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说明书大全 范文大全 知识大全 实用查询
首页 > 知识大全 >

美洲大蠊中蠊怎么读

别名:蟑螂,蜚蠊,偷油婆,香娘子,石姜,负盘,滑虫,茶婆虫

分类地位:蜚蠊目 Blattaria,蜚蠊科 Blattidae

形态特征

体大型,雄虫体长约 27~32mm,雌虫体长约 28~32mm。赤褐色,头顶及复眼间黑褐色。复眼间距雄虫狭雌虫宽,单眼明显淡黄。

前胸背板略作梯形,后缘缓弧形,雄虫约 6mm×9.5mm(长×宽),雌虫约7mm×9.4mm;颜色淡黄,中部有一赤褐以至黑褐大斑,其后缘中央向后延伸呈小尾状,其前缘有淡黄 T 形小斑,背板后缘与大斑同色;雄虫在大斑之后、背板后缘中部之前,有左右二浅斜沟,但雌虫不明显。雄虫前翅长约 26~32mm,雌虫前翅长约 20~27mm。

雄虫腹部各节背板后侧角为直角,钝圆,雌虫后端数节向后略突出。雄虫肛上板宽大,两侧缘弧形,几成四方形,无色透明,后缘中央有深三角形切口,切口端几达肛上板长度之半;雌虫肛上板略呈三角形,赤褐色,不透明,后缘切口略作小三角形,顶端钝圆,其两侧形成两小叶片,后缘角钝圆。尾须细长多节,比肛上板长一倍,端部细长而尖。

雄虫生殖腔中部偏左有一钩刺有时露出腹端,一般从后方可以看出,其尖端呈两个小钩,一大一小,方向互异,由长钩刺向内还有一膜片,上有二乳头;此钩刺及乳头即阳茎叶。雄虫下生殖板较宽短,后缘中央无切口;从腹面看,肛上板的切口两侧叶片从下生殖板的后缘向后露出;雌虫的下生殖板中部隆起,两侧及末端下倾如船底。

雄虫腹刺细长,尾须与腹刺均橙黄或赤褐色。初产卵鞘白色渐变褐至黑色,长约 1cm,宽 0.5cm,每鞘有卵 14~16 粒。卵期约45~90 天化为若虫,若虫约经 10 次蜕皮化为成虫,后期若虫出现翅芽。成虫寿命约2 年。完成一世代约需两年半。

生物学特征

美洲大蠊繁殖能力强,无雄虫时,雌虫能进行无性繁殖,一对成虫一年内可繁殖几十万只;

美洲大蠊食性复杂,咬食书籍和衣物,特别偏爱糖、淀粉等有机物质;

美洲大蠊喜欢阴暗潮湿、温暖的环境,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力也强,成虫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可以存活 2~3 个月,在断绝水源的情况下也能存活 1 个月。

地理分布

原产于非洲北部,可能是在贩卖黑人时期由非洲带入美洲。

中国分布

美洲大蠊在中国各省市广泛分布。主要分布在北京、河北、辽宁、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山东、湖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台湾等地。

入侵危害

美洲大蠊的排泄物和蜕落的表皮带有过敏原,可以引发皮疹、哮喘等病症;

美洲大蠊还能携带多种致病菌,如痢疾杆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沙门杆菌、伤寒杆菌和寄生虫卵,是家畜及人类许多传染性疾病的重要传播媒介。

防治方法

保持室内隐蔽场所的清洁卫生。

可采用 0.2%的氯菊酯对美洲大蠊直接喷洒,有 100%的致死效果;或喷洒氯氰菊酯+有机磷、氯菊酯+氯氰菊酯、溴氰菊酯+增效磷等防除美洲大蠊。

也可采用人工合成的美洲大蠊性信息素作为引诱剂及病毒制剂等进行防治。

目前,也有利用蜚蠊啮小蜂寄生美洲大蠊的卵,天然寄生率超过5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