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史记》之著“六艺”——关于孔子的文学成就
孔子回到鲁国后,鲁哀公问他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重要的是用对人。”季康子也来问他这个问题,他回答:“任用正直的人,不要任用邪恶的人。这样邪恶的人也会变得正直。”季康子忧患盗窃,孔子说:“如果自己没有欲望,别人即使给钱,也不会去偷窃的。”虽然孔子有很多治国为政的言论,但鲁国一直不重用孔子,孔子自己也对仕途没有了信心和期望。
孔子的时代,周王室日渐衰落,礼乐制度也土崩瓦解。《诗经》、《尚书》等古代经典都缺失了。
孔子对鲁国的乐官说:“音乐是需要配合的,节奏和谐、声音清晰、连续不断才能演奏好一首曲子。我返回鲁国后,就把《雅》、《颂》等诗配套的乐曲重新修订定调,恢复了原貌。”
据说《诗经》有三千多篇,孔子删掉重复的,选择可以用于礼仪和教化民众的重新编纂了《诗经》。最早可以追溯到商的始祖契和周的始祖后稷,包括了商、周的兴盛,以及周幽王、周厉王的衰落。开头则是男欢女爱的感情诗,一共三百零五篇。《关睢》作为《国风》的第一篇,《鹿鸣》作为《小雅》的第一篇,《文王》作为《大雅》的第一篇,《清庙》作为《颂》的第一篇。这些诗配合《韶》、《武》、《雅》、《颂》一类的乐舞,周朝礼乐制度中的“乐”才得以恢复原貌。
孔子探究了夏、商、周三代的礼仪,编撰了《尚书》的传文,也就是解释《尚书》的书,这本书从唐尧、虞舜时代一直到秦穆公时代的事迹。
孔子说:“夏朝和商朝的礼仪制度我还能讲出来,但夏朝的后裔杞国以及商朝的后裔宋国却没有相关资料的。如果他们的有的话,就能证明这些制度确实存在了。夏朝的制度比较重视文采,商朝的制度比较朴实,而周朝的制度是在两者基础之上制定的。按照这样的规律,那么一百代以后的制度也可以制定了。所以我比较欣赏周朝的制度。”孔子也据此编纂了《礼记》。
孔子晚年很喜欢《周易》,并对《周易》中的部分内容做了详细的解释。孔子对《周易》的喜欢表现在行动上就是“韦编三绝”,用来串竹简的牛皮绳子都断了很多次,可见翻看的次数之多。孔子说:“再给我几年的时间,我对《周易》的理解就会更加全面和深刻了。”
同样,孔子对鲁国的历史进行了整理和编纂,写成了《春秋》,这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后来被左丘明等人做成不同的传,用来向大众宣讲,这就是《左传》及其他传书。
以上介绍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后来统称为儒家的“六艺”,是儒家经典入门教材。
六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