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说明书大全 范文大全 知识大全 实用查询
首页 > 知识大全 >

供品可以吃吗?有什么讲究?

匆匆忙忙又是一年清明节,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就这样结束了。我国民间一直有“早清明,晚十一”的说法,也就是说清明节扫墓可以早。 而且今年清明节只有一天的假期,时间会非常仓促。


另外清明节的前一天是寒食节,很多地方这一天有不扫墓的习惯。因为寒食节禁止生火。 而且很多地方都在回避清明节当天扫墓。不知道是早了还是晚了,我在回避清明节当天的扫墓。


清明节虽然一家结束了,但是,听老人们说过“饿死不吃坟前供”的说法,为什么清明节扫墓的供品不能带回家吃呢?这是真的吗? 跟小蓉一起来了解看看吧!

“饿死不吃坟前供”是什么意思?

清明节、中元祭等传统祭祖日,不能吃供奉祖先的供品,即使再饿也不能带回家吃。过去确实有不少习俗,扫墓祭祖后,把供品一起留在墓地的祖坟前,不带回家吃。


小时候我家乡也这么说,一般很多家庭都把这些供品带回去。只是,带回后不允许孩子吃,但大人们将其清洗、加工后吃。


如果详细询问其理由,长辈通常会告诉我们这是供奉祖先的供品。孩子不能吃。有些大人说孩子吃了会“长不高”,孩子吃了贡品会肚子疼。

总之家长要找各种各样的理由,告诫孩子不要吃扫墓祭祖的贡品。 但是他们的大人们却兴高采烈,吃得津津有味。为什么会这样呢?


为什么扫墓的贡品不能带回家吃?其实以前有这样奇怪的风俗,也是有理由的。


第一,如果把祭祀的供品带回家,就会认为那不是对祖先的尊敬。

这些供品原本是为祭祀祖先而准备的,不能带回去。即使祭祀结束了,这些也应该留在墓地里。


就像我的家乡一样,如果是祭祀的供品,自己就不能先吃。做饭的时候也不能尝试味道。这不是对祖先的尊敬。

二是、祭祀供品容易脏,不卫生。因为祭祀在深山老林中。山里本来就有很多植物,树枝上有很多脏东西,上面有各种各样的小虫。


另外,给祖先扫墓需要烧纸,放在供品前燃烧, 一定是沾了灰尘。而且,还会燃放烟花和爆竹等。这样的话,供品上的污渍就会更多。自然吃了那样的东西,对身体不好。


过去常说偷坟地供品会让肚子痛,其实是因为东西脏了,肠胃不好。你会发现这不是迷信,而是有科学根据的。

第三个理由是古人善心的表现。以前的生活水平不如今天,食物非常短缺。很多穷人连肚子都填不饱,所以为了填饱肚子去野外找各种墓前的供品充饥。


古人决定不能把供品带回家吃,也是因为这样的理由,留给需要的人和动物。对这些人来说,填饱肚子对他们来说是最重要的,因为他们不介意食物没有干干净。因此,很多地方以前都有墓前的供品不能带回家吃的风俗。

墓前供品真的不能带回家吗?

这当然不是,但也取决于供品的种类。 例如,像带皮的水果,它一洗就可以吃,但如果像没有直接外皮保护的面包和点心一样脏了,就真的不应该带回去。


除此之外,在给祖先扫墓的时候,特意做好吃的料理带去的地方也不少。那样的食物也很容易脏,脏了就不应该带回去吃。


过去很多地方都是把供品带回去,大人只吃,不允许孩子吃。那是因为当时的条件也不太好,放在山上有点可惜,觉得那太可惜了。所以带回去孩子吃不了,是因为大人身体抵抗力强,肚子饿了也能耐受,但孩子抵抗力弱,胃肠消化能力也不如大人强,所以孩子吃不了。

另外,在广东省,有的地方扫墓结束后,必须在祖坟前直接把祖先的供品全部吃掉。通常,一家几十口人坐在祖坟前津津有味地吃着。而且,当地的说法是,吃得越多,祖先就越高兴,得到祖先的庇佑。


其实,清明节原是上巳节与寒食节混合形成的节气,其中有吃寒食的习惯,也有在野外踏青郊游的习惯。所以在墓前吃供品,也不是什么稀罕事。

而且时代不同以往,现在大家的生活条件好了,谁也不用去吃墓前的供品充饥了。这样,大家就不用把墓前的供品留在墓地了。


如果确实脏了,有不能带回去吃的东西,肯定可以留下来。有些洗了就能吃,有些带回家加热了也能吃,但请尽量带回去, 扔了很遗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