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说明书大全 范文大全 知识大全 实用查询
首页 > 知识大全 >

喀什旅游景点大全 ,这些景点不可错过!

喀什老城区

有人说:“喀什噶尔的灵魂在喀什老城,它代表了这个城市古老的过去、平静的现在,如果幸运,它必将代表未来。”喀什老城大概是喀喇汗王朝王都的遗址,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走进老街巷,在约2平方公里左右的范围里,有2.3万人聚居。喀什老城区保留了古城的形态,城内20余条街巷是目前我国唯一保存完整的以伊斯兰文化为特色的迷宫式城市街区。老城斑驳的墙影一片苍黄,房屋都是黄色,有些房子是夯土结构的,整个房屋显得圆融而柔和,有的是砖石结构的,显得坚硬而顽强。巷子深处还常有穿着鲜艳衣服的姑娘站着聊天。老城有很多新鲜的东西,沿着街道走,很容易就被旁边的东西吸引住。无花果、西瓜、桑葚、葡萄……摆摊子的、拎篮子的到处都是。从大到小摆放的整整齐齐的铜壶、维吾尔族男子戴的帽子、热瓦甫等乐器、雕花刻图的木头箱子等货物,琳琅满目。

老街巷的名称都沿用维吾尔语旧名,并且各有含意。像恰萨街道办事处的亚格巴扎,意思为“食油市场”;阔孜其亚贝希,意思为“土陶工”;再格来巷,原意是“金银匠聚居处”。喀什老城区现在还是当地维吾尔族居民的生活中心,这里拥有110多座大大小小的清真寺,清真寺与学校、集市、手工作坊、民居相连,构成完整的自然生活空间。

艾提尕尔清真寺

在喀什市区中央,有一个牵系着穆斯林灵魂的地方,那就是已有500多年历史的艾提尕尔清真寺。

艾提尕尔清真寺是中国最大的伊斯兰建筑,整座大寺气势雄伟。全寺总面积16800平方米,由礼拜堂、教经堂、门楼和其他一些附属建筑物组成。大寺南北长140米,东西宽120米。大寺正门楼以浅绿色为主色,布满精细的刻花。砖砌方形拱寿门的大门楼高达12米。门楼由黄砖砌成,风格古朴厚重,同当地自然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建筑采用雕刻、镶嵌、彩绘等多种技法,整体显得既古朴又典雅。

艾提尕尔清真寺并不是因为它的规模庞大才名闻天下的,主要是因为它是新疆穆斯林“聚礼”之地。每天到这里礼拜的人至少两三千人,星期五“居玛日”下午,约有六七千名男性穆斯林都会到此做一周之内最庄重的礼拜。到了一年一度的古尔邦节,新疆各地都有穆斯林前来,加上本地的穆斯林,大礼拜人数可达两三万人。大礼拜之后,大寺内外游乐的人摩肩接踵,在欢快的鼓乐奏鸣声中,穆斯林合着节拍跳起舞来,通宵达旦。

香妃墓

香妃墓在当地被称为阿帕克和卓麻扎,其实是阿帕克和卓家族的墓地。香妃墓坐落在喀什市东北郊5公里处的浩罕村,是典型的伊斯兰式古陵墓建筑。陵墓始建于1640年,据说墓内葬有同一家族的五代72人。200多年前,这个家族的一个女子走进了历史传奇,她就是深受乾隆皇帝宠爱的香妃。香妃本名买木热·艾孜姆,自幼体有异香,被称为“伊帕尔罕”,维吾尔语意为“香姑娘”。传说香妃抑郁而死,死后乾隆皇帝派六万六千六百六十六人的送葬队伍,抬着香妃的棺木返回故乡,一路上棺木不准落地。当棺木送到喀什时,送葬队伍只剩下六人。但据今人考证,香妃的陵墓其实上是在河北清东陵,而喀什的香妃墓仅仅是她的衣冠冢。

阿帕克和卓墓整个陵园是一组构筑得十分精美宏伟的古建筑,陵墓由门楼、大小礼拜寺、教经堂和主墓室组成。正门门楼两侧是高大的砖砌圆柱和门墙,表面镶着蓝底白花琉璃砖。陵园内西面是一座大清真寺,正北是一座教经堂。主墓室在陵园东部,是整个建筑群的主体,呈长方形。主墓屋顶呈圆形,其圆拱直径达17米,无任何梁柱,外面全部是用绿色琉璃砖贴面,并夹杂一些绘有各色图案和花纹的黄色或蓝色瓷砖,显得格外富丽堂皇。墓室内部筑有半人高的平台,平台上整齐排布着大小不等的数十个墓丘。

喀什大巴扎

喀什大巴扎的全称是“喀什中西亚国际贸易广场”,也被当地人称为“东门大巴扎”。位于丝绸之路十字路口上的喀什,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贸易的集散地。这一古老的巴扎向前追溯,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素有古代亚洲最大集市之称。1992年以前,这个巴扎只在星期天营业,因而直到今天许多国外旅游资料仍将这个巴扎称为“星期天大巴扎”,如今巴扎已改为天天营业。

走到这个市场里很快能被这里传统的民族气息和丝绸之路上那种特有“混血”的气质所吸引:摊位上作为生产资料的英吉沙小刀在灯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光芒,手捧玉石的商贩用最传统的“袖语”来沟通交易价格,各种皮草坎肩、手工艺品琳琅满目……来到这里就如同进入了一座独特的民族风情博物馆。

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墓

11世纪中叶,战争渐趋平息之后,喀喇汗国的中心喀什噶尔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吸引了西部王朝和中亚的大批文人学者前来喀喇汗王朝的都城求学深造,生于西喀喇汗国的玉素甫·哈斯·哈吉甫便是其中之一。1070年前后,他用古回鹘文写成一部长达13000余行的叙事长诗《福乐智慧》,是维吾尔族著名的诗人、学者和思想家。

11世纪末,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在喀什噶尔去世,最初被安葬在喀什市东南部吐曼河畔,后因洪水威胁,叶尔羌汗国第二代君主阿不都·热西提汗将旧墓迁往“阿勒吞鲁克”(皇族陵园),即今喀什市体育路南侧。现在人们看见的墓室是1987年重建的,这是一座以白色为主的传统阿拉伯建筑,主墓室是绿琉璃圆顶;墓室外墙以蓝底白花琉璃砖贴面,礼拜殿木柱的雕刻花纹古拙奇特,纹样丰美,堪称伊斯兰建筑中的精品。

马赫穆德·喀什噶里墓

大约在晚唐时期,操突厥语系的民族在中亚及新疆喀什地区建立了喀喇汗国,自称为可汗王朝,是一个伊斯兰国家。马赫穆德·喀什噶里出身喀喇汗王朝的皇室,他自幼在喀什噶尔的皇家伊斯兰经文学院学习,通晓阿拉伯语和波斯语,之后“走遍了突厥人的所有村庄和草原”,在布哈拉、撒马尔罕、谋夫、内沙布尔等地学习。“在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和探索之后,我用最优雅的形式和最明确的语文写成此书”,这部《突厥语大辞典》使马赫穆德·喀什噶里成为著名的维吾尔语语言学家。

他去世后被安葬于喀什市西南48公里疏附县乌帕尔乡艾孜来特毛拉山的山冈上,陵墓北侧有一间文物陈列室,陈列有《突厥语大辞典》和马赫穆德·喀什噶里的生平介绍等相关书籍与材料。陵墓的正前方有一眼清泉,人们称之为“神泉圣水”。泉边有一棵古杨树,树干苍老遒劲,枝繁叶茂,被人们视为一大奇观。

罕诺依故城和莫尔佛塔

在距离喀什市东北约30余公里处的戈壁滩上,有一座1000多年历史的故城罕诺依故城。故城是疏勒国的遗址,长约3公里、宽约1公里,土城墙残存,城内陶片遍布。在其北部约3公里处有一座上部呈半圆的土塔和一座由覆斗形高台所组成的佛寺,当地人称之为莫尔佛塔。据考古学家考证,它是千余年前疏勒国佛教徒的建筑杰作。

莫尔佛塔气势雄伟,高12米多,是一座巨大的古代佛寺遗迹。佛塔由卵圆形的塔身和覆斗形的高台构成,塔身用麦草调和黄土脱出的方形和梯形土坯砌成,有3层方座,由下至上一层比一层小。大塔旁边有一座巨大的高台,如倒置的大斗,底大顶小,是这组佛寺的中心建筑,专门用来供佛。

莫尔佛塔是专门用来收藏安放“舍利子”的,据史料记载,当年莫尔佛塔在佛教昌隆的疏勒国时期收藏过释迦牟尼用过的“佛浴床”、“佛钵”等遗物。从佛教由西向东逐渐发展的历史上看,莫尔佛塔很有可能是西域境内最早的佛塔之一。

石头城和金草滩

人们常说喀什是丝绸之路上的十字路口,然而丝绸之路真正意义上的十字路口正是塔什库尔干。塔什库尔干位于帕米尔高原上,历史上这一带被称为“葱岭是古代丝绸之路中道与南道的交会点,西去中亚的红其拉甫达坂、明铁盖达坂、瓦赫基里达坂等几座主要大山,自此也都有天然谷道可以通达,使这里成为古丝绸之路极为重要的关口驿站。塔什库尔干为维吾尔语,意为“石头城堡”。在县城北部一个孤立的小山丘之上,有座仅剩下残垣断壁的古堡,这就是丝绸之路上著名的“石头城”。石头城虽只剩下残垣断壁,但周围有雪峰相伴、城堡之下有草原相依,站在城池遗址上,仍然能够感受到当年繁盛时期的宏伟气势。

汉代时,这里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蒲犁国的王城;唐朝政府统一西域后,在这里设立葱岭守捉所;元朝初期,曾大兴土木在此扩建城郭;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在此建立蒲犁厅,在旧城堡南面兴建了新城镇,这座石头城遂被废弃。

石头城下面是塔什库尔干河流经之地,河水造就出一片美丽的湿地草原——阿拉尔金草滩。与新疆其他草原湿地不同的是,这里居住的是塔吉克族人,来这里可以感受到新疆原汁原味的塔吉克族文化。

红其拉甫中巴7号界碑

红其拉甫口岸位于塔什库尔干县境内,距县城130公里,距喀什市420公里。对面口岸是巴基斯坦苏斯特口岸。红其拉甫口岸是以旅检业务为主的口岸,1985年正式对巴基斯坦开放,1986年对第三国旅客开放。

红其拉甫口岸早在1000多年前就是著名的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关隘。它地处帕米尔高原的冰山雪岭之中,是我国与巴基斯坦唯一的陆路进出境通道,也是通往南亚次大陆乃至欧洲的重要门户。到红其拉甫口岸,游客一般都会到中巴7号界碑处照相。在到7号界碑前,威严而肃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门就吸引了游客的目光,这座国门是2009年新修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