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说明书大全 范文大全 知识大全 实用查询
首页 > 知识大全 >

福建的历史有哪些?了解一下

古近代时期

“闽”最早出现在周朝,西周时福建称闽越,《周礼·夏官》称七闽。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设置闽中郡,治东冶(今福州),福建为闽中郡辖区的一部分,从此福建作为一个行政区划出现在中国的版图上。

汉高祖立无诸为闽越王,都东冶。西汉昭帝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立为冶县(后复名东冶),东汉改为东侯官。汉建安八年(公元203年),析东侯官置建安县,此时福建有侯官、建安、南平、汉兴和东冶5个县。三国吴永安三年(公元260年)设置建安郡,治建安(今南安市丰州镇),辖建安、南平、将乐、建平、东平、昭武、吴兴7个县。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设置晋安郡,治原丰,属扬州。

南朝梁天监年间析晋安郡置南安郡,治南安;陈永定年间析晋安郡置闽州,改晋安郡为丰州。

隋代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废郡,改丰州为泉州,大业初年(公元605年)更名为闽州,大业三年又废州改设为建安郡。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建安郡为建州,治闽县(今福州);武德五年设置丰州,治南安,武德六年分置泉州,治闽县;贞观初年(公元627年)丰州并入泉州;垂拱二年(公元686年)析出泉州南部设置漳州,治漳浦(今云霄);圣历二年(公元699年)泉州析地设置武荣州,治南安;景云二年(公元711年)武荣州更名为泉州,治晋江,后改泉州为闽州,治闽县(今福州);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闽州更名为福州;开元二十一年设置福建经略使,“福建”之称由此始;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属江南东道,改福建经略使为长乐经略使;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以长乐郡为福州都督府,经略使改为都防御使;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升格为节度使;大历六年(公元771年)置都团练观察处置使;乾宁三年(公元896年)置为威武军节度使,治福州。

五代时后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年)封王审知为闽王,贞明六年(公元920年)在福州设立大都督府;后唐长兴四年(公元933年)福州升为长乐府;后晋开运二年(公元945年)改长乐府为东都。宋代雍熙二年(公元985年)设立福建路,下辖福、泉、建、汀、漳、南剑6州和邵武、兴化2军,时全省已有42个县。

元代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在泉州设立行宣慰司,第二年改为行中书省,后行省迁回福州。明代改设福建布政使司,治福州,辖8府1州60县。清代继承明制,省辖府、县两级,省府之间设道;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福建省增设台湾府;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台湾从福建析出设立台湾省;清末,全省行政区划为宁福、兴泉永、汀漳龙、延建邵4道,福州、福宁、兴化、泉州、汀州、漳州、延平、建宁、邵武9府,永春、龙岩2州,58县、6厅。

民国时期

福建行政区划废府、州、厅,实行省、道、县三级制。民国元年(1912年)全省划分为东路、南路、西路、北路4道。民国三年(1914年)以原辖区改为闽海道(闽东)、厦门道(闽南)、汀漳道(闽西)、建安道(闽北)4道;合并闽县、侯官为闽侯县;建安、瓯宁为建瓯县;改永春、龙岩2州为永春、龙岩2县;同安县析厦门岛设置思明县,析浯州岛(金门岛)和大、小嶝岛置金门县;改永福县为永泰县;全省4道、61县。民国四年(1915年),诏安县析桐山岛和漳浦县的古雷岛设置东山县。民国十四年(1925年),废除道制,实行省、县两级制。民国17年(1928年),设置华安县。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十九路军在福州发动“福建事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定福州为首都,将福建划为闽海、延平、兴泉、龙汀4个省和福州、厦门两个特别市,辖64个县。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人民革命政府解散,又成立福建省政府,7月实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制度,将全省划分为10个行政督察区公署,辖64个县,8月光泽县由江西省划归福建省管辖。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设立厦门市,撤销思明县。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福建省政府迁往永安,全省行政区划为7个行政督察区、1个市、62个县、7个特区。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建瓯析出部分行政区域设置水吉县,沙县、永安和明溪析出部分行政区域设置三元县。民国三十年(1941年)福州沦陷,第一区专署迁往福安。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全省行政区划调整为8个行政督察区、2个市、64县、2个特区。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闽侯县更名为林森县。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9月设置周宁县,10月设置柘荣县,11月省政府迁回福州。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福州市正式成立,全省行政区划调整为9个行政督察区、2个市、66个县。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全省行政区划调整为7个行政督察区、福州、厦门2个市、67个县,10个区、899个乡(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