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旋门在哪?法国巴黎凯旋门
游览巴黎,有一个最重要的地方不能不看。那就是——凯旋门。巴黎凯旋门,即雄狮凯旋门,位于法国巴黎的戴高乐广场中央,香榭丽舍大街的西端,是拿破仑为纪念1805年打败俄奥联军的胜利,于1806年下令修建“一道伟大的雕塑”,迎接日后凯旋的法军将士。同年8月15日,按照著名建筑师让·夏格伦的设计开始动土兴建,但后来拿破仑被推翻后,凯旋门工程中途辍止。1830年波旁王朝被推翻后,工程才得以继续。断断续续经过了30年,凯旋门终于在1836年7月29日举行了落成典礼。
卡鲁塞尔凯旋门是为了庆祝1805年拿破仑·波拿巴的一系列战争胜利而在1806至1808年由皮埃尔·弗朗索瓦·封丹那和沙尔勒·拜尔西耶设计、建造的。可以说它是对罗马的塞蒂米奥·塞韦罗凯旋门的模仿,包括仿造了塞韦罗凯旋门的纪念性建筑结构及其上面的雕塑饰物。红色和白色的大理石圆柱之间是三个圆拱门。拱门的上方布满了纪念拿破仑皇帝战绩的浅浮雕。凯旋门顶端摆放了四匹镀金的奔马。这些马是根据拿破仑命令从威尼斯的圣马可大教堂移来的,原物于1815年归还给了意大利,现在上面是换上去的复制品,同时还添了一辆马车和和平女神像。
巴黎12条大街都以凯旋门为中心,向四周放射,气势磅礴,为欧洲大城市的设计典范。凯旋门高49.54米,宽44.82米,厚22.21米,中心拱门高36.6米,宽14.6米。在凯旋门两面门墩的墙面上,有4组以战争为题材的大型浮雕:"出征"、"胜利"、"和平"和"抵抗",其中有些人物雕塑还高达五六米。
凯旋门地处宽阔的星星戴高乐广场。这里是香榭丽舍大街的尽头,又是沙佑山丘的最高点。从戴高乐广场向四面八方延伸,有12条大道。宏伟、壮丽的凯旋门就耸立在广场中央的环岛上面。凯旋门建成于1836年。它只有一个拱洞,上为桶形穹窿,其规模超过了罗马的康斯坦丁凯旋门。凯旋门的四周都有门,门内刻有跟随拿破仑远征的386名将军和96场胜战的名字,门上刻有1792年至1815年间的法国战事史。
凯旋门上面的浮雕是其亮点。
凯旋门四面都有门,每一面上都有巨幅浮雕。
每一幅浮雕都是一个故事。
拿破仑大捷庆祝仪式的场面被刻在上方的位置,而在顶端的盾形饰物上刻有每场战役的名称。
1920年在拱洞下建了一处“无名战士墓”,每到傍晚,这里便燃起不灭的火焰。建筑物里还有一座小开支的纪念馆,馆内记载着这座纪念性建筑物的历史,在那里,游人可以看到558位将军的名字,其中一些人的名字下面划着线,那是因这些人都是在战斗中阵亡的。这些内容也是我查资料所知,因为我们的游览没有看到凯旋门下面的内容。
在这些浮雕中,最著名也是最精美的的一幅就是位于面向香榭丽舍大街一面右下侧的那幅浮雕,上面描绘了1792年义勇军出征的情景,这一名作取名《马赛曲》。马赛曲是这样诞生的,1789年爆发了法国大革命,废除了全部封建制度。法国大革命引起了整个欧洲诸国封建君主统治者的不安和敌视,他们企图以武装干涉扼杀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奥地利和普鲁士联合发表宣言,要求法国恢复国王的权力。法国逃亡贵族在国外招募军队准备复辟,瑞典、俄国、西班牙、萨丁王国都表示支持复辟。普鲁士奥地利联军攻入法国,并且发出威胁,如果法国国王和王室受到侵犯,就要对巴黎进行“军事惩罚并全部毁灭。
这个宣言激怒了法国各地的革命力量,各地纷纷招募新兵,组成结盟军开赴巴黎,展开废除王权的共和运动,并准备抗击外国军事干涉。在法国最南端城市马赛,迅速组织起一支500人的结盟军向巴黎进发.一个叫米勒的医科大学生把他得到的《莱茵军战歌》推荐给马赛军。这歌曲的激昂气势振奋了人们,马赛结盟军一路上高唱这首革命歌曲开往巴黎,沿途还散发印刷的歌片.当他们到达巴黎时,以军旗和这首歌为前导,成千上万的人走上街头迎接这支部队。他们听到马赛人一遍又一遍地唱着一支令人热血沸腾的战歌,这是他们从来没有听到过的,那歌词唱出了此刻他们要喊出的战斗口号。这首歌很快就不胫而走,传遍了巴黎的大街小巷,由于是马赛人带来了这首歌人们把它叫做《马赛曲》了.
《马赛曲》迅速地传播,集会上、剧院里、宴会上都要集体合唱。后来,甚至在教堂里唱完赞美诗后,也唱这首歌;再后来竟由它取代了赞美诗。《马赛曲》成了全民之歌、共和国之歌。法兰西共和国的军事部长看到它具有振奋人心、激励斗志的作用,下令印刷10万份,分发到军中所有的连队。在前线,士兵们在向敌人发起冲锋时必是齐声高唱《马赛曲》,在这首军歌的作用下,法兰西的战士们像咆哮的海浪以势不可挡之势淹没了敌军。拿破仑称帝之前曾下令禁止唱《马赛曲》,1815年路易十八复辟,再一次禁唱。1830年爆发了七月革命,在巴黎战斗的街垒上人们高歌《马赛曲》。1879年,法国政府重新批准唱《马赛曲》,法兰西共和国建立以后被决定为法国国歌。
浮雕《马赛曲》分为两个部分:上部是一位象征自由、正义、胜利的自由女神,她右手持剑,高举着左手,在号召人民向她指引的方向冲去。她那张开的羽翼,飞舞飘动的衣裙,和召唤性的内在激情,表现出急速的运动和奔放的革命热情。两腿大步向前迈进,更加强了浮雕形象的前进感。女神占据整个浮雕的上半部分,正从人们头顶上疾驰而过。
下半部是一群志愿军战士,在女神的热情号召下奋勇前进.其中心人物是一个有着大胡子的战士,他带领自己年轻的儿子一起参加战斗,赤裸的少年拳头紧握依傍着父亲。和这个跃跃欲试的激动少年相对应的,是走在其后的沉着刚强的老人,他仿佛多次为自由而战,今天为了祖国又从容奔赴疆场。
最前面,号手正在吹响进军号,其余人物有持盾牌和宝剑的战士,有弯腰系结兵器的弓箭手,这些细节预示着战斗即将开始。所有这些人物被组成一个整体,显示出一种剑拔弩张的声势。雕刻大师吕德将马赛曲名作为浮雕的题名,无疑是要在这座雄伟的凯旋门建筑物上宣传革命,宣传法兰西人民的爱国主义思想。在这件不朽的作品中,雕塑家特别突出地表现了具有革命爱国主义精神的法国人民的特征。雕刻家在这座高浮雕的处理手法上也是巧妙的,他运用了联想和照应的处理手法,通过一面向前迈进,一面伸手向后召唤的自由女神与蓄髯男子的动势,人们自然地会感觉到跟随在他们身后的汹涌澎湃的进军人流,而不是把这种革命热潮局限在少数人身上。由于雕刻家运用照应的手法把人群分为上下两层,自由女神向前飞跃的形象加强了人群的动势,下面人群中勇敢坚定的英雄形象则回答着女神的热情呼唤,使人感到他们的真实性。艺术家在这里广泛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象征手法,显示了人民气势磅礴的反抗力量。为了保卫祖国,这股战斗的洪流将从墙上冲出,给人以巨大的震撼。这里还要说明的是自由女神最早是法国的,美国纽约的那个也是法国为纪念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的美法联盟赠送给美国的礼物。
我也是通过这段关于马赛曲雕塑的由来,了解了这首歌曲的背景以及自由女神的来历。没有这次行游巴黎的机会,我这辈子恐怕都不会去专门了解这样的背景知识。
这座高50米、宽45米、厚22米的方型建筑,是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为了炫耀大败奥俄联军下令修建的,一直到1936年才落成,而此时拿破仑已经病死15年了。
下令建造的拿破仑生前没能看到凯旋门,更没有从门下载誉归来,由此落了个终生遗憾。1840年法国国王路易·菲力普为争取民心决定将拿破仑的遗骸移葬巴黎。12月15日这一天,巴黎市民倾城出动,冒着严寒站立在大街两旁争看拿破仑灵车。16头大马拉着拿破仑的灵柩车在凯旋门下缓缓经过——实现了拿破仑凯旋的夙愿。国王及文武百官亲自伴随,场面十分壮观。随后,拿破仑遗体被安葬在荣军院的教堂中。从而完成了拿破仑“希望把我的骨灰安葬在塞纳河畔,安葬在我热爱的法国人民中间”的遗愿。
100多年过去了,在环绕轴心的12条大道上,汽车已经代替了战车。轴心——环岛外马路上,各种各样的小汽车一辆接一辆,分好几排争先恐后疾驰。那种拥挤紧张甚至有点野蛮的状态,令人又想到当年拿破仑率领的大军奔驰在欧洲、非洲战场上的情景。
望着眼前这座宏伟的凯旋门,心里在想,不管在1936年建成之后法国人赋予它什么内涵,给它戴上了什么光环,拿破仑这个“荒野雄狮”的初衷就是炫耀对外侵略的战功。因此,这座门,对于法国人来说,是凯旋门,而对于被侵略被占领的国家人民来说,无疑是一座耻辱门。如果拿破仑不是在1815年的滑铁卢战役中遭到惨败而被流放到大西洋的圣勒拿小岛上,不知道这位“天才的军事家”还要蹂躏羞辱多少个国家。
从1922年起,每天下午6时,都会有退伍的老兵,穿着军服,挂着军功章,在军乐队奏乐声中,举着战旗在这里集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旋门成为巴黎庆典游行的起点,也已成为法国民族荣誉的象征和民众表现爱国主义感情的场所。每年7月14日国庆节时,法国陆海空三军都会在凯旋门广场四周列队,在军乐声中接受总统的检阅。当这些画面被媒体传送到世界各地时,人们大都会为这一壮美的场景而喝彩,无形中便忘却了凯旋门是为迎接获胜归来法国军队建立起来的。由此可见,人类的“健忘症”是难以治愈的。不过,也正是有了“健忘症”,才能“相逢一笑泯恩仇”,避免了冤冤相报。当年拼得你死我活杀得血流成河的欧洲国家,不是已经“一体化”了吗?其中的十多个国家,连货币都统一了。也有人说,这正是当年拿破仑决定修建凯旋门的理想。是与不是,现在也无从考证,只能去问早已经长眠在地下的拿破仑了。
远观凯旋门后,在夕阳的余晖中,我们离开了巴黎市区,去往巴黎市郊的住宿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