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岳飞真正的死因真相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中国历史上名将数不胜数,最近大热的《满江红》,也重新将岳飞、秦侩、宋高宗这些南宋初期最为活跃的历史人物推上一个讨论高度。
岳飞生前战功累累,屡败金军,甚至清水亭大捷让金军“横尸十五里”,在南宋时期,作为抗金名将毫无疑问是民族英雄,郾城之战重挫铁浮屠,颍昌之战大败金军,形势大好,岳飞对部下说“今次杀金人,直到黄龙府,当与君痛饮。”,准备一路势如破竹之际,却被十二道金牌召回,以致岳飞写下了《乞止班师诏奏略》:“十年之功,废于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
对于整个南宋王朝来说,自此之后再没有一次像样的北伐,收复失地更成了天方夜谭,岳飞最后冤死诏狱,千年来无不让人惋惜。
而现在对于岳飞死因却有着诸多说法。
说法一:迎二圣
这个说法其实是站不住脚的,以康王为首建立的南宋政权,为了稳固王权拉拢民心,即位为宋高宗的即位诏书中,就提出了“迎二圣,归京阙”的政治口号,那么皇帝喊口号,满朝文武跟着喊,作为高宗一手提拔起来的嫡系武将,岳飞当然也跟着喊,怎么可能是导致岳飞杀身之祸的原因?
早期岳飞喊口号确实是迎二圣,比如《题翠岩寺》的“行复三关迎二圣,金酋席卷尽擒归”、《广德军金沙寺壁题记》的“立奇功,殄丑虏,复三关,迎二圣,使宋朝再振,中国晏安。他时过此,得勒金石,不胜快哉!”
但岳飞也不像有些人想的那样对于政治一窍不通,为什么这么说?
绍兴五年(1135),54岁的徽宗病死五国城,绍兴七年(1137)消息才传回临安,二圣仅剩钦宗一人。
而后岳飞在给高宗的奏折中不再提“二圣”或“渊圣”(钦宗),而是改称“天眷”,何为“天眷”?皇帝即为“天”,“天眷”即为皇帝的家眷,表明南宋的皇帝,只高宗一人而已。
而且,南宋朝野上下全是高宗的亲信,只要钦宗还朝,高宗即可软禁钦宗,彻底稳固自己的皇位。所以这并非岳飞被杀的原因。
说法二:干预立储
绍兴七年(1137)岳飞奏请立储一说,相关记载均出自薛弼之口,薛弼是秦侩党羽,而薛弼墓志铭是薛弼家人委托叶适撰写,尽管对薛弼党附秦桧的行为极力辩解,却再未将绍兴七年岳飞奏请建储之事写入其中。由此可说明当事人薛弼的家人承认此事并不存在。这在当时是秦侩一党为了迎合高宗所作的舆论。
绍兴十年(1140),岳飞北伐前确实密奏高宗立储“今日欲图恢复,必先正国本,以安人心。然后陛下不常厥居,以示不忘复仇之意”。《鄂国金佗稡编》记载高宗“叹其忠”,夸奖岳飞“非忱诚忠谠,则言不及此”。可见高宗对于岳飞建议立储一事并未翻脸。
宋朝并非像其他王朝,武将不得参与立储,而且高宗独子夭折,膝下无子,人尽皆知,下到普通言官,上到宰相赵鼎,都在劝高宗立养子(后来的宋孝宗)为皇储。
而岳飞秘奏之前,有探子谍报金国试图扶持钦宗或钦宗之子在汴京成立傀儡政权(绍兴八年,金国都元帅完颜杲病死,留下的《临终遗行府四帅书》中的确谈到:“宋若败盟,任贤用众,大举北来,乘势撼中原人心,复故土如反掌,不为难矣。吾分付汝等,切宜谨守,勿忘吾戒。如宋兵势盛敌强,择用兵马破之;若制御所不能,向与国朝计议,择用(智臣) 为辅,遣天水郡公桓(即宋钦宗) 安坐汴京(今河南开封),其礼无有弟与兄争,如尚悖心,可辅天水郡王,并力破敌。”),以撼动南宋的正统地位,立皇储是以正国本,有利于当朝统治,而立储后金国放弃了这一想法,也从侧面印证了岳飞建议立储一事,在当时的背景下是为高宗考虑,忠心可鉴。
那么岳飞真正的死因是什么?
我们先从宋高宗对岳飞的态度转变来看:
绍兴三年(1133),岳飞自江州朝见高宗,高宗手书“‘精忠岳飞,制旗以赐之”。
绍兴四年(1134),岳飞一鼓作气收复了郢州、襄阳、随州、邓州、唐州、信阳,宋高宗手书《赐岳飞批剳卷》。
“卿盛秋之际,提兵按边,风霜已寒,征驭良苦。如是别有事宜,可密奏来。朝廷以淮西军叛之后,每加过虑。长江上流一带,缓急之际,全藉卿军照管。可戒饬所留军马,训练整齐,常若寇至,蕲阳、江州两处水军,亦宜遣发。如卿体国,岂待多言。付岳飞。”
有“风霜已寒,征驭良苦”的慰问,有“如是别有事宜,可密奏来”的心腹,可见当时的宋高宗对于岳飞还是十分信任的。
绍兴六年(1136),岳飞母亲姚氏病逝,岳飞决意为母守孝,而为了应对宋金紧张的战局,高宗连催岳飞三次,要他回去主持军务,前两次岳飞以“为父绝君,不为君绝父”的理由拒绝了,第三次就是著名的《起复诏》,虽然内里仍有客套话,但“反经行权,以墨绖视事,古人亦常行之,不独卿始,何必过奏之耶”一句,已经有不耐烦的暗意,此时宋高宗和岳飞的关系已经存在嫌隙。
绍兴七年(1137),刘光世怯战,把淮右一带断送伪齐,时任“都督诸路军马”的张浚,也主张解除其兵权,以警示诸将。三省枢密院也一再以《省札》传达宋高宗旨意,要求岳飞“前来行在所奏事”,说明宋高宗及张俊对于岳飞的军事能力还是十分倚重。
诸路军事都督府发给岳飞的《令收掌刘少保下官兵札》,开头是“诸路军事都督府勘会:淮西宣抚刘少保下官兵等,共五万二千三百一十二人,马三千一十九匹,须至指挥”,最后一段是“右札送湖北京西路宣抚使岳太尉照会,密切收掌,仍不得下司,准此”
而赵构给刘光世部将王德等人的《御札》中也提到“今委岳飞尽护卿等”、“听飞号令,如朕亲行”。
由此可以看出最初确实是要将刘光世部将交岳飞统领,岳飞若能得到这五万余人的淮西军,不但可以消灭伪齐,又可以再次北伐,收复故土,完成中兴。
纵观整个宋朝,从“杯酒释兵权”后,重文轻武已是常态。
于是上到宋高宗,下到张浚、秦侩等朝堂之臣,皆不愿看到武将“尾大不掉”的情况出现,加上岳家军在民间声望极高。最终决定让文官吕祉接管淮西军,而淮西军不服,发动兵变,转头投降伪齐,此事一发不但岳飞没能增添北伐兵力,而且消灭伪齐的代价也为之上升。
岳飞在极度心灰意冷的情况下,离开建康,路过江州时回到庐山居第,并且给宋高宗写了一道奏章,因与宰相张浚不和,请求解除兵权,留在庐山为母持续完服。
迫于宋金局势,宋高宗虽然好言抚慰,但也对岳飞说了宋太祖的“范吾法者,唯有剑耳”来以示警告。
此举为之后的杀身之祸留下伏笔,秦侩党羽日后弹劾岳飞的罪名,第一条就是“日谋引去,以就安闲”。
绍兴十年(1140),岳飞北伐连战连捷,准备收复两河,宋高宗却扯后腿与金人议和,连发十二道金牌令岳飞班师回朝。《金佗稡编》记载:先臣亦立马悲咽,命左右取诏书以示,曰:“朝廷有诏,吾不得擅留!”劳苦再四而遣之,哭声震野。
对于秦侩为代表的和谈,《金佗稡编》记载:虏自叛河南之盟,岳飞深入不已,桧私于金人,劝上班师。金人谓桧曰:“尔朝夕以和请,而岳飞方为河北图,且杀吾婿,不可以不报。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也。”
在宋高宗的默许下,岳飞被秦桧、万俟卨、罗汝楫以莫须有的罪名陷害,在张浚的帮助下,将岳飞下狱,为了给岳飞定罪,张浚和秦桧对岳飞严刑拷打,主审官何铸见此希望查明岳飞冤情,但被秦桧阻止,《宋史》记载:桧不悦曰:''此上意也。''
绍兴十二年(1142),岳飞在大理寺诏狱遇害,致死没有承认莫须有的罪行,在供状上写上八字绝笔:“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而宋高宗执意议和,其实还有一个原因:
北宋灭亡后,肥沃的华北平原全部拱手相让。南宋建立在中国南方,多山,并没有大片的平原来养活军队,岭南地区此时正在开发中,又因为税收过重还发生过叛乱。除了苗刘兵变外,洞庭湖地区也有钟相起义,还是岳飞亲自镇压下去的。
至少在绍兴十二年前,南宋的国库还不足以支撑持续连年征战。
在绍兴和议后,宋高宗推行经界法,规定“南逃汉人(归正人)可以在朝廷领到耕地,再贷款买到耕牛,本金八年还清,前三年免除租税;一无所有的流民(被虏之家)则可以在朝廷贷款,去买种子、买农具、安家置业,绍兴三十年前免除一切租赋,就是说,终高宗一朝三十四年,始终未对这些流民收取租赋。”
因对立政权的阻隔,传统的陆上丝绸之路难以畅通,只有发展海外贸易以拓展财源。使得南宋的海军及舰船发展迅猛。
没有战争迫使偏好面食、会种小麦的北方民众的不断南迁,使得南宋农业发展突飞猛进。东南地区的牧羊业比从前有所发展,其原因也与此相似。好吃羊肉的北方官民大量南来,使得东南地区“羊价绝高,肉一斤为钱九百”(洪迈《夷坚志》丁志卷十七)。
纵观北宋、南宋历史,岳飞之死,是皇权的牺牲品,赵构固然胆小,但岳飞、秦侩都是其手下棋子,当不再有利用价值时,该抛弃就抛弃,而且岳飞抗旨不遵也两次三番的惹恼了赵构这个王权者,但看其为南宋恢复经济的手腕,也并非一个昏庸无能的君主,只能惋惜一代名将,壮志未酬身先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