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乡侯骂死王朗解析
《三国演义》第九十三回有一个情节是武乡侯骂死王朗,央视版的这一段甚至被做成了鬼畜视频,使得唐国强老师更是让众人所知。但是今天,我就其中两人的话语进行一些剖析,说的不对之处,敬请见谅。
我们来看两个人的交锋。
两个人的交锋是由诸葛亮开的头,诸葛亮先是派遣小校前去邀请王朗:
"汉丞相与司徒会话。"
这里面的"汉",就直接强调自己的正统性,以此来保证自己在接下去的辩论中的地位,开始了最开始的进攻。
王朗所说的第一句话是:
"久闻公之大名,今幸一会。公既知天命、识时务,何故兴无名之兵?"
这句话先是来一个敬语,作为一个老学究,儒家"礼"已经深入骨髓,因此先是以礼相待。而后提出了后面辩论的中心思想——天命,也带出引言,并发动还击。
诸葛亮的回击是:
"吾奉诏讨贼,何谓无名?"
诸葛亮所说的奉诏,仍旧抓住一个点——蜀汉是正统。
接下来是一段正式的辩论语言:
"天数有变,神器更易,而归有德之人,此自然之理也。曩自桓、灵以来,黄巾倡乱,天下争横。降至初平、建安之岁,董卓造逆,傕、汜继虐;袁术僭号于寿春,袁绍称雄于邺土;刘表占据荆州,吕布虎吞徐郡:盗贼蜂起,奸雄鹰扬,社稷有累卵之危,生灵有倒悬之急。我太祖武皇帝,扫清六合席卷八荒;万姓倾心,四方仰德。非以权势取之,实天命所归也。世祖文帝,神文圣武,以膺大统,应天合人,法尧禅舜,处中国以临万邦,岂非天心人意乎?今公蕴大才、抱大器,自欲比于管、乐,何乃强欲逆天理、背人情而行事耶?岂不闻古人曰:'顺天者昌,逆天者亡。'今我大魏带甲百万,良将千员。谅腐草之萤光,怎及天心之皓月?公可倒戈卸甲,以礼来降,不失封侯之位。国安民乐,岂不美哉!"
在这一段语言中,王朗可以说是标准的三段论。首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数有变,神器更易,而归有德之人。认为天下有个自然规律,就是有德者居之。
而后开始叙述过去几十年间东汉末年的乱象,确立了东汉天下处于一个"累卵、倒悬"的危险处境。说明东汉朝廷已经是失去了天命。
接着叙述曹操扫清六合的功绩,这是一种"天命所归"的表现。再说曹丕登基称帝是因为汉献帝效法尧舜的禅让故事。这就是一种天命。
然后攻击诸葛亮,认为诸葛亮虽然有着足够的才华,但是不识天数,企图逆天而行。并指出魏蜀的国力差距。
最后再诱劝诸葛亮归降。
整个言语可以说是有理有据,这段文字一个大的观点是"天下有德者居之"。那么谁是有德者?就是曹魏势力。论据就是曹操扫清六合的功绩,还有曹丕的"神文圣武",当然对曹丕的夸奖只是强行吹一波。还列举了魏蜀两国国力差距的事实。以此说明,曹魏政权是天命所归。
对于王朗的"天命论"的说辞,诸葛亮这样予以回应:
"吾以为汉朝大老元臣,必有高论,岂期出此鄙言!吾有一言,诸军静听:昔日桓、灵之世,汉统陵替,宦官酿祸;国乱岁凶,四方扰攘。黄巾之后,董卓、傕、汜等接踵而起,迁劫汉帝,残暴生灵。因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道,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苍生涂炭。吾素知汝所行: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愿食汝肉!今幸天意不绝炎汉,昭烈皇帝继统西川。吾今奉嗣君之旨,兴师讨贼。汝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称天数耶!皓首匹夫!苍髯老贼!汝即日将归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老贼速退!可教反臣与吾共决胜负!"
我们从这段话语中可以发现,诸葛亮的话语并没有对王朗之前的"天命论"进行驳斥,而是另开炉灶,直接针对王朗个人的道德进行一番贬低。
开始的第一句就直接贬低王朗之前的说辞,方便后来可以不对王朗的说辞进行一番驳斥。后面的一百多个字是对过去几十年黑暗时局的陈述,其实与王朗所述并没太多差别,只是言辞更加华丽。
接着话锋一转,避开之前王朗的论据,开始针对王朗进行了一番人身攻击,用词十分激烈,以此来转移他人的注意点。这点诸葛亮十分高明。在这个时候,诸葛亮就完全掌控了这场辩论的主动权,从曹魏政权的合法性的探讨转移到了王朗个人品性道德问题。
而同时诸葛亮言语中有一个"天意",强调一个"君权神授"这一思想。而王朗的观点更是一种对过去历史规律的一个总结,指出一个王朝如果失德,必然会让他人获取,也就是有德者居之。
这就是两种思想的一个碰撞。
而后王朗就气满胸膛,掉落马下摔死了。这里不能不说王朗身为一个儒学大家,那么大年纪的时候被一个后生这样谩骂,指责自己的品性道德,一般人都是不可能受得了的。
但是,从辩论的角度来说,我认为应该是王朗胜了。我们可以发现,诸葛亮完全没有对王朗陈述的曹操功绩这一部分内容进行一个反驳,那么换句话说就是诸葛亮是认可曹操平定北方的功绩的,这是一个既定的事实。那么也就是说诸葛亮没法反驳王朗 "天下是有德者居之"这一论点,也没有反驳王朗的最终的结论"曹魏是天命所归"。
因此,诸葛亮在最后说王朗"妄称天数",缺乏有效的说服力。
而在指责王朗的品行道德方面又不符合逻辑,诸葛亮指责王朗没能"安汉兴刘",平定天下。但是却对曹操的功绩没法反驳,而王朗帮助曹操平定北方,不也是平定天下吗?我只能认为,这里诸葛亮的逻辑是平定天下是必须帮助汉室平定天下,那么曹操至死都是汉臣,帮曹操不就是帮汉室吗?因此,在这里我只能认同诸葛亮所说的"潜身缩首,苟图衣食"。只能说王朗的确没有坚守自己是汉臣的身份,而成为了魏臣,苟延残喘。
结语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可以骂死王朗,并不是言辞论据上的胜利,而是在道德观念的胜利。同时也可以看出,历史规律是无法驳斥的。当然在两军阵前的确是不用像在朝堂或者像现在在教室那样各种引经据典进行对自己观点的辩论,一切是为了胜利为主。诸葛亮虽然赢得不算光彩,但是从结果上看,不仅只靠言语就让对方失去了一个大员,让对手丧失了士气,更是抬高了诸葛亮,让诸葛亮的形象更加神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