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种类大全

中国戏曲(China Opera)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一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今,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360多个种类。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
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粤剧、淮剧、川剧、秦腔、评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湘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
五大剧种
中国戏曲历史悠久,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民族地区地戏曲剧种约有360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近半个世纪以来,流布最广泛,观众群最多的有五个剧种,即京剧、评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被称为”五大剧种”。
下面来详细的来介绍下这五大戏种和其戏种代表表演艺术家:
一、京剧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又称“京戏”“国剧”“皮黄”。如果从四大徽班进京算起,已有200多年的发展史。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申报》,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安徽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演变成为京剧,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其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深均为全国之冠。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即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为一体、经过程式的表演手段叙演故事,刻划人物,表示“喜、怒、哀、乐、惊、恐、悲”的思想感情。
角色可分为:生(男人)、旦(女人)、净(威猛的男人,别称“大花脸”)、丑(男女人皆有,别称“小花脸”)四大行当。人物有忠奸之分、美丑之分、善恶之分。各个形象鲜明、栩栩如生。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清朝前期,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戏曲舞台非常活跃。
昆曲和其它地方戏曲,同城争辉。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道光年间,又有湖北汉剧艺人进京,参加徽班的演出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经过广大徽汉艺人的表演实践,徽剧与汉剧互相融合,兼收其它民间曲调的唱腔、剧日和表演方式,形成了一个新剧种,就是后来的京剧。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京剧由北京走向各地,成为全国广为流行的剧种。民国以来,它又逐步走向世界,受到各国人民的赞赏。
代表人物
京剧的流派习惯上以创始人的姓来命名,各行当被公认的主要流派大致如下:
老生:潭派—谭鑫培;汪派—汪桂芬;孙派—孙菊仙;汪派—汪笑侬;王派—王鸿寿;刘派—刘鸿声;余派—余叔岩;言派—言菊朋;高派—高庆奎;马派—马连良;麒派—周信芳;新谭派—谭富英;杨派—杨宝森;奚派—奚啸伯;唐派—唐韵笮
武生:俞派—俞菊笙;李派—李春来;黄派—黄月山;杨派—杨小楼;盖派—盖叫天
小生:程派—程继先;德派—德珺如;姜派—姜妙香;叶派—叶盛兰;俞派—俞振飞
旦角:陈派—陈德霖;王派—王瑶卿;梅派—梅兰芳;程派—程砚秋;荀派—荀慧生;尚派—尚小云;筱派—筱翠花;黄派—黄桂秋;张派—张君秋
老旦:龚派—龚云甫;李派—李多奎;孙派—孙甫亭
花脸:何派—何桂山;金派—金秀山;裘派—裘桂仙;金派—金少山;郝派—郝寿臣;侯派—侯喜瑞;裘派—裘盛戎
丑角:萧派—萧长华;傅派—傅小山;叶派—叶盛章
二、评剧
评剧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一种地方戏,在华北、东北及其它一些地区流行很广,俗称蹦蹦戏、落子戏,又称平腔梆子。1935年改称今名。19前后形成于唐山。评剧在民间说唱莲花落和民间歌舞蹦蹦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原来形式单调,经成兆才等艺人改革,将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由演员扮演剧中人;以蹦蹦音乐为基础,吸收冀东民间音乐素材,创造出行当使用的唱腔;采用全套的河北梆子乐器伴奏,故取名平腔梆子戏。评剧是在中国有较大影响的地方剧种之一。早在上世纪末,河北唐山一带的贫苦农民于农闲时以唱莲花落谋生,一八九零年前后就逐渐出现了专业的莲花落艺人。莲花落即称“落子”,是一种长期流行在民间的说唱艺术,评剧就是在莲花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后,东北民间歌舞“蹦蹦”传进关内,于是河北的莲花落艺人便迅速地吸收了这种艺术,开始演唱如《王二小赶脚》《王二姐思夫》《杨二舍化缘》《王大娘锯大缸》《丁香割肉》《安安送米》等一类剧目,深受当地地农民喜爱。这些艺人随后又由农村进入到工业城市唐山:唐山地工人,特别时煤矿和钢铁工人成了这个剧种早期地热心观众及积极支持者。可是,它形成为较完整地戏曲艺术则在辛亥革命前后。
代表人物
评剧解放前出了一大批表演艺术家,如:李金顺、刘翠霞、爱莲君、喜彩莲、白玉霜等。
解放后更有东北、河北等地刘小楼、喜彩苓、韩少云、小俊亭、花淑兰等名伶;在北京评剧界的筱白玉霜、新风霞、李忆兰、花月仙、马泰、张德福、席宝昆、魏荣元、陈少舫等。
三、豫剧
豫剧,也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因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叫“河南讴”在豫西山区演出多依山平上为台,当地称为“靠山吼”。因为河南省简称“豫”,因此解放后定名为豫剧。是河南省的主要剧种之一。
豫剧产生于明末清初,初时以清唱为主,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因而发展非常迅速。豫剧起源已经很难考证,说法不一。一说明末秦腔与蒲州梆子传入河南后,与当地民歌、小调相结合而成,一说由北曲弦索调直接发展而成说一说是在河南民间演唱艺术,特别是自明朝中后期,在中原地区盛行的时尚小令基础上,吸收“弦索”等艺术成果发展而成。
代表人物
豫剧的代表人物有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豫剧五大名旦”,代表五大风格旦角流派,小生赵义庭、王素君,须生唐喜成、刘忠河和刘新民,黑脸李斯忠,丑角牛得草也成为各具特色的名演员。建国后的现代戏创作又涌现出高洁、马琳、魏云、王善朴、柳兰芳等“豫剧五大主演”。活跃在当今国内豫剧舞台上的汤玉英、王清芬、虎美玲、李金枝、谷秀荣、陈淑敏、李树建、朱巧云、王红丽等11位豫剧表演艺术家先后摘取中国戏剧“梅花奖”。
四、越剧
越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形式。主要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苏、福建、陕西、湖北等地,包括东北许多地区。鼎盛时期除西藏、广东广西等少数省、自治区外,全国都有专业剧团存在,据初步统计,约有280多个,业余剧团更有成千上万,不胜统计被称为中国第二大剧种。在海外亦有很高的声誉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当为流传最广之地方剧种。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地方色彩。清末起源于浙江嵊县,发展于上海,演员初由男班演出,后改男女混合班或全部女班。越剧前身是浙江嵊县一带流行的说唱形式“落地唱书”(主要是马塘村为主,能够说是越剧的起源了,越剧起源应该是在马塘了,因而越剧应该有近150年的历史了),清朝光绪三十二年(19)春开始演变为在农村草台演出的戏曲形式,曾称小歌班、的笃班、绍兴文戏等。艺人初始基本上是半农半艺的男性农民,故称男班。中华民国(1925年)9月17日上海《新闻报》演出广告中首次以“越剧”称之。1942年10月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对传统越剧进了全面的改革,称为“新越剧”。新越剧改变了以往“小歌班”明快、跳跃的主腔“四工腔”,一变为哀婉舒缓的唱腔曲调,即“尺调腔”和“弦下腔”,把越剧唱腔艺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越剧的所有流派都是在“尺调腔”和“弦下腔”的基础上发展并丰富起来的。后来这两种曲调成为越剧的主腔,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各自的流派唱腔。1960年5月,上海越剧院作曲项管森于写《越剧唱腔研究》一稿,稿中对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戚雅仙、陆锦花等6人(尹桂芳已调去福建而未列入)的唱腔特点作了分析,称之为“流派”。1962年4月,该稿被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定为“戏曲音乐讲义”油印成册,并在同行中流传。之后浙江越剧团周大风则将袁雪芬、范琐娟、傅全香、徐玉兰、尹挂芳、戚雅仙等6人的唱腔,作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和论述,写成《越剧流派唱腔》一稿,油印成册,后在1981年,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1964年斯江的戏田首水专家——贺仁思,芦纳容,周大风,陈献玉等,根据浙江著名演员自己独有的,又明显区于“上海六大流派”的唱腔风格,对外公布—浙江省有四大女小生越剧流派。即陈佩卿派。毛佩卿派。金宝花派。高爱娟派。以及周大风创立的,浙派越剧男女合演中基本男调。越剧流派一向有所争议,有观点认为浙江陈、毛、金、高及周大风创立的男调并不能成派,亦有观点认为周宝奎,竺水招,徐天红,吴小楼,商芳臣,屠笑飞,张小巧,孟莉英等人,虽有特色风格唱腔,但还未达成流派的火候。越剧流派唱腔由曲调和唱法两大部分组成,在曲调的组织上,各派都有与众不同的手法和技巧,经过旋律、节奏以及板眼的变化,形成各自的基本风格。特别是起调,落调,句问、句尾的拖腔,以及旋律上不断重复、变化的特征乐汇和惯用音调等,更是体现各流派唱腔艺术特点的核心和关键。在演唱方法上,则大都集中在唱字、唱声、唱情等方面显示自己的独特个性,经过发声、音色以及润腔装饰的变化,形成不同的韵味美。有些细微之处,还包括着不少为曲谱难以包容,也无法详尽记录的特殊演唱形态,却更能体现各流派唱腔的不同色彩。
代表人物
流派宗师:越剧老辈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有袁雪芬(袁派)、尹桂芳(尹派)、范瑞娟(范派)、徐玉兰(徐派)、毕春芳(毕派)、陆锦花(陆派)、傅全香(傅派)、王文娟(王派)、戚雅仙(戚派)、吕瑞英(吕派)、金采风(金派)、张桂风(张派老生)、张云霞(张派花旦)、竺水招(竺派)等。
越剧名人:包括这些越剧流派创始人在内,全国各地的越剧名人据《中国越剧大典》记载,有708位之多。正是她们所有人的不懈努力,才使得越剧有了今天的地位与成就。具体名单请进入词条《中国越剧大典》查阅《名人卷》。
五、黄梅戏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是中国的五大剧种之一。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台湾等省以及香港地区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黄梅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安庆市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黄梅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在民国(1921年)出版的《宿松县志》中,第一次正式提出“黄梅戏”这个名称。
代表人物:严风英、王少肪、黄宗毅、周珊、黄新德、张辉、吴琼、马兰、杨俊、韩再芬、关俊华、刘秋平

各省戏曲剧种分布:(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有误差之处,望指正)
北京市:京剧、北方昆曲、西路评剧、北京曲刷
天津市:天津时调、天津快板、京韵大鼓;评剧、京剧、河北梆子
河北省:河北梆子、评剧、丝弦、老调、哈哈腔、河北乱弹、武安平调、武安落子、西调、
蔚县秧歌、隆尧秧歌、定县秧歌、四股弦、唐剧、横岐调、上四调
河南省:豫剧、河南越调、南阳梆子大平调、怀梆、大弦戏、罗戏、卷戏、河南曲剧、河南道情、豫南花鼓戏、乐腔五、调腔
山东省:山东梆子、枣梆、莱芜梆子、东路梆子、柳子戏、吕剧、茂腔、柳腔、五音戏、柳琴戏、两夹弦、四平调
山西省:蒲州梆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上党梆子、锣鼓杂、戏耍孩儿、灵邱罗罗、上党皮黄、上党落子、永济道情、洪洞道情、临县道情、晋北道情、襄武秧歌、壶关秧歌、沁源秧歌、祁太秧歌、繁峙秧歌、朔县秧歌、孝义碗碗腔、曲沃、碗碗腔、弦子腔、凤台小戏
吉林省:二人转、吉剧、新城戏、黄龙戏
辽宁省:海城喇叭戏、辽南影调戏、蒙古剧、彩扮莲花落
黑龙江省:龙江刷
上海市:沪剧、滑稽戏、奉贤山歌剧
江苏省:昆曲、淮剧、扬剧、通剧、锡剧、苏剧、淮海戏、丹剧、丁丁腔、海门山歌剧、淮红剧
南京市:昆剧
安徽省:黄梅戏、徽剧、青阳腔、沙河调、岳西高腔、安徽目连戏、安徽傩戏、庐剧、安徽端公戏、泗洲戏、坠子戏、含弓戏、芜湖梨簧戏、文南词、皖南花鼓戏、凤阳花鼓戏、淮北花鼓戏、推剧、嗨字戏、洪山戏、二夹弦
浙江省:越剧、婺剧、绍剧、新昌高腔、宁海平调、松阳高腔、醒感戏、温州昆曲、金华昆腔戏、黄岩乱弹、诸暨乱弹、瓯剧、和剧、杭剧、甬剧、湖剧、姚剧、睦剧
江西省:赣剧、弋阳腔、盱河戏、东河戏、宁河戏、瑞河戏、宜黄戏、南昌采茶戏、赣南采茶戏、萍乡采茶戏、万载花灯戏、抚州采茶戏、吉安采茶戏、宁都采茶戏、赣东采茶戏、九江采茶戏、景德镇采茶戏、武宁采茶戏、高安采茶戏
湖北省:汉剧、荆河戏、南剧、湖北越调、山二黄、湖北高腔、楚剧、东路花鼓戏、黄梅采茶戏、阳新采茶戏、远安花鼓戏、襄阳花鼓戏、荆州花鼓戏、梁山调、郧阳花鼓戏、随县花鼓戏、堂戏、文曲戏、鄂西柳子戏
湖南省:湘剧、祁剧、常德汉剧、衡阳湘剧、巴陵戏、辰河戏、湘昆、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湘西花灯戏、湘西阳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零陵花鼓戏、师道戏、湘西苗戏、新晃侗族傩戏
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大秧歌、二人台、漫瀚剧
陕西省:秦腔、汉调二黄、阿宫腔、合阳跳戏、合阳线腔、眉户腔、陕西碗碗腔、陕西老腔、陕南端公戏、陕西道情、弦板腔、陕南花鼓戏、安康弦子戏
甘肃省:陇剧、秦腔、高山剧、影子腔、甘南藏戏
青海省:青海藏戏、青海平弦戏
福建省: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平讲戏、闽剧、庶民戏、词明戏、大腔戏、闽西汉剧、北路戏、梅林戏、右词南剑调、小腔戏、三角戏、闽西采茶戏、南词戏、闽西山歌戏、芗剧、打城戏、竹马戏、游春戏、肩膀戏
广东省:粤剧、潮剧、正字戏、白字戏、广东汉剧、西秦戏、花朝戏、粤北采茶戏、乐昌花鼓戏、雷剧、粤西白戏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剧、邕剧、丝弦戏、广西师公戏、彩调、牛娘剧、桂南采茶戏、壮剧、苗戏、侗戏
海南省:琼剧、临剧
云南省:滇剧、云南花灯戏、昆明曲剧、关索剧、傣剧、白剧、彝剧、云南壮剧
贵州省:黔剧、贵州本地梆子、贵州花灯剧、贵州侗戏、贵州布依戏、贵州苗戏、安顺地戏
四川省:川剧、四川灯戏、四川曲艺剧、秀山花灯戏
重庆市:川剧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曲子戏
西藏自治区:藏戏
台湾省:歌仔戏
香港特别行政区:粤剧、潮剧
澳门特别行政区: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