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的武器是什么样子的 ,被传闻丈八蛇矛误导了太久,现在知道得太晚了
张飞的兵器是什么?很多人会脱口而出:"丈八蛇矛!"
在清代流行的《绣像三国志通俗演义》中,许多插画中张飞手中握着的兵器都是一杆"蛇矛",它的前端完全像蛇一样蜿蜒。
事实上在很多人的心目当中,"蛇矛"可不就是这个形象吗?
然而小说终究是小说,在张飞那个年代是没有"蛇矛"这种说法的。
《资治通鉴》的注释者胡三省首次对"蛇矛"进行了考据,他考据的内容倒不是三国时期的,而是五代十六国军阀陈安所使的兵器。
陈安手中的兵器在史书中被记载为"蛇矛","丈八蛇矛左右盘"是《陇上歌》里面的描述。
然而关于"蛇矛"这件兵器的原貌是什么,历史学家做出了两种不同的判断。
第一种判断是"蛇矛"的"蛇"是一种误写,它的正确写法应该是"铊"。
而第二种判断则是根据《太平御览》中的《灵鬼志》,"
丈八长槊左右盘"是《陇上歌》的另一种版本。
专家们认为"蛇"和"槊"的读音相似,这也是一种误解之后的以讹传讹,"蛇矛"这种东西是不存在的。
"槊"这种兵器我们还是比较熟悉的,苏轼在《赤壁赋》中就描绘了曹操"横槊赋诗"的壮举。
可见在三国时期"槊"这种兵器不但存在,而且还是相当普遍的。
《释名》等古书中对于槊的解释基本一致:"矛长丈八尺曰矟"或者说"从木朔,别作矟"。也就是说,槊和矟是同一种东西,它们的基本标准就是"丈八长矛"。
而所谓的"蛇矛"很有可能就是"槊矛"这个词的误写,所谓的"蛇矛"根本就是不存在的,它的本质就是普通的矛。
槊和矟两个词在古代的典籍中都相当常见,而"蛇矛"一词只有到了唐代以后才逐渐流行。
并且这一现象非常奇怪,《旧唐书》等史料中将士的兵器都是"槊"或者"矟",而唐代的文人却普遍用"蛇矛"去指代"槊"。
这种偏差的产生表面上没有奇特之处,但是仔细深究一下就会发现其中的奥秘。
第一点,"蛇矛"是双音节的词汇,它在韵律方面更加适合诗歌;
第二点,"蛇矛"显然更加具有想象力,更加能够给人带来文学上的冲击力。
当然,唐朝的文人大都文武兼备,那个时代的诗人眼中的"蛇矛"还仅仅是"丈八长矛"的形象。
然而到了宋代以后,文人已经远离了军事,没有人能够搞清楚诗歌里面兵器的原貌。
随着时代的推移,原本的"长矛"已经彻底演变成为了一种文学意义上的武器:
它有着蛇身一样蜿蜒的样子,又有着蛇信一样的尖端。
张飞的兵器在明清之际的小说得到了固定,所谓的"丈八蛇矛"已经烙上了"蛇"的印记,张飞只能在戏台上用着这个自己也不认识的兵器了。
这种"蛇矛"在明清之后的许多武馆中被使用,然而它的实战效果极差。
"扭七扭八的矛头一旦命中敌人,很难拔出来;
而这种形状的兵刃,也很难有强大的杀伤力。"
内行的师傅如此吐槽蛇矛,假使三国时期的张飞真的用这种兵器,那真的是够呛。
张飞的兵器到底是什么?久远的年代已经很难考证出来,但可以肯定的是绝对不会是这种虚构出来的"蛇矛"。
所谓"丈八蛇矛"的传说,从头到尾都是一场以讹传讹的误会。
一代名将张飞,能在战场上取得成绩,靠的并非是这些胡里花哨的神器。
一个草包将军,即便是手拿着"干将莫邪",恐怕也无济于事吧?
文人们的想象力就是如此荒诞,荒诞的传说在无数次重复之后就变成了事实。
不知张飞看到"丈八蛇矛"会作何感想?是哑然失笑还是勃然大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