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说明书大全 范文大全 知识大全 实用查询
首页 > 知识大全 >

刘伯温是谁 ?一代名臣刘伯温的人生路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在诸葛武侯之后,鲜有能与其并列的人物,但刘基刘伯温能够得到这样的称誉,足见他才略之高。

作为辅佐朱元璋建立大明的功臣,他的晚年却无比凄惨。

在朱元璋的猜忌与胡惟庸的构害下黯然离世。临死前,刘伯温留下了“九世方兴”的预言。

刘伯温神机妙算,南征北战中所预料的事情无一不应。但这句预言牵扯到今后百余年,世事浮沉,变幻万千,他的预言是否灵验?他为何立下这样的预言?

少年天才意气盛,官场受挫心志颓

刘伯温,天纵之才。他出生于浙江温州南田镇,其父亲刘熵是当地有名的大儒,四十多岁才生子,取名为“基”,视为掌上明珠,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去培养他。

天赋异禀的刘伯温在父亲的教导下更是如鱼得水,十二岁就考中了秀才,无论是经史子集,还是天文地理、算术都烂熟于心。

二十一岁,刘伯温赶赴京城参加科举。其实按照当时的规定,必须年满25岁才可以参加,但是刘伯温谎称自己已经足龄,才得以考试。

最后小其他人数岁甚至数十岁的刘伯温一举考中进士,意气风发。当时刘伯温胸怀韬略,满心期待着走进官场,济世安民。

但是由于战乱不断,刘伯温不得不回家避难,一待就是三年,直到24岁才得以出山。刚刚出山的刘伯温仅仅做了一个八品县丞,但他兢兢业业,清廉公正,深受百姓爱戴。

刘伯温很快被当地乡绅仇视,他们想方设法刁难刘伯温,若不是他素来为人正直,深受上级的赏识,恐怕当时就被人给害了。一次意外后,刘伯温虽然保住了性命,但官是做不下去了,不得已而还乡。

后来刘伯温在宦海起起伏伏,始终没有什么大业绩。冥冥之中似乎已经注定,刘伯温不可能为式微的元朝做太多事情。

至正十二年,已经42岁的刘伯温刚被起用为元帅府都事,主要的工作就是帮助朝廷平定附近的贼人。浙东一带,以方国珍为首的盗贼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当地百姓闻之丧胆,又恨之入骨。

如何处置方国珍,是刘伯温遇到的一个棘手难题。他觉得,方国珍此人性情恶毒,必须杀掉才能平息百姓的愤怒。

但是官府当时流露出了招安方国珍的意思,这就导致刘伯温与官府产生分歧。就在刘伯温努力争取的时候,方国珍已经打听到了风声,于是带上大量金银财物找到官府,最终被招安了。

刘伯温对腐败昏庸的元政府彻底失望,从此告老还乡,不再为担任任何官职。原本他以为,自己会就此平定地过完余生。

直到他等来了朱元璋。

八年呕血助霸业,不知君主是明昏

当朱元璋找到刘伯温时,他已经50岁了,朱元璋盛情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刘伯温有些犹豫了。

他的至交好友宋濂早已经追随刘伯温,朱元璋派一个部下孙炎对刘伯温“展开攻势”,最终刘伯温答应了朱元璋的请求,决定共谋大业。

刘伯温带着写好的“十八策”赶往金陵,为朱元璋在各个方面都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朱元璋得知刘伯温的到来,也是非常欣喜,设置了礼贤馆专门款待他,为他接风洗尘。

刘伯温见朱元璋对自己如此重视,他所呈递的意见也被一一采纳,更是大喜过望,下定决心全力帮助朱元璋一统江山。

在刘伯温的建议下,朱元璋对当时的强大势力如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采取逐个击破的方法,顺利灭掉了他们。短短四年,朱元璋便自立为王,号“吴”。

朱元璋称王之后,只剩下最后一步:消灭尚在北方的元朝。

刘伯温穷尽心血,历经多日,终于制定了非常完善的北伐方略,协助朱元璋完成了灭元大事。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即位,定国号大明,年号为“洪武”。从出山到辅佐朱元璋称帝,刘伯温用了八年,这八年里,他纵横谋划,功居至高。

刘伯温不仅善于军政,还时刻在警醒朱元璋。早在平定张士诚之后,张昶为了拍马屁,上述称赞朱元璋的功德,认为已经到了享乐的时候了。

刘伯温知道之后,就找到朱元璋,说“张昶是想做赵高啊!”一语惊醒朱元璋。但是也因为直言纳谏,朱元璋渐渐对刘伯温起了反感,尤其是称帝之后,刘伯温的直言不讳在朱元璋眼里就是居功自傲。

故而朱元璋有意打压刘伯温,直接除掉刘伯温,会让大臣们寒心,而且刘伯温根基深厚,不是轻易就能办到的,所以手段非常隐晦。

洪武元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刘伯温的贡献最为突出,却只得到了非常微薄的奖赏。论功行赏时,刘伯温与韩善长功劳相当,韩善长被封为公爵,官拜丞相,但刘伯温只得到了一个伯爵的位置,在御史台当一个副手。

当然,也有史书记载,刘伯温为人谦和低调,不愿意让自己处于一个非常显眼的位置。故而他在朱元璋册封前就找上门,主动要求给自己册封的官职低一些。

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主动或者被动,自此,刘伯温在百官心中的地位骤然下降。

毕竟原本他是朱元璋最器重的左膀右臂,完全有做丞相的资格。但是现在,他只是一个比自己官职还要低,不被朱元璋喜欢的小官,心中不免轻视。

若说这件事情对刘伯温的影响不算严重,接下来的一件事情却直接导致刘伯温此后招致了杀身之祸。

开国不久,朱元璋就特地邀请刘伯温进宫赴宴,君臣饮酒畅谈。虽然喝了几杯酒,但是两人都非常清醒,朱元璋借着酒劲故意问他如何看待朝廷的诸位功臣。

刘伯温性子耿直,想不到那么多弯弯绕绕,于是直言不讳:“汪广洋、杨宪之辈,难当大任;胡惟庸“譬之驾,惧其偾辕也。”就是说他是一匹劣马,早晚翻车误事。

按理说,君臣私下里的交谈,内容只在两人的心里。但是不久之后,宫里都知道了刘伯温对三位功臣的评价,背后也许有朱元璋在故意推波助澜。

汪广洋三人也都听到了刘伯温的评价。汪广洋性格宽容仁厚,又深知刘伯温快言快语,不留情面,于是一笑而过。而杨宪一直就非常崇拜刘伯温,对他的评价更是“认真接纳”,不往心里去。

唯独胡惟庸不满意,毕竟刘伯温损他是最厉害的,偏偏胡惟庸与他也不对头。于是胡惟庸掏出小本本,把刘伯温记了下来。

由于朱元璋对他猜忌不绝,不久之后,刘伯温就告老还乡,再也不敢过问任何政事。朱元璋本来不愿意放刘伯温回去,担心他起兵造反。

为了让朱元璋放心,刘伯温不得以让儿子留在京城担任官职,其实也算是一个人质。

朱元璋这才让他回到老家,但每年春节还要派他的儿子、宋濂的儿子等人招进宫殿,表面上嘘寒问暖,其实也是在试探他们。

君臣生隙恩义绝,飞鸟落尽良弓藏

刘伯温告老还乡之后,非常低调。每天做的事情只有饮酒、下棋,关于过去的经历和功名闭口不提。

当时还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当地青田县令听说刘伯温还乡,非常仰慕,于是登门拜访,求见一面刘伯温。但是刘伯温得知是县令来找他,闭门不应。

无奈之下,青田县令只好换上寻常百姓的粗布衣服,披头散发地装作一个乡野散人敲门求茶,才被刘伯温接见,刘伯温还亲自为他下厨做饭。

但是酒过三巡,刘伯温还是察觉到了县令的不同寻常,于是旁敲侧击地问他的身份。青田县令无奈之下只好如实回答,刘基吓得从座位上直接站了起来,对县令行礼,自称“草民”。

请县令离开之后,刘伯温再也不敢见他了。但小心翼翼到如此地步的刘伯温,最终还是没能逃过朱元璋的算计。

有一次,刘伯温托自己还在京师任职的儿子上奏朱元璋,称应该在谈洋地带设立巡检司,以方便管理。谈洋是福建一带的一片地带,鱼龙混杂,盐贩子和盗贼都聚集在此地。

刘伯温担心当地的刁民勾结盗贼造反,故而提出了这条建议。谁知道胡惟庸得知后,专门想了一个理由诬陷刘伯温。

胡惟庸说,谈洋一带有龙气盘旋,刘伯温相中了这片地方,准备将其当做自己的墓地。但是当地百姓不愿意,刘伯温为了设置巡检司来对付百姓,才提出这条建议。

这个帽子扣得可不轻,想要在“龙气盘旋之地”修建墓地,这是只有君王才能做的事情。刘伯温如果真有这个想法,就说明他有谋夺皇位的想法。

其实这个理由用屁股仔细想想都有些不可靠。但是朱元璋多疑成性,任何有关帝位的威胁,他都会不惜代价抹除。此事之后,朱元璋虽然明面上没有为难刘伯温,但是也表露出了不开心的意思。

刘伯温此时也知道,自己必须再去一趟京城。如果朱元璋得知这件事情之后,自己仍然没有给他一个解释和回答,就坐实了谋反的罪名。可是这一去,是死是活还很难说啊。

洪武八年初,刘伯温到达京城朝见朱元璋,想要解释一下这件事情。但是朱元璋对他嘘寒问暖,很是热情,绝口不提谈洋之事。

这让刘伯温很是难受,这件事情不解决,自己是不可能离开的。于是他只好被迫留在京城,每日担惊受怕。刘伯温年迈体弱,从温暖的青田忽然赶到寒冷的京城,有些不适应,不久就患了风寒。

不久之后,朱元璋也得知了刘伯温患病的消息。他派胡惟庸带着御医去看望刘伯温,为刘伯温诊治病情,开药方子。

刘伯温按照御医的药方抓药服用之后,只觉得肚子里像是有一堆石头在拥挤,十分痛苦。

几天之后,刘伯温不堪病痛,求见了朱元璋,把自己的情况告诉了朱元璋。但是朱元璋丝毫不放在心上,只是叮嘱他要放平心态,注意休息。

这下子,刘伯温算是明白了。他在京城硬捱了一个月的时间,已经病得走不动路,才在朱元璋的允许下,被人抬着回到老家。

回家没几天,刘伯温就感觉自己时日无多,于是把几个儿子叫到床前,仔细叮嘱了一番,撒手而去。一代名臣刘伯温,就这样凄惨地死在了床榻上。

刘伯温对儿子的遗言中,有两件事情非常值得注意。

其一是他向次子刘璟说了许多为政要略,又道:我原本想写一份详细的陈情表,向皇上仔细表示我的心意,为他提出最后的建议。但是现在胡惟庸还在,皇上不会听我的话。等胡惟庸败了,皇上肯定会想起我,到时候你再把我告诉你的说给他听。

忠心耿耿,济济于才,可叹刘伯温一心一意效忠朱元璋,却被他如此对待。

第二件事情,就是刘伯温告诉儿子:我死之后,刘家可能会衰败,但九代之后,必然涌现奇才,带领刘家走向兴盛!

九世方兴灵预言,不在天机在人心

刘伯温善于预言,曾经跟随朱元璋行军打仗,他说过的话无一不灵验。九代方兴的预言似乎没有依据,可事实上,真的成真了。

刘伯温死后,其子刘琏深受朱元璋的器重,本想留在身边提拔,但胡惟庸暗中陷害刘琏,导致他为了自证清白,抱石跳井。

刘琏死后,原本是次子刘璟承袭爵位,但是刘璟不愿接纳,让给了刘琏的长子刘廌。这也许是为了在刘琏死后给其家眷一个依靠。

但刘廌很快也因为一些小事情被陷害,不仅被削去爵位,还流放边缘地带,后来得到朱元璋的赦免,才得以回归。

回来之后,朝廷本想再度起用刘廌,但刘廌想到祖父、父亲被胡惟庸陷害,自己也差点老死边陲,心灰意冷,于是一心守护长辈之墓,不愿接受。

自刘廌之后,刘家的爵位便被废除。第一代刘伯温争取的小小伯爵,在第三代刘廌这里就已经夭折,今后本不会有什么转机。

刘家的后人大都平凡至极,没什么惊才绝艳之人,即便诞生几个颇有才华的后代,也只能做个小官,勉强够温饱。

直到刘廌的六世孙,也就是从刘伯温开始的第九代人,刘瑜承袭爵位,被封为伯爵。

按理说,已经跨越六代,完全没必要再给他封一个爵位。但是刘瑜才华出众,忠心不二,故而当时的刑部郎中李瑜专门为他表奏朝廷,认为刘瑜的先祖刘基(刘伯温)功劳身高,应有世袭爵位,故而希望封刘基的九世孙刘瑜为伯爵,并世袭爵位。

当时是嘉靖十年,明世宗在位。作为一个二十年不上朝,却能把握大权的皇帝,嘉靖也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他就像一个游离于官场外的看客,时刻欣赏着自己的臣子们为了权力与利益明争暗斗。

让刘瑜世袭爵位,其实本身不是一件大事,也许只是李瑜所在的团体为了拉拢人心使出的手段。刘瑜本人当然挺有能力,但要说让别人搬出他的九世先祖专门为他争取一个世袭伯爵,可能还不足够。

关键就在于,为刘伯温的后人争取一个爵位,不仅可以拉拢刘家,还能发出一个信号,向开国功臣的后代们示好,争取他们的支持。

也许在刘伯温死前,就猜到了将来会有一天,大臣们尔虞我诈,为了拉拢势力,还会找到他的后代,向他们示好,帮他们争夺一些利益。

所以刘伯温的预言并非源于什么天机,而是对人心的揣测,对官场的推演·。

刘瑜获得伯爵之后,刘家也算是迎来了翻身之日,虽然爵位不高,俸禄不多,但是远比从前的布衣生活要好上许多。

刘瑜后来也因为自己的才华被任命为处州卫指挥使,正三品官职,算得上是个大官了,相当于六部侍郎的官职。而且州卫指挥使是军职,有一定的实权,地位还要高过一些虚头二品官员。

真要说起来,刘伯温最后也不过落了个六品御史台副使,刘瑜的官职要远超过刘伯温。所以刘伯温“九世方兴”的预言,在刘瑜这里成真了。

刘伯温有经天纬地之才能,是一位真正的大家。有人记载,他“九世方兴”的结论是在堪舆之术的支持下,观测阴宅才得出的。

但事实上,刘伯温是因为活得通透,把世道上的各种心思与争斗都看得清清楚楚,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

刘伯温一生善于推算谋划,唯独在自己身上始终看不透,摸不懂,最终招来杀身之祸,也证明他并不是一个完美的神人,他也有自己的缺点和漏洞。

但这些都不能掩盖他的才能与功绩,刘伯温始终是一个值得肯定的人物他在学术、政治等方面的贡献颇深,无愧于“一代之宗”的赞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