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 “潍坊”的由来
一、“潍坊”之“潍”的由来
潍”字在汉语中只有两种释义。隋朝以前专指潍水(潍河),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释“潍”曰:“水出琅邪箕屋山,东入海,徐州浸。夏书曰‘潍淄其道’。从水维声。”隋朝以后“潍”字又增加了另一种释义,即地名:潍州、潍县、潍坊。
1、“潍坊”源于“潍县”。
潍坊的前身是潍县。潍县初设于明洪武十年(1377年),以后几经沿革变化,于1983年撤消。“潍县”在历史上存在了600多年的时间~
2、“潍县”源于“潍州”、“潍水县”
潍县的前身是潍州。潍州的设立,最早在隋朝。公元581年,隋置北海郡。开皇十三年,北海郡分置潍州。在隋设潍州前十年,还设立了潍水县。《隋书•地理志》载:“开皇六年复,改为潍水。” 明洪武十年降潍州为潍县。
3、“潍县”、“潍州”、“潍水县”均源于潍水。
潍河,古称潍水。是潍坊境内的第一大河。有关潍河的记载,最早见于战国时期的《尚书•禹贡》:“潍淄其道”。它只简单记载了潍河和淄河两条河的名字,发源和流经均没有记载。隋代设立的潍水县,是历史上第一次将“潍水”的“潍”用于地名。因此,潍县、潍州、潍水县均以流经境内的潍河而名。
4、潍水源于潍山。
潍水的源头是莒县境内的潍山,潍水因潍山而名。《水经》云:“水出琅琊箕县(今莒县)之潍山,故名潍水。” 《地理志》、《说文》皆谓“潍水出箕屋山”。而《淮南子》曰:“潍水出舟山”。又云:“曰潍山,曰箕屋山,曰复舟山。盖一山三名也”。《太平寰宇记》云:“潍水源出(莒)县东北潍山,去县八十三里,东北流入诸城县境”,沿袭了《水经》说。经考察,如今已无“潍山”这个山名了。有关专家考察论证,如今莒县的屋山,有可能是古书所载的潍山。
二、“潍坊”之“坊”的由来
“潍坊”的“坊”源于坊子,“坊子”作为地名仅有100多年的时间。
据传,古驿道一般自州县向外十里为亭,二十里为堡,三十里为坊。
据《坊子区志》记载,唐代,在潍州南往安丘,诸城驿道三十里处,凿井一眼,名曰“三十里井子”(此处距潍州正好三十里)。井旁筑一方土堆,以示标志(现土堆已平,水井保存至二十世纪80年代,现不复存在。经当地居民指认,其位置在行政街与恒安街交叉口南约30米处)。清末,前宁家沟刘起有父子在驿道边、土堆旁开一客店,以土方堆取名“坊子店”。由于“坊子店”地处南北驿站间,过往客商络绎不绝,多在此处歇脚食宿,又加刘氏买卖实在,因而生意兴隆。由此“坊子店”名声大扬。
1899年,德国人侵占山东,1901年在“坊子店”东0.5公里开凿第一眼煤井,因紧依“坊子店”而取名“坊子竖坑”。次年,胶济铁路由青岛修达,建火车站时又定名“坊子火车站”。
随着胶济铁路的全线通车,煤炭的大量开发,这里设集市、摆货摊、开商店,人口日增。火车前路逐渐形成了茂林街(一马路),后发展到二马路、三马路、四马路……并辟为小商埠。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政府在此设立地方行政管理机构,始称坊子镇,俗称坊子街。“坊子”由此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