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濒危动物有哪些,你知道几个?
由于人类的破坏,与栖息地的丧失等因素,地球上濒临灭绝生物的比例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在工业社会以前,鸟类平均每300年灭绝一种,兽类平均每8000年灭绝一种;但是自从工业社会以来,地球物种灭绝的速度已经超出自然灭绝率的1000倍。全世界1/8的植物,1/4的哺乳动物,1/9的鸟类,1/5的爬行动物,1/4两栖动物,1/3鱼类,都濒临灭绝。所以保护动物刻不容缓,全世界都在号召保护动物。动物保护的核心内容是禁止虐待、残害任何动物,禁止猎杀和捕食野生动物。
保护濒危动物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你知道我国排行前十的濒危动物都有哪些吗?
第一名:扬子鳄
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扬子鳄种群数量急剧下降。1973年1981年中美科学工作者联合调查结果为:野生扬子鳄仅存数300—500条。为了拯救扬子鳄,中国政府于1982年在安徽宣城投资兴建了安徽省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同时一些学者围绕着扬子鳄的种群分布和数量、栖息地、食性、繁殖、冬眠、洞穴、活动规律等广泛开展研究。陈壁辉和他的同事们对扬子鳄种群数量和分布、扬子鳄的形态学和生态学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于1985年出版了专著《扬子鳄》。虽然早在1976年人工孵化扬子鳄就获得成功,但人工饲养幼鳄过程中出现卵黄硬结而导致大量幼鳄死亡的问题(仍未解决)。
陈壁辉等(1989)分析了幼鳄出生后的野外生态条件,测定了幼鳄的能量代谢,计算出幼鳄将体内卵黄全部消化完所需时间后发现,幼鳄孵出后喂食过早是幼鳄卵黄消化困难并形成硬结的原因。据此采取的措施为:一是将幼鳄孵化温度升高至31—32℃,以加速幼鳄卵黄吸收速率;二是推迟喂食时间至幼鳄孵出后18—20天,以使卵黄完全被吸收。同时发现,孵化的前20天,湿度为95%以上,20天后降为90%左右,能提高孵化率,消灭孵化卵出现膨胀现象。
1987年扬子鳄的孵化率达95%以上,而幼鳄的死亡率仅为2.1%(1982年幼鳄死亡率为40%)。扬子鳄蛋壳外粘稠物质对防止卵脱水和外界水分过多地进入卵内,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若粘稠物质遭到破坏,就将降低孵化率。潘继红等(1988)发现,一些幼鳄的死亡是由变形杆菌引起的肝病致死或是由枸橼酸杆菌、假单胞杆菌和变形杆菌合并感染肺而致死的。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的王仁平等在死亡幼鳄的胃肠中发现有大量的线虫。因此,线虫感染可能也是导致幼鳄死亡原因之一。
估计现今野生扬子鳄总共只有130—150只,而且正以每年4—6%的速度下降。
第二名:中华鲟鱼
中华鲟体长形,两端尖细,背部狭,腹部平直。头呈长三角形。吻尖长。鼻孔大,两鼻孔位眼前方。喷水孔裂缝状。眼小,椭圆形,位于头后半部。眼间隔宽。口下位,横裂,凸出,能伸缩。唇不发达,有细小乳突。口吻部中央有2对须,呈弓形排列,其长短于须基距口前缘的1/2,外侧须不达口角。鳃裂大,假鳃发达。鳃耙稀疏,短粗棒状。背鳍1个,后位,后缘凹形,起点在臀鳍之前。臀鳍与背鳍相对,在背鳍中部下方。腹鳍小,长方形,位体中央后下方,近于臀鳍。胸鳍发达,椭圆形,位低。尾鳍歪形,上叶特别发达,尾鳍上缘有1纵行棘状鳞。
自葛洲坝工程截流以来,根据历史资料与多年监测数据统计分析,中华鲟繁殖亲鱼数量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近年来亲鱼数量仅百尾左右。同时通过监测长江常熟溆浦江段的中华鲟幼鱼,2002-2009年中华鲟幼鱼数量呈现出较明显的递减趋势,繁殖规模较葛洲坝建坝前显著减少。2013-2015年的监测结果表明,未能在葛洲坝下游发现中华鲟发生自然繁殖行为。然而,2015年4月16日在长江口发现了第一尾中华鲟幼鱼,随后陆续监测到大量幼鱼,证明中华鲟2014年发生了自然繁殖行为,但产卵时间与产卵地点还不得而知。中华鲟自然繁殖的最适温度区间在17℃-20.2℃,葛洲坝工程截流前繁殖时间一般在10-11月上旬。由于三峡水库的建成蓄水运行,下泄径流逐月平均水温过程发生了变化,在中华鲟自然繁殖季节(秋季10-11月份)出现“滞温”现象,导致近年来中华鲟的自然繁殖时间推迟一个月左右,2013-2015年中华鲟自然繁殖行为发生异常,表明长江水温等影响中华鲟繁殖的环境因子发生了巨大变化,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华鲟完成其正常生活史。从以上所述可知,中华鲟受水利工程影响显著,面临新的生存危机。
第三名:大熊猫
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物种,现主要栖息地为四川、陕西和甘肃的山区。生活在海拔2600-3500米的茂密竹林里,那里常年空气稀薄,云雾缭绕,气温低于20℃。有充足的竹子,地形和水源的分布利于该物种建巢藏身和哺育幼仔。大熊猫善于爬树,也爱嬉戏。爬树的行为一般是临近求婚期,或逃避危险,或彼此相遇时弱者借以回避强者的一种方式。大熊猫每天除去一半进食的时间,剩下的一半时间多数便是在睡梦中度过。在野外,大熊猫在每两次进食的中间睡2-4个小时。大熊猫99%的食物都是竹子,可供大熊猫食用的竹类植物共有12属、60多种。野外大熊猫的寿命为18-20岁,圈养状态下可以超过30岁。
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2013年CNN评选的世界最可爱物种排行榜上排名第三。 [1] 截至2019年11月,全球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达到600只
熊猫本身的繁殖能力降低,其生殖系统受到某些细菌的感染,雌性的产卵率降低,雄性的交配欲望降低,这也是导致熊猫即将灭绝的一大原因。大熊猫一生才生几个后代,一般每两年才繁衍一次,一胎只会生两只小熊猫而且雌熊猫没有精力全部养活它们。熊猫宝宝的存活率较低,熊猫对居住地的依赖性较强,对环境变迁的适应性较差,这些都是大熊猫为什么濒临灭绝的原因。
第四名:白鳍豚
白暨豚栖息在中国长江和钱塘江的下游,以及鄱阳湖和洞庭湖。它们喜欢留在沙洲旁边形成的大漩涡附近。主要栖于长江及其支流、湖泊的入口处和江心沙洲附近的长江干流中。水深一般为10-20米,流速每秒1米左右。多在长有杂草芦苇的沙洲、沙滩水段活动。多在有沙洲分布的江段发现。它们常在洲头、洲尾的岔流汇合处活动。
白暨豚丰度的下降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最严重的后果可能是与渔业的相互作用以及水域的开发和航行通道的管理所造成的与渔业的相互作用,以及栖息地的丧失和/或退化造成的偶然死亡。造成该物种可能灭绝的其他威胁包括一定程度的直接历史原因的伤害(例如,在中国的“大跃进”期间,白暨豚的传统尊贵地位被谴责为“河女神”,曾经设立了生产皮包的工厂,所用原料就是江豚的皮,其中也有白暨豚的皮,但是不久后便被关闭。)。另外船舶航行、港口建设、修坝阻隔了鱼类江湖间洄游,不良土地使用方法,围湖造田减少了湖泊面积并造成的泥沙淤积和污染,以及长江水污染的加剧,长江里许多被白暨豚食取的鱼类严重不足,破坏了白暨豚的生存空间,对其种群生存产生了严重威胁。都是造成白暨豚灭绝的因素。
第五名:金丝猴
金丝猴,毛质柔软,鼻子上翘,有缅甸金丝猴(怒江金丝猴)、川金丝猴、滇金丝猴、黔金丝猴、越南金丝猴5种,其中除缅甸金丝猴和越南金丝猴外,均为中国特有的珍贵动物。
金丝猴群栖高山密林中,以浆果、竹笋、苔藓为食,亦喜食鸟蛋等肉类,栖息地海拔很高,身上的长毛可耐寒。5个品种均为珍稀品种,均列为红色物种名录濒危品种
第六名:雪豹
雪豹是高原地区的岩栖性的动物。经常在永久冰雪高山裸岩及寒漠带的环境中活动,在祁连山4500米以下至4100米以上的山顶脊部,在珠穆朗玛峰北坡5400米高的雪地上曾见雪豹的足迹。常栖于海拔2500~5000米高山上。夏季可在3000~6000米的高山上见到,冬季多随着食物的迁徙而下降至2000~3500米。有的雪豹在冬季仍生活在5000米的高山上。雪豹并非全部都生活在海拔高的地方或是山上,内蒙古包头以西约10公里的乌拉山(最高仅2185米)一带的雪豹常年是在1000米左右的环境中生活。也有居住在600~1500米高的草原地带。
人为活动及经济开发致使其生境缩小,栖息地呈零星斑块状。过度放牧导致草场严重退化,作为雪豹食物资源的有蹄类数量显著下降。
非法偷猎直接影响并危及雪豹种群的发展。如1990年,青海省湟中县5位农民用携带的45套铁踩夹,捕猎雪豹14只。70~80年代,青海仅报道偷猎雪豹的数量就达60只。1972~1984年间,青海省天峻县12名矿工,共偷猎雪豹28只。1983年春,青海都兰县少数民族8人,2~5月间偷猎了19只雪豹。
动物园从野外的活捕,对种群下降也不可忽视。1968年到1984年,仅西宁市动物园在青海5州11县就收购雪豹73只。仅1982~1984年西宁动物园从天峻县疏勒硫磺前后沟收购到21只雪豹,多数是成体。但是,很少见到在动物园中成功繁殖的统计报道。可以肯定,繁殖的数量远远少于野外捕得的数量。
非法贸易业曾经是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之一。雪豹骨代替虎骨入药,以及雪豹皮毛本身作为昂贵的裘皮制品,其价格高昂。80年代在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和外蒙都曾有过销售
中国物种红色名录评估等级:极危
第七名:华南虎
华南虎头圆,耳短,四肢粗大有力,尾较长,胸腹部杂有较多的乳白色,全身橙黄色并布满黑色横纹。毛皮上有既短又窄的条纹,条纹的间距较孟加拉虎、西伯利亚虎的大,体侧还常出现菱形纹,在亚种老虎中体型较小。华南虎以草食性动物野猪、鹿、狍等为食,是中国的十大濒危动物之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红色物种名录极度濒危。
截至2018年,拥有华南虎数量最多的动物园是洛阳王城公园,共有38只,其次上海动物园,共有25只。
2020年1月,河南省洛阳市王城公园动物园新繁育出3只华南虎,2母1公,在园华南虎总数增至42只。
野生华南虎存在的可能性已经微乎其微。因为物种的繁衍需要自然种群的存在,自然种群还必须维持一定的个体数目、保持基因达到足够的杂合水平,种群才不会因为近亲繁殖而发生近交衰退。由于原华南虎分布的地区已经多年不见华南虎的踪迹,发现华南虎种群的可能性更加微乎其微。因此很多专家都认为,华南虎的自然种群已经灭绝。
第八名:东北虎
西伯利亚虎是现存世界上最大的猫科动物之一,起源于亚洲东北部,曾经遍及俄罗斯西伯利亚至韩国地区,有300万年进化史,在中国境内又被称为东北虎。虽然它拥有巨大的体形和惊人的力量,野生的西伯利亚虎却依然濒临灭绝,这支珍稀物种的生死存亡仅系于一线。
一个世纪以来,虎的种群数量减少了95%,致使这一世界上最大的猫科动物如今面临着灭绝的危险。然而,依靠先进的技术和广泛的教育支持,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的科学家对虎的未来还是比较乐观的。“大多数人对虎都充满了善意,如果保护者能将这些积极因素转换成直接的行动,虎的未来将是光明的。” WCS动物保护学家、印度著名的虎专家——Ullas Karanth博士如是说。据估计,野生的西伯利亚虎数量只有366到406头,是地球上排名第二的濒危老虎亚种。
第九名:藏羚羊
藏羚羊体形也与黄羊相似,但比黄羊大,也显得健壮。体长为117-146厘米,尾长15-20厘米,肩高75-91厘米,体重45-60千克。通体的被毛都非常丰厚细密,呈淡黄褐色,略染一些粉红色,腹部、四肢内侧为白色,雄兽的面部和四肢的前缘为黑色或黑褐色。
历史纪录中,藏羚羊的数量曾达到百万只之多,但因国际市场对藏羚羊绒沙图什披肩的需求,使得它们在20世纪最后20年遭遇大量偷猎,数量急剧下降,1995年全西藏也只剩5万多只。
多年来,西藏加大了对藏羚羊的保护,严厉打击非法捕杀藏羚羊犯罪活动,加强法制宣传和执法力度,使西藏境内藏羚羊种群数量从1999年的7万只增加到目前的10万只以上。
数年来,由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武装盗猎活动的减少,在藏羚羊主要生活的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藏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青海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新疆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生小藏羚羊的成活率有所提高,种群恢复增长较快,到2014年数量已近30万只
第十名:丹顶鹤
丹顶鹤体长约160厘米,翼展240厘米,体重约7000-10500克。 [4] 全身几纯白色,头顶裸露无羽、呈朱红色,额和眼先微具黑羽,眼后方耳羽至枕白色,颊、喉和颈黑色;次级飞羽和三级飞羽黑色,三级飞羽长而弯曲,呈弓状,覆盖于尾上,因此,站立时尾部黑色,实际是三级飞羽,而尾、初级飞羽和整个体羽全为白色,飞翔时极明显。嘴较长,呈淡绿灰色,颈、腿也都很长,两翅中间长而弯曲的飞羽为黑色,并且在站立时整个飞羽都盖在尾部,常常使人误认为它有一个黑色的尾羽。雌雄相似。
丹顶鹤需要洁净而开阔的湿地环境作为栖息地,是对湿地环境变化最为敏感的指示生物。由于数量的不断增长,使丹顶鹤的栖息地不断变为农田或城市,例如吉林省西部的月亮泡曾是丹顶鹤的繁殖地,因为人为进行围湖筑堤,使堤内水位上涨,挺水植物带基本消失,堤外湖漫滩干涸,垦为农田,丹顶鹤也从此绝迹;又如江苏北部的邵伯湖与高邮湖之间的沼泽地带,曾是丹顶鹤的越冬地,由于每年到该地渔,牧和狩猎的人不断增多,增加了人为干扰,以及拣卵、偷猎等,使丹顶鹤的数量急剧减少。 [11]
全世界的丹顶鹤总数至2010年估计仅有1500只左右,其中在中国境内越冬的有1000只左右,保护好丹顶鹤以及它们的生存环境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关注。中国已经建立的以保护丹顶鹤为主的自然保护区已经超过18个,其中的吉林向海、湖南东洞庭湖、青海鸟岛和江西鄱阳湖等还被列入国际上的拉拇萨尔条约保护湿地目录之中,使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一切自然物种及其群落都与所在地域的环境条件相适应,只要条件保护动物手抄报图片 不变,就能长期生存,即使发生扩散或缩减,其历程也是缓慢和渐变的。人类活动的加剧,却打破了这千古不变的平衡,导致物种灭绝,其中自然的灾害也是一部分的原因。
保护一级动物
是人类迫在眉睫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