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说明书大全 范文大全 知识大全 实用查询
首页 > 知识大全 >

广州春节传统习俗有哪些


除夕


  90年代的广州大年夜,已不像过去那样红红火火、忙忙碌碌、紧紧张张。燃放烟花爆竹早已被禁止,气氛显得与平日一样。但街上店铺新布置的灯饰及大小商场琳琅满目的年宵果品、礼品比过去更加讲究和丰盛,各种准备过年的物品早在大约半个月前就已经隆重推出。家居环境布置和大扫除也早在几天前做妥,传统的年宵品实现商品化供应,极少有人家再自制油角、煎堆、年糕之类。

油角

  “年三十晚”的团年饭仍然是广州人最注重的安排。团年饭的菜式一般九至十二道,老火靓汤是必不可少的,菜式除鱼虾蟹贝类,仍然是“无鸡不成宴”和清炒一两道油菜,此外便是腊味、卤水拼盘、炒丁、蒸鱼、蒸鹅或烧鹅、焖茨菰等。90年代,许多家庭兴起在酒家订席吃团年饭和开年饭(年初二饭),既省事又乐得个环境舒适;一些有名的酒家,起码在一个月前已经订满了。

  广州的迎春花市从农历十二月二十八至三十晚零时整结束,故年三十晚团年饭后逛花市的人最多。还没有购置盆橘、鲜花的人家,都赶在零时之前购回并布置停当。因零时过后便是新春大年初一了。买一株合意的桃花,依然是许多人的首选,因新春佳节插一株桃花,满室春意盎然,且寓意吉祥如意、平安美满,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民间向来也盛行“行桃花运”之说,希望借助桃花指引而觅得意中人。

迎春花市

  广州许多人家仍保留着守岁的习惯,一家人围坐观看“辞旧岁、迎新春”的电视节目,整个广州城沉浸在平静、祥和、康泰和幸福的气氛之中。


春节


  以往,人们都习惯在节前操办好年货,大年初一便不再上街购物。现在商品丰富,用不着储物过年,随时要用随时买。90年代广州人过春节,一些传统的做法仍旧流行,如大年初一不过府拜年、初二回娘家、向小孩分派“利市”(红包)、初三开始串门拜年活动等等。拜年互赠的礼品已不像过去要有煎堆、油角、蜜饯、糖果、年糕之类,而是以水果、新式糖果为主,或附上红酒(或白酒)甚至果汁饮料。

  春节放假期间广州人的娱乐活动丰富多彩,外出旅游、全家郊游,各种联谊活动如校友会、同学会等的聚餐聚会特别广泛活跃。

  此外广州各处公园都安排了以迎新春、欢度春节为主题的游园活动,各影剧院好戏连场,而星海音乐厅等高雅的场馆也特别安排了高档次的经典演出。喜欢体育活动的市民利用节假日尽情活动,如爬山、长跑、赛自行车、打球;而一部分喜欢清静、勤奋好学的人则走进图书馆,以阅读图书度过节日时光。


元宵节


  过了农历正月初七“人日”,很快便迎来正月十五元宵节。元宵节又称“上元诞”,因是夜为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广州人过元宵节的主要内容是早上吃汤圆(又称吃“元宵”)、到三元宫烧香许愿;晚上张灯结彩,娱乐场所举办灯谜竞猜活动,舞龙戏狮,飘色游行等。近年番禺等地更流行“水色”,在船上款款演绎各地民间故事,火树银花,天水同辉,恍如琼瑶仙境。

番禺水色(南方日报 记者刘丹颖摄)

  广州市白云区的三元里,却有正月十八闹元宵的民俗习惯。这种特别的风俗起源于西汉时期。当时番禺恩洲十八乡共同约定,为增进各乡友谊,避免械斗,共庆丰收,乃将元宵节作为各乡互相拜贺的日子,并且由各乡轮流做东。瑶台乡定为正月十六日,王圣堂定为正月十七日,棠溪乡定为正月十九日,而三元里乡则定为正月十八日。1841年三元里乡人民抗英斗争取得胜利之后,三元里乡人民为了感谢市郊各乡人民对抗英斗争的支持,更加隆重地把正月十八日作为增进与邻乡人民友谊的庆典日子。是日各乡互拜,下午云集三元里乡,醒狮采青,鞭炮齐鸣,彩车、彩旗与春阳交辉争艳。末了,在祠堂里外大摆筵席,各乡乡民把酒言欢。此俗至今犹保留,并且比以往更加隆重。


春节粤俗(文史笔记)

商衍鎏

  旧岁除夕,广州花市在双门底(今北京路)、桨栏街。花类繁盛,独吊钟花为岭南种,产自罗浮、鼎湖,色如腊梅,垂吊似钟,一枝千数百朵。腊尾、春初盛开,多以点缀年景。现改春节,俗仍未废。

  除夕全家团年打边炉,肉鱼外,必有生菜、茨菰、蚬肉。蚬音同显,取显达意,生菜取生旺意;茨菰一名慈姑,意取添丁与家姑慈爱。守岁至子、丑时,迎神祭祖,爆竹之声,不绝于耳。

  粤俗除夕,有“卖懒卖懒,卖到年三十晚”之谚。团年饭后,用纸裹饭团,领家中儿童出门,至路旁隙地弃之,谓之“卖懒”,颇有教育儿童之意。

  亲友来拜年者,必享以煎堆、角、糕,小儿则给以橙橘一二枚,利市一封。

  粤俗元宵节前,择日欢宴亲朋,谓之开灯。灯用彩纸画绢制成,缀以各种染色纸制花果,置烛灯内,悬室正中神前。后逢朔、望、喜庆亦燃之;明年开灯,再易新春。乡俗,生子则送灯本族祠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