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说明书大全 范文大全 知识大全 实用查询
首页 > 知识大全 >

足球战术演变,现在的足球队是怎么踢球的


世界杯过去已经快一周了,不知道大家收获如何。今天我们就来聊个轻松的话题:


现在的足球队都是怎么踢球的?


提到踢球的方式和风格,我们一般会蹦出这么几个词:长传冲吊、短传渗透、全攻全守、防守反击......


比如说一提到英格兰队大家就会联想起球在天空中飞来飞去的场面,一提到巴西队就会联想起细腻的地面配合,一提到意大利就是蹲坑打反击。



其实现在的足球已经不这么踢了,各支球队经过长时间的内卷养蛊,各种战术打法也是大浪淘沙,最终所有球队都在向一种最高效的打法在靠拢。


没错,这是一期如假包换的硬核足球科普。



曾经的巅峰

————————


就在十几年前,世界足坛的战术风格还是百花齐放的样子,不过那个时候突然出现了两支分别在俱乐部和国家队层面横扫世界的球队。在2010年前后的这段时间里,其他球队在碰到他们的时候完全没有招架之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被按在地上摩擦。


他们就是俱乐部的巴萨(巴塞罗那)和国家队的西班牙


这两支统治世界足坛的球队都采用了同一种打法:Tiki-Taka


Tiki-Taka这个词汇来自于一个西班牙电视台的播音员,是个拟声词,用来形容球员们在场上快速的短传,我们也把这个打法称之为“传控流”。


这个打法的特点是队员之间会频繁的进行短距离传球,其核心思想就是尽可能的把球控制在本方球员的脚下,这样可以大幅减轻本方的防守压力。


具体在比赛中,执行Tiki-Taka战术的一方就像是在耍猴。他们无休止的将球传来传去,引得对手无可奈何的跟着球瞎转。



因为一切以控制球权为核心,所以球员在场上跑动的目的主要就是为了更好的接应队友的传球,这就造成了球员的场上位置变得非常灵活,不再死板的遵守“后卫”、“中场”、“前锋”之类的站位要求。


这套打法颠覆了传统足球战术里“位置”的概念,大家都是传到哪跑到哪抢到哪,球到谁脚下谁就要处理好,谁也不能逃避控球的责任。

这么踢的效果是非常好的,巴萨在2008年-2012年这五年里四夺西甲冠军、两夺欧冠冠军;西班牙国家队则在2008年-2012年里连续收入了两座欧洲杯和一座世界杯。


那么这个打法是不是就成为了今天的主流打法了呢?


并没有。


这么强势的战术为什么没能成为主流呢?


因为臣妾做不到


这个打法对球员的整体技术要求太高,他要求全队11人,无论是前锋中场还是后卫甚至守门员都拥有绝佳的控球技术,一个拖后腿的都不能有。一旦有一个技术不达标的南郭先生混在里面,整个传控体系就会“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所以不要说其他球队学不来,就是巴萨和西班牙自己,在一批顶级球星淡出后也坚持不下去了。


但这套打法又确实太吸引人,那怎么办呢?


学不来全套,就学半套。



折中型进化

————————

Tiki-Taka 虽然已经“大江东去”,但它为后来的足球战术发展奠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观念:


球权很重要。


传统的足球哲学一般认为离自己球门近的地方是危险区域,离自己球门远的地方就是安全区域。所以球员在比赛中往往会尽量把球往安全区域踢,最典型的场面就是后卫在本方半场大脚解围,一个大脚把球踢到对方半场。



传统的英格兰足球特别喜欢这样的思路,在以前的英超赛场,经常能看到足球在天上飞来飞去的场景。


但当“球权很重要”这个“思想钢印”打入足球人的大脑后,情况就不一样了。现在的哲学是:足球场上没有什么绝对的危险区和安全区,只要球不在自己脚下就是危险的,而只要球在自己脚下就是安全的。


这颇有点“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的意思。


所以现在的球队普遍非常注重对球权的掌控,球权在自己脚下时,不会轻易大脚或长传,而是尽可能的通过稳妥的短传把球权保持在本方控制下;甚至连门将开球都很少大脚,而是更多的传给身边的后卫,让他们一步步把球“运作”上去。



这一点和Tiki-Taka差不多,区别是现在的球员技术有限,没办法长期把球控制在自己脚下,在控球过程中被人抢断或者配合出现失误是常态。


那怎么办呢?


第一个办法是咱别把进攻配合搞得太复杂,进攻的时候尽可能快速推进,以较少次数的传接配合打到对方腹地。配合的次数少了,失误的概率自然就降低了;而且只要推进到对方腹地,就算被人抢了也有反应的时间。


那么怎么实现“快速有效的进攻配合”呢?


这个就要靠平时训练了。平时需要反复演练一些固定的进攻套路,甚至让队员们形成肌肉记忆,到比赛的时候整支球队就能熟练的把这个套路打出来。


因此现在衡量主教练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看他能不能根据球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一套合适的进攻套路。



第二个办法就是加强逼抢。


足球是一项进攻和防守对立统一的运动,降低对方的控球时间和质量,就相当于增强了本方的对球权的控制力。


所以我们现在看球时会经常听到这样的战术词语:“高位压迫”。它的意思就是指投入大量兵力到对方禁区前沿去拼抢,直接压迫对方的后卫和门将。


我们现在在足球比赛中经常可以看到一方的前锋去逼抢另一方的后卫的场面。


蓝方进攻队员在红方门前压迫红方防守队员:


这样的效果好吗?


当然好。以前的习惯是当你从你的半场开始组织进攻的时候,我就退回我的半场布置好防线严阵以待。这样虽然我的防线很稳妥,但也给了你从容组织的机会。


现在我直接压倒你的半场去逼抢,压迫得你连球都拿不稳,更不要提把球舒服的送到前方了。这样的打法会大幅降低对方的控球质量,而且有很大的机会逼迫对方犯错,给本方带来巨大机会。


高位压迫的实战效果是非常好的,就算你的技术不如对方,只要你能成功实施了高位压迫的战术,就可以让对方的技术发挥大打折扣,进而抹平双方的技术差距。



不过有朋友会问,你把兵力都压到对方半场去逼抢了,本方半场不就空虚了吗?


没错,高位压迫的缺点就是本方半场空虚,如果对方顶住了你的压力把球准确输送到了你的半场,那么你的球门就会马上面临巨大的威胁。


怎么办呢?


没什么办法,只能让之前冲到别人半场的球员再百米冲刺撤回来,争取在对方射门前把对方拦下来。这就叫进可兵临城下,退可救驾勤王。



这个打法既然看起来这么完美,为啥以前没有成为主流呢?


因为太废球员。


他在实战中要求球员满场飞奔,甚至频繁的来回百米冲刺,生产队的驴也不敢这么使唤啊。



所以这套打法放在以前是不可能实现的幻想,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伙食的改善,这类“可以当驴使”的球员正在被成功的批量“制造”出来。



量产型球员

————————


要控制球权,在培养球员方面有两个方向:


  • 一是训练出一群技术出众的球员,靠娴熟的传接球技巧在场上戏耍对方。
  • 二是训练出一群体力出众的体力怪,满场飞奔去干扰对方控球。同时体力怪还能增加传接球的容错度,就算球传的准头差一点,他也能凭借充沛的体力多跑两步接下来。


哪个方向好呢?


一个产品好不好,不光是看它性能指标怎么样,还得看它的成本怎么样,适不适合量产。很显然,技术出众得靠罕见的天赋,体力出众则只需要科技和狠活(指训练)。


所以堆积体力怪就成为了众多球队的首选,现在的球队拼的是全队跑动总距离,球员拼的是“到位率”(即球员出现在合适位置上的概率),就此走上了“工业足球”的不归路。现在顶级联赛的球员一场比赛下来跑个1万到1.2万米是正常的,某些大牛甚至会跑到1.3万米以上。


当然了,虽说大家都是体力怪,但基本的控球技术还是要有的。不要求你个个像梅西,但至少基本功要扎实,毕竟我们满场飞奔的目的是为了把球控制在自己脚下,而不是控到观众席上。


当你碰到了这种体力怪组成的球队,就意味着你在球场上没有任何安全地带。你的队友无论在哪里带球,身边都会围着一群虎视眈眈的对手,这就要求队里所有球员的控球技术都要在及格线以上,不能一上对抗就脚底拌蒜,包括后卫和门将。


所以在现在这个战术浪潮的推动下,倒逼出了后防球员控球基本功的提高。现在后卫也得能够在压力下从容拿球和传球,于是就有一种后卫开始吃香,叫“出球型后卫”。这类后卫可以从后场传出高质量的传球,这样就可以将对方高位压迫带来的压力化解于无形。


当然,由于大家的伙食越来越好,训练越来越科学,导致体力怪越来越变态,于是高位压迫的力度越来越大,现在已经内卷出“出球型门将”了...



我们不难看到现代球员的发展趋势:


生产模式化、技术平均化;天才球员不再是必须的,但体力怪一定要是管够的。


那么在这种体力怪满天飞的时代,球星还能起到什么作用吗?作用当然还是有的,要理解球星的作用,我们要先来看看球员在场上需要完成哪些工作。



什么是球星啊?

————————


球员在场上有四件事可以干


  • 带球突破顾名思义,就是带球过人,突破对方防线;
  • 策应:即和队友打配合,包括但不限于过度一下传球,帮队友“挡拆”,跑动引开对方球员,抢点攻门等等;
  • 发牌:组织进攻,通过传球打开进攻局面;
  • 防守:包括拦截对方有球运动员和盯防对方无球运动员。

这四份工作是场上的每一个人都要做的。不过根据个人的能力和定位不同,在具体实践中又会有所侧重,就像我们常说的“一专多能”,允许你有擅长的和不那么擅长的。



不过由于场上的球员数量有限,“一专”其实是不太够的,除非你的这个“一专”非常顶级,要不然在场上你至少得是“两专多能”。


大多数普通球员侧重干的活都是“策应+防守”。


那么谁来发牌呢?传统的发牌大师一般是前腰,即站在前锋身后,给前锋传球的那么一个人。但在现在的主流战术里,这种以传威胁球为主要工作的“古典前腰”已经被淘汰得差不多了。



现在的发牌大师一般会被安排到中场或后腰的位置上,他们在发牌的时候还得兼顾防守。比如说以前的哈维、皮尔洛,现在的德布劳内等等。


攻防兼顾的德布劳内:


那么在以上这四份工作里面,对比赛局势能产生最直接的作用的是哪个呢?


带球突破。


市场上最值钱的球星大都是突破高手,包括巅峰期的梅西,后来的内马尔,再到现在的姆巴佩等等。这些猛人都是能常态化的以一己之力突破两三个人防守的大神。


当然了,能突破不代表每次拿球都要突,只是因为你有这样的能力,所以每次拿球的时候都能吸引到对方两到三个球员的注意力。


当一个球队有两三个防守队员都被迫去围堵对方一个球员时,就注定了该球队的防线会出现巨大的漏洞。



所以如果你特别擅长带球突破,那么你在球队里就是有特权的,你可以不参与防守,还可以让球队以你为核心来打配合。


当然,突破高手的作用并不是展现个人英雄主义,而是在关键时刻打破对方防守体系的平衡,他仍是团队足球的一部分。


强队和普通球队的最大区别也就在这里:大家都可以靠体力怪进行高位压迫、打出固定套路,但强队有打破平衡的强点,普通球队没有。


球星的标准就是这样:你要么有一两项工作特别擅长,要么能把所有工作都做得不错。如果你特别擅长的是带球突破,那么你会得到额外的“段位加成”。


既然已经聊到了球星,那么我们接下来就干脆聊一下当今足坛的“绝代双骄”:梅西和C罗。


诸神的黄昏

————————

看着哥俩饱经风霜的脸庞,很多球迷会有这样的想法: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巅峰期的梅西是一个历史级别的突破者,他经常一个人带崩对方整条后防线,曾在一年内的各项赛事中打进91球,是世界足坛目前为止的最高神迹之一。

现在年纪大了,虽然突破功力仍在,但已不可能频繁的带球冲击,于是他在巴黎圣日耳曼俱乐部里已经逐渐转型为一个“发牌+策应”的角色。


因为大巴黎的实力很强大,队中不乏姆巴佩和内马尔这样的突破高手,所以“退居二线”的梅西和他们相得益彰,在适应新环境后就贡献出了非常亮眼的表现。


而巅峰时期的C罗则是一个顶级的策应者,他把握机会的能力非常强,必要时也会进行一些突破。他的最高年进球数是69球,也是一个非常强悍的数据了。



不过随着年龄的增加,C罗的爆发力和对抗能力下降,这使得他把握机会的水平和突破能力大不如前。由于技术特点的原因,C罗并不能像梅西那样转型成发牌者,所以他现在的定位颇为尴尬,最近在经历了失望的半个赛季后与曼联进行了解约。


在现在主流的战术体系下,这两位上了年纪的巨星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跑动能力不足。他俩现在场均跑动距离都不到一万米。


除非球队能像巅峰巴萨或西班牙那样,对球权有着绝对的掌控力(他们经常能打出70%以上的控球权),否则跑动距离不足就是一个大问题。


球员跑动不足对球队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进攻配合的时候接应点变少,防守补位的时候空档增大。

在阿根廷爆大冷输给沙特的比赛中,有这么一组数据是非常值得关注的:本场比赛阿根廷全队总跑动距离是102.3公里,而沙特是112.2公里。



也就是说一场比赛下来沙特全队比阿根廷多跑了10公里,相当于多了一个人出来。所以这场暴冷虽然是意料之外,但其实也有他合理的地方。


不过梅西在国家队里可以选择后撤到中场当发牌者:自己传球,让队友去跑。自己只是偶尔冲一冲。这样的工作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他跑动距离不足的问题,最大限度的发挥他的优势。


C罗因为无法转型,到了国家队还是继续扮演“策应+防守”的角色,具体来说就是在前锋的位置上寻找机会,同时积极逼抢对方后卫。


他跑动距离不足的问题会在对阵强队时凸显出来。当然了,教练可以考虑减少C罗的上场时间,让他有限的体力可以在一个更短的时间里得到更合理的利用。


年岁不饶人,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诸神的黄昏会给大家带来很多感动,但现实的说,在当前的足球风格下,真正能够统治比赛的,还是那些身强力壮耐力好速度快的年轻巨星。



所以大家现在看到的是一场“工业足球”世界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