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历、阳历、农历、公历怎么看?
常常有人分不清楚阴历、农历,又将公历与阳历混为一谈。为了让大家清晰明了理解并区分,我们用最简单的方式进行梳理。
阴历主要是研究月亮和地球的关系。
阴历在中国传统历法中主要指按月球的月相周期变化来安排的历法,即以朔望月作为确定历月的基础,一年为十二个历月的一种历法。
我国的阳历主要有四种,但以汉族的干支历在历史上占主流和主导地位。
天干地支和二十四节气是论太阳与地球的关系,所以称为阳历。
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又分成24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平均每个月有2个节气,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
中国古历以太阳的运动周期作为年,以月亮圆缺周期作为月,以闰月来协调年和月的关系。所以阴历和阳历在我国历史上统称阴阳合历,又称农历。
从殷商始,经春秋战国到先秦时代,直至从西汉《太初历》开始农历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完整的写入农历。
节气是农历表示太阳视运动的成分,通过二十四节气农历可以精确的反应一年四季的变化,便利人民的生产生活和农业耕作。所以农历历法不仅仅能记录时间,更是指导人民生产生活的历法。
公历的标准名称为格里高利历,是现在国际通用的历法。格里高利历为西方的历法,并非中国所创,故又名"西历"(是相对于中历而言)。
公历也是一种阳历。阳历是太阳历的简称。公历以耶稣诞生那一年为公元元年。公历、农历各有优缺点,总体而言,公历实用性更强,农历科学性更强,天文数据上较公历更精确些!
1949年我国正式规定采用公元纪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