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花令”究竟是什么?
“飞花令”究竟是什么?
原来,“飞花令”是中国古代一种喝酒时用来罚酒助兴的酒令。不过,飞花令比“五魁首,六六六”之类的酒令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没有诗词基础的人根本玩不转它,所以这种酒令也成了文人墨客们的最爱。
“飞花”一词出自唐代诗人韩翃《寒食》中“春城无处不飞花”一句。最典型的飞花令诗句中必须含有“花”字,而且对“花”字出现的位置同样有着严格的要求。这些诗可背诵前人诗句,也可临场现作。行令人一个接一个,当作不出诗、背不出诗或作错、背错时,由酒令官命令其喝酒。
例如:花开堪折直须折,第一字是花;
落花人独立,第二字是花;
感时花溅泪,第三字是花,以此类推。
此外,还有另外一种行令方法,行“飞花令”时,诗句中第几个字为“花”,即按一定顺序由第几个人喝酒。如巴金的《家》中有这样一段:“淑英说一句‘落花时节又逢君’,又该下边的淑华吃酒。”
酒令的由来
以“飞花令”为代表的饮酒行令,是中国人在饮酒时的一种特有的助兴游戏。
酒令由来已久,春秋战国时代,当时的饮酒风俗和酒礼,就有所谓的“当筵歌诗”,“即席作歌”。从射礼转化而成的投壶游戏,实际上就是一种酒令。由此形成的“投壶令”,一直延续到明清时代。
秦汉之间,承前遗风,文人们在席间联句,名之曰“即席唱和”,用之日久,作为游戏的酒令也就产生了。“酒令”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贾逵传》:“(贾逵)尝作诗,颂、诔、连珠、酒令凡九篇。”这里说到的酒令,即是行令的令辞。
魏晋时,文人雅士喜袭古风,整日饮酒作乐,纵情山水,清谈老庄,游心翰墨,作流觞曲水之举。这种有如阳春白雪的高雅酒令,不仅是一种罚酒手段,还因被罚作诗这种高逸雅事的参与,使之不同凡响。最著名的一次“流觞曲水”,当数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的兰亭修禊大会。大书法家王羲之与当朝名士41人,于会稽山阴的兰亭排遣感伤,抒展襟抱,诗篇荟萃成集,由王羲之醉笔走龙蛇,就是名传千古的《兰亭集序》。
唐宋时,酒令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种类也丰富多彩了。据皇甫松《醉乡日月》记载,当时已有“骰子令”、“小酒令”、“改令”、“手势令”的名目了,酒令的游戏规则也有了多种规定。大诗人如孟浩然、王维、元稹、李商隐、杜牧等,为我们留下了大量描写饮酒行令的诗篇,为酒令文化增添了浪漫色彩。
历史上的著名酒令
酒令虽五花八门,但大致可分为雅令和通令两大类。见于史籍的雅令就有四书令、花枝令、诗令、谜语令、改字令、典故令、牙牌令、人名令、快乐令、对字令、筹令、彩云令等。
《红楼梦》第40回《金鸳鸯三宣牙牌令》,就写到丫环鸳鸯作酒令官,描写的是当时上层社会喝酒行雅令的生活场景。行雅令时,必须能引经据典,分韵联吟,当席构思,即席应对,这就要求行令者既有文采和才华,又要敏捷和机智,所以它是酒令中最能展示饮者才思的项目。
例如,据《渔隐丛话》记载,唐朝使节出使高丽,宴饮中,高丽有一人行酒令曰:“张良与项羽争一伞,良曰:‘凉伞’,羽曰‘雨伞’。”唐使即应对曰:“许由与晁错争一瓢,由曰:‘油葫芦’,错曰:‘醋葫芦’。”此令中的名对名,物对物,唐使臣应对得体,同时也可以看出高丽人对中国文化相当熟识。
此外,还有种“一物双说令”。它的行令方式是:每人说出一物,再接两句话,要求这两句话音同而义反,合席轮说,不成则罚酒一杯。如:“风中蜡烛,流半边,留半边。”“梦里拾珠,拾一颗,失一颗。”流、留和拾、失就是音同义反的字,符合此令的规则。
但雅令中最文的还要算诗酒令,这是旧时文人墨客把酒令与诗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文字游戏。唐代传奇《申屠澄》中记载了一则关于诗酒令的故事:
布衣秀才申屠澄赴任县尉,风雪阻途,夜投茅屋。好客的主人烫酒备席,申屠澄举杯行令:厌厌夜饮,不醉不归。这是引用《诗经》之句所行的雅令。话音刚落,主人之女就笑着说:这样的风雪之夜,你还能到哪里去呢!说完,少女看了申屠澄一眼,脱口出令: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申屠澄听后,惊叹万分。他知道少女是在用《诗经.郑风.风雨》里的诗句,隐去“既见君子,云胡不喜”两句,含蓄而巧妙地向他表达爱慕之意。于是,申屠澄便向少女的父母求婚,两人喜结良缘。
毋庸讳言,酒令是我国酒文化中一朵别有风姿的奇葩,是劝酒行为的文明化和艺术化。当然,为健康计,饮酒不醉最佳,不过这就是另外的主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