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说明书大全 范文大全 知识大全 实用查询
首页 > 知识大全 >

曹禺先生的简介:东方的莎士比亚

曹禺

《雷雨》剧照

曹禺(1910-1996),真实姓名万家宝,字小石,小名添甲。汉族,祖籍湖北潜江,出生于天津的一个没落官僚家庭。1922年,入读南开中学,并参加了南开新剧团。曹禺笔名的由来是因为他姓“万”,而繁体“萬”字为草字头下一个禺。于是他将万字上下拆为“草禺”,因没有“草”字姓氏,故取谐音“曹”字,两者组合起来便得笔名——曹禺。曹禺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杰出的剧作家,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之一,他与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齐名,组成近现代文学史上的六大杰出名家。

1934年,曹禺的话剧处女作《雷雨》问世,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被公认为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高峰,曹禺也因此被中外文坛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戏剧教学

1936年,曹禺应聘到南京国立戏剧学校任教,受到全校师生的热烈欢迎。由于《雷雨》和《日出》的相继问世,当时的曹禺已是颇负盛名的青年剧作家。

作为剧作家,曹禺深知剧本在戏剧演出中的重要性。曹禺应余上沅之请到南京的国立戏剧学校任教,讲授《西洋戏剧史》《剧本选读》等课程。他聪慧勤学,在教学时对世界名剧如数家珍,很多莎士比亚、易卜生的名作中的名句烂熟于心,倒背如流。对世界名剧的分析详尽而精辟,至于惊奇、暗示、悬念等编剧技巧的运用,信手拈来。他第一次的教学实践,就把法国喜剧《迷眼的沙子》,根据中华民族的审美观点,改编成为中国老百姓所能接受的《镀金》。在第二届戏剧班上,他将学生分为5组,同时排练,直到试演,然后再挑选各组中表演较好的,组成一台,正式公演。这种做法,既使每个学生都有亲身体验和直接接受老师指导的机会,又可以从竞争中相互学习。

1939年4月10日,曹禺随剧校迁至江安。由于教学成绩突出,被学校任命为教务主任。1940年学校改名为国立戏剧专料学校后,他仍担任教务主任。除协助校长聘请教师、组织教学、安排课程外,还要主持常规的演出事务,工作量相当大。从他的住处到学校,有不到半小时的一段路,他经常是手不释卷、边走边看。在这样繁忙艰苦的教学生活中,曹禺仍然挤出时间写出著名的抗战新戏《蜕变》和《北京人》,表现出青年剧作家对国家、民族兴亡的深沉关切和对广大人民群众、青年学生的无限希望。

在曹禺担任教务主任期间,国内许多大专院校都云集重庆附近,经余上沉校长和曹禺的奔走相邀,众多著名教授应聘而来,师资阵营空前强大,这时正是为剧专14年中的“黄金时代”,如特聘了新从英国留学归来的黄作霖,讲西洋戏剧史和导演学,并兼任导演;贺孟斧、陈白尘、阎哲吾负责编导创作;专讲灯光处理的余克径,是重庆电力公司一位热爱戏剧艺术的总工程师;中央电影摄影场的化妆师金毅讲化妆;美术教师是吕斯百,中央大学美术系教授,剧校在南京时曾任教的莎士比亚专家梁实秋和心理学教授肖孝嵘,这时也来上课;还有讲中国戏剧史的卢冀野、讲苏联戏剧的戈宝权、讲近代西洋戏剧的张平群、讲文化艺术的张圣类;讲社会学的孙本文等等,都是著名的大学教授。

戏剧创作

从1937年秋至1940年夏,剧专先后迁徙长沙、重庆、江安。在曹禺主持教务下,从第一届到第四届的师生们结合抗战自行编导、演出了《全民总动员》《雷雨》《日出》《凤凰城》《岳飞》《蜕变》《正在想》《镀金》等39部大型话剧和独幕剧、街头剧。这些戏剧既提高了师生们的艺术演出水平,加深了师生关系的密切,又起到了唤醒民众、动员民众起来全民抗战的积极作用。曹禺带着这些抗日作品,走进伟大的抗战烽火时代,换句话说,抗战使曹禺的戏剧创作走向鼎盛时期。

1938年,象征戏剧界大团结的第一届戏剧节在重庆举行。当时的压轴戏《全民总动员》就是由曹禺和宋之共同创作的。曹禺还是导演团成员,并且扮演一个富商候凤元。此剧演出明星如云:赵丹、张瑞芳、魏鹤龄、顾而已、白杨、舒绣文等,轰动全国,亮相重庆,场场爆满。

完全展现曹禺抗战热忱的是他抱病创作的《蜕变》。正当他写作时,胃病复发,虚汗直冒,疼痛难忍。于是,他一手按住胃部,一手继续写作。他一边写着,张骏祥一边领着学生排演着,人们看着曹禺的病痛,他的学生季紫钊专为他制作了一个可以倚在躺椅上写作的“写字台”。为了不耽误演出,他索性把季紫钊请来,与自己同住。他一边说,季紫钊一边记录整理,一边刻写油印,终于完成了创作。该剧在重庆许多区县演出后,深受人们喜爱,甚至还轰动上海,之后被列为抗战时期十大名剧之一。

戏剧艺术特色

一、戏剧结构特点。矛盾冲突是曹禺戏剧结构的核心,早期戏剧的结构设置紧紧围绕矛盾冲突展开,冲突多变而且因剧而宜。在多变戏剧冲突下,曹禺早期剧作是有共同的精神内质的,即对原始野性的讴歌赞美。如《原野》中描绘的原始美,仇虎在原始森林中奔跑,“大地轻轻地呼吸着,巨树还那么严肃,险恶地伫立当中。”但是,对原始野性的讴歌赞美,在曹禺后期剧作中退却消失,其剧作的整体结构模式则是由锁闭世界和旁逸而出的新世界构成。

二、戏剧语言特点。曹禺的戏剧语言极具特色,从而使得他在处理戏剧冲突中,能深入剧中人的内心世界。表面的争执、外部的冲突都包蕴着剧中人的内心交战。一切外在的冲突、争辩与日常生活场景,都是为了酝酿、激发与表现内心冲突。语言个性鲜明的性格化是优秀戏剧的特色,同时也是曹禺戏剧的一大特点。曹禺笔下人物的个性化语言非常突出。如《日出》中李石清的语言,《日出》中几乎没有拗口的台词,做到了通俗易懂,精练深刻。曹禺作品语言完全是抒情、诗意的。曹禺在创作中运用了一些诗的语言技法如比喻、象征、含蓄的综合运用,使他的戏剧语言具有浓厚的抒情性。在剧本中,曹禺喜欢对他所描绘的人物进行外貌、性格和身世的具体描述,对人物生活的场景作详细的说明和描绘,这种语言如同叙事诗一般,具有浓厚的抒情性,意蕴深厚,发人深思,耐人寻味,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抗战时期,曹禺的戏剧教学和戏剧创作,不仅受到戏剧界艺术家的肯定,而且受到中国人民的喜爱和世界各国观众的青睐。为此他的戏剧作品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并以影视、京剧、歌剧、花鼓戏、音乐剧、芭蕾舞剧等艺术形式,在美国、苏联、日本、越南、朝鲜、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蒙古、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演出。因此,曹禺在中国文坛被称为“戏剧泰斗”,为中国抗战戏剧文化书写了光辉历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