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说明书大全 范文大全 知识大全 实用查询
首页 > 知识大全 >

广州为什么称为羊城 ,广州之名源于何时,为何会有广州十三行之说?

广州地处成陆仅一万年左右的珠江三角州平原。珠江把城市分成南北二半,中由“海珠桥”、“珠江大桥”紧紧相连,这里高温多雨,平畴沃野,丘陵棋布,坡缓谷广,水网纵横,十分利于交通和农业的发展。古来就有“包山带海,珍异所出”、“南土沃实”的描述。远古时候的广州,只是珠江漏斗湾内的一个渔村。按照唐《通历》的记载,广州最早的名字叫做“楚亭(庭)”,这名字来源于二千八百多年前周夷王时。南越人为了表示对楚的臣服,在南海边修建了“楚亭”。《读史方舆纪要》说,楚亭已经具有城市的规模了。

一、羊城及广州之名的来历

相传周朝的时候,南海有五个身穿不同颜色衣服的仙人,骑着五匹毛色各异的羊,带着谷穗,降临楚庭。仙人们把良种谷穗留给了当地人,然后祝愿道:“愿此阛阓永无荒饥。”随即升空逝去,留下五匹仙羊也化成了石头。为了纪念这些给广州带来祝愿的仙人,后人曾先后修过“五仙观”,明朝时的五仙观在今惠福西路。观中的仙人塑像今已不复存在。此后人们常把广州称作“五羊城”、“半石城”或简称“羊城”、“仙城”、“穗城”。

广州城比较可靠的历史始于秦代。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统一龄南,设立南海那,郡治就是当时称为番禺的广州。秦南海郡尉任器曾在今天北京路以东、南北相连的番山上筑城,称为任器城。位置在今天广州仓边街附近。后来南越王赵佗又把任器城加以扩大。称为越城或起赵佗城。东汉交州刺史步骘又把番禺城向番山以北扩展,并把交州治所从广信(今梧州)迁到这里。三国吴黄武五年(公元226年),分交州为交、广二州,不久,迁广州治所到番禺,这也就是广州得名的开始。

二、汉朝时广州大概已于海外已有了间接联系

广州位于富庶的珠江三角洲,通过西、北、东三江可与珠江流域其它地区联系,又通过南岭山隘可以同长江流城、黄河流域沟通,因此自古便是五岭以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据《汉书·地理志》记载,秦汉时的番禺由于近海,已成为许多珍贵热带特产的集散地,有犀角、象牙、玳瑁、荔枝、龙眼、葛布、蕉布等等。

《异物志》上还说,汉朝已在广州发展了制糖业。经过考古发掘得知,秦汉时已能制造类似今天珠江“花尾渡”式样的船,同时开采铜、银的矿业亦较兴盛。当时对外贸易港口在徐闻(今广东徐闻县西)和合浦(广西合浦县东北),但是广州汉墓曾出土过深目高鼻的陶俑,据此推断当时番禺和海外大概已有了间接联系。

三国时有位大秦(东罗马)商人秦伦曾途经广州北上拜谒吴王孙权。西晋时,大秦国曾派入经广州到洛阳赠送“火浣布”,惠帝宋年,天竺国(今印度境内)僧人耆域也曾到过广州。东晋隆安中,寄宾国(今喀什米尔)高僧县摩耶舍到达广,并建立王园寺(光孝寺的前身)传播佛教。

南北朝时,天竺佛教徒达摩来广州,建立西来庵(今华林寺),寺前街道至今仍称“西来初地”。梁朝时每年来广州的外国商船多达十多批。印度、斯里兰卡、南洋以及西亚等国家的商人都来此贸易。当时进口的除了珍宝玩物外,香料和药品逐渐增多;出口除丝绸外,瓷器已渐处于重要地位。隋唐时,广州的手工业相当发达,制酒、丝织、陶瓷、炼铁等业最为驰名。至今光孝寺内仍留有南汉刘时铸造的两座铁塔。

三、经济的发展给广州创造了物质条件

唐代的广州城已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港口。当时来往广州的外侨达十万人以上,据唐贾耽《入四夷道里记》的“广州通海夷道”记载,当时从广州出发沿途经过较重要的国家有环王国(今越南东南部、即林邑)、室利佛逝国(今苏门答腊岛的东南部)、诃陵国(今爪哇)、箇罗国(今吉打,在马来半岛西岸)、狮子国(今斯里兰卡)、没来国(今印度西南部阔伦地方)、乌拉国(今奥布兰、在巴士拉的东方)、大食国(今阿拉伯等地)、三兰国(今非洲东岸)等等。来往广州的多为阿拉伯、波斯商人。鉴真和尚途经广州时,看到珠江中外国商船“不知其数”,“并载香药、珍宝,积载如山”。

为了管理对外贸易事务,唐王朝在广州设有市舶司。在西城外,设立“番坊”供外国人居住。同时东南沿海人民,特别是广东人侨居南洋各地的逐新增多,当时外国称广州为“中国”,称唐首都长安为“大中国”。至今侨居地人民还称中国为“唐山”。聚居“唐人街”的中国人多使用广州话。

四、广州码头的历史与发展

今天东方宾馆西面的流花公园是古代著名的避风港兰湖(芝兰湖),直到末朝仍是重要水陆码头,到了元代才淤塞了。隋唐两代,海舶下碇的港湾最早在扶胥镇。当时的珠江仍相当宽阔,今天的怀圣路还是江边。据说,怀圣寺中的光塔就是给航船指路的灯塔。

到了北宋,珠江三角洲开始建筑堤围,农业得到进一步发展,特别是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广西粮食也源源运到广州集散。当时,两广的粮食远销至江浙一带,广州成了著名的大米市。特别是,广州在宋代已能生产棉布,当时称为“吉贝”。宋人周去非的《岭外代答》一书还告诉我们,那时广州的造船业相当发达,能制造装载数百人的“木兰舟”。

宋代外来海舶已被允许进入珠江,直驶至广州城下的西澳码头(今广州市西南南壕街一带)停泊。但出入仍然首先要在扶胥镇靠岸。由于西澳一带已成内港,所以西城被当时人形容为“千门日照珍珠市,万瓦烟生碧玉城”。附近还有“阜财”、“善利”两座象征生意兴隆的城门。祥符年间,广州知州邵晔,为使进入广州的外船免遭合风袭击,特地开辟了一条内壕作避风港使用,这条内壕即今天仍残留的玉带壕。

南宋后期至元朝,我国的外贸中心转移到福建的泉州,但广州仍不失为主要港口,来往海舶仍在城南江面下碇,外侨居住地点随着城池的扩建已搬至玉带壕一带了。元末摩各哥大旅行家伊本・拔图塔曾到过广州,他称广州为“秦克兰”(意为中国南方极端之城),他的《中国游记》把广州视为“世界大城市之一也”,“瓷器甚盛……市场优美为世界各大城市所不及。其间最大者,莫过于陶器场,由此商人转运至印度、也门,甚至吾国摩洛哥。”

五、明、清两代广州的风风雨雨

明代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由于防备倭寇的骚扰,封闭了泉州、宁波两个港口,这样,仅留下来的广州港又恢复了中国最主要外贸港口的地位。那时广州和附近佛山镇的各种手工业制品如铜、银、铁器、蔗糖、布匹等物都畅销国内外。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开放海禁后,广州已经有了规模巨大的作坊,所用原料有不少来自外地。

清朝初年,为了封锁坚持抗清的郑成功,实行海禁。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封闭了漳州、定海、云台山三口岸,独留广州对外贸易。遭受战乱破坏的广州又得复苏。当时造船业相当发达,仅官营的船厂就有四处,其中的珠江南岸的河南船厂为最大,能制造蒙冲战舰。民营的船厂亦能制造“乌艚”、“白艚”和船身九丈多的大龙艇。

清还沿袭明朝的旧制,指定一些公行专与外商做生意,这样的公行一个时期达到十三个,俗称为“十三行”。在十三行附近设有“夷馆”,招待来往外商。清代仍在黄埔、长洲、琶洲一带作为海舶的停靠地。但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强占了广州河面作为侵略基地,外轮可自由出入珠江,根本不存在我们的主权港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