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说明书大全 范文大全 知识大全 实用查询
首页 > 知识大全 >

只有懂得了“向死而生”,才能更好的活着

有一件事,从出生开始就一直伴随在我们身边,那就是——死亡。

出于对死亡的恐惧,我们在生活中常常对“死”避而不谈,仿佛不去谈论、不去想,死亡就会离开我们。这完全是一种自欺的心理。

死亡像太阳一样,一直存在,但不可直视。尽管你不去看它,它却始终存在于你的身边。

死亡,永远剥夺了我们感受世界的一切可能性

死亡作为一个确凿的事实,无论生病、事故、还是自然规律,无人能够幸免。

作为人生最大的议题,古往今来,无数先哲们都在思考关于死亡的问题。

托尔斯泰说:“一个人学会了思想,无论他的思想对象是什么,最终都会想着自己难逃一死。”

但是,无论你是否思考,死亡总是在未来等待着我们,所以,这种无奈和无力,让大多数人选择了保持沉默。

相比徒劳地思考,沉默也算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但沉默并不是避而不谈,而应该是看透生死,对死亡不再感到恐惧的淡然。

有时候,我们从有智慧的长者身上,就能够体会到这种超脱生死的淡然气质。

相对于活着,死亡就是最大的未知。我们之所以对死亡感到恐惧,根本原因就是对未知的恐惧。

我们活着,拥有自己的小世界,能够感受到世间的喜怒哀乐。死亡则无情地吞噬了我们的小世界,世间一切的喜怒哀乐都化为虚无。

死亡,永远剥夺了我们感受世界的一切可能性。

为什么有人选择结束生命?

选择了自尽的人,其实就是失去了对世界的感受能力。巨大的痛苦和绝望屏蔽了他们的感官功能,他们不再感受到喜怒哀乐。对于他们而言,对未来生活的恐惧胜过了死亡的恐惧。所以,选择自尽,早早逃离现实的恐惧,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解脱。

但是,据调查,大多数自尽者被解救后,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还有很多自尽的人在死亡来临那一刻会下意识做出自卫的姿势。

这说明,自尽者只是在某一时刻被绝望感控制了,他们对世界的感官功能被屏蔽,似乎唯有死亡可以摆脱这种无力感。但当真正面对死亡时,对生的渴望打破了屏蔽,重新获得了感受能力,从而对死亡产生了巨大的恐惧。可惜,大多时候都为时晚矣。

所以,自尽者想结束的是“痛苦带来的绝望”,而不是结束生命。

思考死亡,是为了更好的活着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

意思是说,不明白活着的意义,怎么会懂得死的意义呢。

这句话反过来说亦可:

未知死,焉知生。

一个人只要认真地对死亡进行了思考,无论思考的结果是否能让自己满意,都已经把人生的边界勘察了一番。

在思考的过程中,将自己置身世外,用第三者的眼光去审视人生,就会看到人生的全景和尽头。

或者眼光放得更长远些,把自己的一生放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就会发现人的一生是何等渺小。

只有从长远地审视了从生到死的过程,才会形成一种豁达的心态,在人海沉浮中能够跳出来加以思考和审视。

胸怀变得豁达了,人生态度也随之淡然了。在追求美好的同时,成功和失败也就不会看得太重要了。

看透生死,就会清楚一切幸福和痛苦都有相对性:没有永远的快乐,也不会有永远的痛苦,一切终将化为虚无。

这样,痛苦时不会失态,得意时也不至于忘形。

思考死亡,对于我们的生具有很大价值,使我们以超然的态度去面对人生中的一切遭遇,包括直面死亡。

向死而生,用心生活

看透生死,才能更好地活着。

海德格尔说世间万物皆“向死而生”,我们从出生开始,在世间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在向着死亡迈进。

这样理解难免有些悲观。

其实,这句话更深层的意思在于:我们既然注定要死亡,就应该珍惜生命中的每分每秒,焕发出生命的进取意识和内在的活力。

在有限的生命里,我们应该用心生活,在提高物质生活的同时,还要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

不断拓展自己,用心去爱,让有限的生命得到无限的可能和延伸。

人生就像是朝着死亡悬崖迈进的队伍,队伍里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好人有坏人。大家说说笑笑、吵吵闹闹。在路上,有风雨有阳光,有快乐有痛苦,但我们的脚步却从未停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