东北各民族所喜爱的娱乐习俗。

清代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平时难得来客,世居这里的少数民族都很重视待客之道,对于他们的热情好客,在文献中也多有记载。《宁古塔纪略》中记载:“凡各村庄,满洲人居多者,汉人居者少。凡出门不赍路费,经过之处,随意止宿,人马俱供给。少陵所谓‘马有青刍客有粟’也。如两人远处,年幼者服事年长者。三人同行,则最幼者服事,其稍长者亦公然坐而不动。”“有南北二炕,有南窗即为内房矣。无椅凳,有炕桌,俱盘膝坐。客来,俱坐南炕,内眷不避。”《绝域纪略》中记载,待客时“每有需则与之,无则拒之,不怼也。收所与,必思有以酬之。相遇,必歉歉自道,一酬即泰,一脔酬布帛所不计矣”。

待客礼节中,见面礼节尤为重要,《柳边纪略》记载:“俗尚齿,不序贵贱。呼年长者曰马法。马法者,汉言爷爷也。呼年长者阿哥。新岁卑幼见尊长,必长跪叩首,尊长者坐而受之,不为礼。首必四叩,至三则跪而昂首若听命者然,尊长者以好语祝之,乃一叩而起,否则不起也。少者至老者家,虽宾必隅坐。随行出遇老者于途,必鞠躬垂手而问曰赛音,赛音者,汉言好也。若乘马必下。俟老者过,老者命之乘,乃敢避而乘。”《宁古塔纪略》中记载:“无作揖打恭之礼,相见惟执手,送客垂手略曲腰。如久别乍晤,彼此相抱,复执手问安。如幼辈,两手抱其腰,长者用手抚其背而已。妇女以右手抚其额、点头,为拜。如跪而以手抚额点头,为行大礼,妇女辈相见,以执手为钦,拜亦偶耳。”《绝域纪略》记载“八旗之居宁古者多良而醇,率不轻与汉人交。见士大夫出,骑必下,行必让道。老不荷戈者则拜而伏,过始起。”

宴会中,东北少数民族又有一套独特的待客礼节。《柳边纪略》中有详细记载:“满洲有大宴会,主家男女,必更迭起舞,大率举一袖于额,反一袖于背,盘旋作势,曰莽式;中一人歌,众皆以‘空齐’二字和之,谓之曰‘空齐’,盖以此为寿也。每宴客,坐客南炕,主人先送烟,次献乳茶,名曰奶子茶;次注酒于爵,承以盘,客年差长主,长跪以一手进之,客受而饮,不为礼,饮毕乃起。客年稍长于主,则亦跪而饮,饮毕客坐,主乃起。客年小于主,则主立而酌客,客跪而饮,饮毕起而坐。与席少年欲酌同饮者,与主客献酬等。妇女出酌客亦然。是以不沾唇则已,沾唇则不可辞,盖妇人多跪而不起。非一爵可已。又客或惧醉而辞,则主不呼妇女出。出则万无不醉者矣。凡饮酒时不食,饮已乃设油布于前,名曰划单,即古之食单也。进特牲,以解手刀割而食之。食已尽,赐客奴,奴席地坐,叩头,对主食不避。”

可见,即使在艰苦的自然环境和物质匮乏的生活条件中,东北少数民族仍尽力保持好客之风,他们的淳朴善良,令人感动。

来源:兰台世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