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诗人杨万里《舟过安仁》中的那个“安仁”是余江吗?
在小学课本中,选用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的一首诗《舟过安仁》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这首诗描写了儿童的机智与俏皮,非常生动有趣。我们都知道,余江县古称“安仁县”,但湖南也有个安仁县,而且地名延用至今。那么,这个《舟过安仁》中的“安仁”到底是哪里呢?
这个问题,笔者也曾绞尽脑汁想要考证一番。查了一下杨万里的生平,他是江西吉安人,在南宋京城杭州做过官,一生中曾多次往返于杭州和吉安之间。特意查了一下从杭州到吉安的路线,水路可以走钱塘江及支流到玉山,然后从玉山进入信江,途经余江,至鄱阳湖,再沿赣江上溯至吉安。所以,他应该是多次途经余江这个古安仁县的。
但是,杨万里也在湖南永州的零陵当过官,距湖南郴州的安仁县并不是太远,会不会去转悠一下,还真不好说。更重要的是,1180—1184年杨万里先后任提举广东常平茶盐和提点刑狱。去广东的水路,笔者也查了一下,应该是从长江流域转珠江流域,而湖南的安仁,正好在两大水系之间。所以,他“舟过”这个“安仁”,几乎也是必然的。所以,笔者完全得不出结论,杨万里《舟过安仁》到底是在余江这个“安仁”写的,还是在湖南那个“安仁”写的。
正当笔者一筹莫展的时候,在网上查到了一篇郑州大学焦培民教授撰写的文章,也是探讨这个问题的,现摘录如下:
《舟过安仁》
地名注释质疑及写作背景分析
(作者:郑州大学 焦培民)
宋朝有三个安仁县。一个安仁县在四川,在唐代设立,两宋时期一直存在,到元初并入大邑县。另一个安仁县在湖南,历宋、元、明、清、民国至今仍然存在。第三个安仁县在江西。《舆地广记》卷24《江南东路》载,饶州辖“安仁县,皇朝开宝八年(975年)以余干县地置安仁场,端拱元年(988年)升为县。”安仁设县历宋、元、明、清,有900多年的历史,民国三年(1914年),因与湖南省安仁县同名而更名余江县,以境内有余水而得名,余江县名一直延续至今。
《舟过安仁》中的安仁究竟是哪一个呢?首先需要了解一下诗人的生平经历及诗作情况。杨万里(1127—1206),今江西省吉水县人,于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考中进士,接着任赣州司户、全州县丞。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就调任永州零陵县县丞时,有可能到过湖南的安仁县。不过当时他刚刚三十出头,诗很少有留存下来。杨万里对自己早年的作品不满意,在他三十五岁那一年,将旧作都烧掉了。这年秋天,他的零陵县丞的职务已经任满,开始离开湖南,次年春末回到故乡。后来,杨万里整理出《江湖集》7卷,收录了他自1162—1177年间的作品,有一首《过安仁岸》:“野水上穿石,疏林不掩巢。雨蒲拳病叶,风筱秃危梢。短胫知难续,长腰强自抄。兹游良不恶,物色困诙嘲。”这是作者1167年初春由家乡赴京途中所作,所过安仁系江西安仁县。此后,他在1177—1179年任常州知州时的诗集为《荆湖集》,在1777年初夏他离京赴任途中,再次路过江西安仁县,作《余干泝流至安仁》一诗:“半篙新涨满帆风,两岸千山一抹中。惭愧棹郎能袖手,若非袖手更无功。”1180—1184年杨万里先后任提举广东常平茶盐和提点刑狱,此间诗作收入《南海集》。1184年十一月,杨万里服满被召入京任吏部员外郎,后又升任吏部郎中、秘书少监等职。他任京官四年的诗作收在《朝天集》里。1188年四月,杨万里为孝宗不满,外任筠州知州(江西高安),此间的诗作收入了《江西道院集》。1189年九月,杨万里复任京职,次年十一月,不得已再次外任。他在京任职诗作为《朝天续集》。此后三年(1190—1192),杨万里任江东转运副使,之后辞职回乡。他在江东任职期间的诗作收在《江东集》里,晚年在家之作收在《退休集》里。从杨万里一生经历来看,他从未去过四川,因此《舟过安仁》的地点,不可能在四川省。他虽然有过在湖南任职三年的经历,但并未留下关于安仁的诗作,这首诗写的地点不可能在湖南。
事实上,杨万里写这首诗时,正在江东转运副使任上。江东即江南东路的简称,江西的安仁县正在江东转运使的辖区。杨万里将他在三年江东转运使时期所做的诗结成《江东集》10卷,其中就有《舟过安仁》五首诗,小学课本选录的是其中的第三首。其中安仁属于饶州,正是作者巡行地区。因此,杨万里乘船经过的安仁县在宋朝属江南东路饶州,应在今江西余江县地,不在湖南。
语文教材在对这首诗进行注解时,将“安仁”注释为:县名。在湖南省东南部,宋时设县。看来这条注释可能有误。
小资料
江西省余江县
余江县境在秦汉时为余汗县地,晋元康元年(291)始置晋兴县,后为兴安县,不久,撤县为晋兴乡,入余汗县,南朝陈元嘉年间(560~565)于晋兴县故地设置安仁县。属鄱阳郡,隋废,入余干县,仍为晋兴乡,直至宋端拱元年(988)才正式确立安仁县。民国3年(1914年),因与湖南省安仁县同名而易名余江县。以境内有余水(信江)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