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说明书大全 范文大全 知识大全 实用查询
首页 > 知识大全 >

一文看懂西方哲学史

(一)自然哲学阶段

米利都学派三杰——泰勒斯:万物都是水做的。

泰勒斯以为水是原质,其它一切都是水做成的。因为有一种说法是:万物都是氢构成的,而水是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的。

米利都学派——阿那克西曼德:太阳像大地一样大,或大于大地的二十七倍,或大于大地二十八倍。

他认为万物都出于一种简单的原质,但不是水。他是第一个绘制地图的人,他认为大地像一根圆柱。他的生命起源理论接近现代科学:所有生命来自海洋,有的生命来到了陆地。

米利都学派——阿那克西米尼:我们的灵魂是气,把我们包围在一起,也包围着整个世界。

他认为大地像一个圆盘(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大地是球状的)。米利都学派重要的不是他们的成就,而是他们要尝试研究的东西——自然科学的奥秘。

毕达哥拉斯:既有神,又有人,也有像我毕达哥拉斯这样的生物。

万物都是数。毕达哥拉斯是首位数学家,他是个集体主义者,他崇尚集体主义,并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创造了一个小团体:所有荣誉都归自己,违反规定的以天神的名义处死。

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这和中国哲学中的“见山是山”类似,理论为:万物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不同时间,物质已经变换。他认为任何东西都是相对的,没有战争,就不会珍惜和平,没有冬天,就没有春天。

(二)思辨哲学阶段

巴门尼德:唯一真实存在的是“一”,“一”是无限的,是不可分的。

巴门尼德否定了赫拉克里特的“对立面统一”,认为根本没有对立面。就好比他说冷,而“热”就是“不冷”。他认为凡是能够思维到的,都是现实中存在的。从他开始,哲学进入思辨领域。

恩培多可勒:我是一位不朽的神明而非凡人。

恩培多克勒的创造性,除了科学以外,就在于四原素(土气火水)的学说以及用爱和斗争两个原则来解释变化。他抛弃了一元论,并把自然过程看做是被偶然与必然所规定的,而不是被目的所规定的。在这些方面,他的哲学要比巴门尼德、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诸人的哲学更富于科学性。

阿那克萨格拉:心是一切运动的根源。

他将哲学带到了希腊。他认为万物都可以无限地分割。太阳不是神,只是一块会发光的大石头。他研究过陨石,认为其他星球也有生命,并认识到了月亮是反射发光。

德谟克利特:任何不可分割的越占优势,则重量越大。

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第一个原子论者,也是决定论者,认为万物都是按照自然规律运行。

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智者派,又称诡辩派,形式逻辑,以辩才闻名。据说普罗泰戈拉教过一个年青人,规定这个年青人如果在第一次诉讼里就获得胜利,才交学费,否则就不交。而这个青年人的第一次诉讼就是普罗泰戈拉控告他,要他交学费。

苏格拉底: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

雅典就像一匹马,而我就是一只不断叮它,迫使它不断奔跑的牛蝇。苏格拉底在辩论中度过一生,他说自己是一个“思想助产士”(他的母亲是接生婆),辩论的目的就是引导出知识。他因为辩论招致嫉恨,被认定为“蛊惑思想者。”他有两次机会可以躲避死刑,一次认罪,他认为那是放弃真理。一次是选择流放,他认为破坏了法治,最后喝下毒酒。

(三)早期形而上学阶段

柏拉图:理型的世界

柏拉图认为:在物质世界的背后,必定有一个“实在”存在。就比如一匹马,在另外一个世界里存在着马的概念你才能认识到“这是一匹马”(类似于康德的先验)。实在世界分为两个领域:用感官来认识的“感官世界”和用理性来认识的“理型世界”。灵魂只是暂时居住在人类躯壳里,一旦醒来,就会走出“黑暗的洞穴”,回到“理型的世界”。柏拉图认为人体分三个部分,头部代表理性,胸部是意志,腹部是欲望。国家也一样,只有三个部分协调发展才能和谐。

亚里士多德:第一位百科全书式哲学家

亚里士多德否定了柏拉图的“理型论”,认为马的概念(理型)未必先于马的存在。柏拉图是陷入一个虚幻神话世界里“不可自拔”。由此,形而上学从柏拉图的“虚幻式”向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式”开始转变。他创立“四因说”(形式,目的,质料,动因)用以解释万事万物。这也开创了西方的科学精神,即:凡事我们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他的伦理学提倡“黄金中庸”,他将自然科学分类(动物植物),创立辩证法,逻辑学。政治学说倾向于“国家主义”。他认同奴隶制,歧视女性,认为女性是被动的“土壤”。

犬儒学派:真正的幸福不是建立在物质之上,而在于精神之上,这种幸福一旦得到,就永远不会失去。

最著名的犬儒派人士叫戴奥基尼斯,据说他住在一个木桶中,除了一袭斗篷、一支棍子与一个面包袋之外,什么也没有。有一天他坐在木桶旁,舒服地晒着太阳时,亚历山大大帝前来探望他。亚历山大站在他的前面,告诉他只要他想要任何东西,他都可以赐予他。戴奥基尼斯答道:“我希望你闪到旁边,让我可以晒到太阳。” 就这样,戴奥基尼斯证明他比亚历山大这位伟大的将军要更富裕,也更快乐,因为他已经拥有了自己想要的一切。

斯多葛学派:没有任何事物是偶然发生的,每一件事物发生都有其必要性,因此当命运来敲你家大门时,抱怨也没有用。

斯多葛派反对形而上学,属于务实派,思想开放,富有时代精神。它的学说很多方面类似于现实理念佛学。其最大的贡献是提出“一切人都是平等的”,基督教在接受斯多葛派许多东西时,也接受了这一观念。

伊壁鸠鲁派:“死亡和我们没有关系,因为只要我们存在一天,死亡就不会来临。而当死亡来临时,我们也不再存在了”。

标准的享乐主义者,对政治团体不感兴趣,劝人要离群索居。这个学派最初也强调:在我们考量一个行动是否有乐趣时,必须同时斟酌它所带来的副作用。例如你喜欢吃肉,哪就天天只给你吃肉,慢慢你就会知道什么是“副作用”了。但后期沦为纯粹的放纵。

(四)基督教哲学阶段

新柏拉图主义:上帝的神圣之光也无法普照大地。

这个学派的主要人物叫普罗汀,根据普罗汀的说法,灵魂受到神圣之光的照耀,而物质则位于并不真正存在的黑暗世界,至于自然界的形式则微微受到神圣之光的照射。然而,最靠近上帝的还是我们的灵魂。唯有在灵魂中,我们才能使生命的伟大与神秘合而为一。事实上,在某些很偶然的时刻中,我们可以体验到自我就是那神圣的神秘之光。基督教神学采纳了很多新柏拉图派的学说。

圣奥古斯丁:爱上帝的人最终的归宿是“上帝之城”,那些只爱自己只能住在“世俗之城”。

圣奥古斯丁是基督徒,基督教的理论是:上帝是善的,上帝创造了世界。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善的上帝创造了世界,恶是从哪里来的?他通过新柏拉图派认识到:恶不是肯定的实在,只是缺乏“善”的思想。他对新柏拉图学派的东西烂熟于心,进行了整合,最终使基督教的信仰成为合乎理论的东西。

阿奎那:理性与信仰合二为一

每一种宗教都包含着一种哲学,阿奎那在圣奥古斯丁与新柏拉图主义结合的基础上又进了一步。他抛弃了柏拉图哲学,采用了亚里士多德哲学。这个行为是明智的,他将哲学和神学做出清晰的界定:凡是理性认识的,就不需要信仰。只有通过信仰才能认识的,理性就不可能认识。使两者在理论上没有冲突而且能够得到互补。

(五)英国经验主义

培根:知识就是力量

经验主义,归纳法创始人,实验科学先驱。主要著作有《新工具》,《论科学的增进》,《学术的伟大复兴》

霍布斯:利维坦(国家)

霍布斯也是位经验主义者,还是一名十足的唯名论者。他说,除名目外别无普遍的东西,没有语言,就没有真和假。他最著名的是政治学说,他反对专制,认为人生来平等。

洛克:政府论

人生下来就像一块白板,通过感官接受经验才形成观念。这是经验主义者的标准观念。洛克最著名的是他的政治学说,他强调人的自然权利,也就是“人天生自由”以及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

柏克莱:爱尔兰天主教主教

柏克莱相信人有“灵”,他认为我们所有的观念都有一个我们意识不到的成因。这个成因不是物质的,而是精神的。他否认在人类的心灵之外存在着一个物质世界认为人类的感官认知都是来自天主,他以批判世俗的看法闻名,主要著作是《人类知识原理》。

休谟:怀疑论

这是哲学史上重要的一个人物,他的怀疑论代表着哲学的一个死胡同,在这条路上再也不可能有前进的空间。他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来源都是不确定的,都是值得怀疑的。他临终前曾说过一句:“一块木炭放在火上也有可能不会燃烧”。例如:一只鸡,每天看到主人来就有食物吃,但是有一天,主人来把它杀了。所以,我们接受的都只是“习惯”,而不是确定的知识。就像太阳每天升起一样,也只是“习惯”,有一天它可能就不会再升起。他的“怀疑论”否定了因果律,否定了逻辑联系,这也是后来的哲学家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康德的三大批判也因此而起)

(六) 欧陆理性主义(近代哲学)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笛卡尔试图用怀疑的方法为知识找到一个绝对可靠的出发点,因此他怀疑每一件事情。最后得出结论:“我思故我在”。因为我无法确定“我”是真实存在的,但是我在思维,思维就是实体,所以通过我在“思维”这个实体,证明“我”是存在的(康德说这是偷换概念)。笛卡尔另外重要的理论是“二元论”(思维和广延)和“方法论”。

斯宾诺莎:上帝就是自然法则

他否定笛卡尔的“二分法”,认为宇宙间只有一个实体,就叫做上帝或者大自然。除了上帝有“自由意志”外,其余的都是按照自然法则生活,也就是“机械论”者。因为他的学说有点“无神论”(但不是无神论,只是说法不同),因此招来教会的痛恨。他是犹太人,但犹太人把他驱除出教,基督教也不待见他,最后只得逃出以磨镜片为生。

莱布尼茨:物质与精神不同的地方在于物质可以不断分割成更小的单位,但灵魂却连分割成一半也不可能。

笛卡尔承认神、精神、和物质三个实体,斯宾诺莎只承认神,莱布尼茨认为有无限个实体。他认为任何事物存在都有理由,宇宙既然存在也有理由,这个理由就在宇宙之外,就是神。

卢梭:人生而自由,却又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严格说来卢梭不能算是一个哲学家,如果一定要把他划归为哲学的话只能是政治哲学家。他被认为是启蒙运动的先驱,他的思想导致了法国大革命的诞生。他认为民主制度适合小国家,中等国家适合贵族制,大国适合君主制。

(七)德国古典主义哲学

康德:不是观念符合对象,而是对象符合观念。

康德对休谟怀疑论的回应是:对象也是一种观念,这个对象观念是我们的主观建立起来的,我们的观念当然和它符合。他把两种概念的主客关系颠倒了过来,从而在逻辑上通过了休谟的怀疑论,因而康德称之为“哥白尼革命”。他调和了理性派和经验派。理性派认为知识都来自于先天理性,分析判断具有普遍必然性,逻辑是可靠的。而经验的东西是偶然的、易变的、不可信的。经验派认为知识来自于感官经验,分析判断不能产生新的知识,还要依靠感官来进行综合判断。康德认为两者都不正确,那么有没有一种判断既是综合判断又是分析判断?先天综合命题如何可能?这个问题就构成了《纯粹理性批判》的总问题,同时又引申出“十二范畴”和“二律背反”等一系列新概念的诞生。

费希特:自我、非我、绝对自我。

虽然自亚里士多德开始就已经存在“三段式”,但不得不说直到费希特这里“三段式”才趋于成熟。费希特三段式:自我、非我、绝对自我。从自我的概念发展到非我的概念,并最终到绝对自我。这个绝对自我不是经验的自我,也不是先验的自我,而是提供了所有知识的实验性根据,是理论理性和实验理性的完美融合后的“自我”。

黑格尔:哲学就是哲学史。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主义哲学的顶峰,他认为哲学是不断发展着的,是一种承上启下的关系,哲学家们在各自的历史时期完成各自的哲学使命。最后,就呈现出一个全新的哲学。因此,哲学史就是哲学,哲学就是哲学史。黑格尔哲学的特点是:不断用新概念否定自己,他认为这是一种上升,因此称为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也就是“辩证逻辑”。他的逻辑学就是推理“真理”,也就是上帝的产生过程。在佛教里,真理是不可言说的,黑格尔的《逻辑学》就是把不可说的说出来的一个过程。他的《自然哲学》也是这样,通过层层升华,最后“僵硬冰冷的石头也会呼喊起来,使自己超脱为精神”。黑格尔哲学的秘密和诞生地是《精神现象学》。精神现象学是讲“精神”的,逻辑学是讲理性的,理性知识才是绝对知识。但这个逻辑理性转变为绝对知识需要一个训练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精神现象学》。

叔本华: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叔本华是康德体系的改制品,但他和黑格尔不同。黑格尔取消了物自体的神秘,把这种形而上的东西变成基本的东西。叔本华保留了物自体,在他的哲学里,物自体就是意志。但因为受到印度佛教的影响,他的哲学趋向于悲观主义:宇宙是邪恶的,意志也是邪恶的,是我们永无止境苦难的源泉。知识越多,苦难越多。

尼采:上帝死了

尼采是两任路德教教长的子孙,但他却称为基督教的强烈批判者。他继承了叔本华的思想,强调权力和意志的作用,提倡升华和克制。他的个人私德不堪入目,但他对未来的洞悉能力超出常人。科学的兴起,基督教信仰的衰落,使他预感到一个虚无时代即将来临。因此他预言:未来否定生命的基督教伦理会被肯定生命的的哲学所代替,强权统治和血腥战争也将要发生。

(八)德国古典主义哲学的终结

费尔巴哈: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受罚。

费尔巴哈所处的时代被认为是着德国古典主义哲学终结,因为此前的哲学已经解释了世界,以后则是应当改变这个世界。从费尔巴哈开始就批判“唯心主义”和基督教神学。费尔巴哈认为:是人造就了神,而不是神造就了人,神的意志其实也就是人的意志。

马克思:历史与逻辑的一致。

“历史与逻辑的一致”其实是“哲学就是哲学史”的另一种翻译。马克思哲学的前身是黑格尔这是毫无疑问的。不过不同的是他认为推动历史发展的不是“精神”而是“物质”,其中最重要的是人的生产方式。人类历史上的政治、哲学、宗教、艺术都是生产方式的结果,这种论点就是“唯物史观”。但社会有物质的一面同时也有精神的一面,因此马克思哲学的缺点也很明显。

胡塞尔:理性给予被认为是“存有者”的东西,即一切事物、价值和目的以最终意义。

黑格尔之后的哲学,开始分类细化。胡塞尔也谈精神现象,更加细化的精神现象。对于“现象和本质”,康德只讲现象,本质存而不论。因为本质是“物自体”,是不可知的。黑格尔认为本质是可知的,但现象是现象,本质是本质,两者是分开的。到了胡塞尔这里,现象就是本质,本质就是现象。这就如同黑格尔逻辑学里的“本质就是存在,本质是过去的存在”。胡塞尔论证的是:我们所理解的世界现象、只不过是这个世界对我们的意识的自我映现的原本样子,也就是本质和现象融合的“普遍意识”。

海德格尔:通过首先理解人类来理解一般的存在。

海德格尔要研究的“存在”不同于原先意义上的存在,他研究的“存在”是:“我们的存在方式和世界对我们的存在方式”。他的哲学是胡塞尔的延续,认为原先意义上的“存在”只是我们主观上的“存在”,而不是客观和普遍意义上的存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