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荆请罪主要人物:廉颇蔺相如,两人最终结局如何?难怪课本从不提起
大家说起”负荆请罪”这个典故,相信大家脑海里面想到的一定是廉颇和蔺相如了,大家都在小学语文的课文里面就学过”负荆请罪”的这个故事,这个故事出自于《史记》。
在战国时期的赵国,有一名大将叫廉颇,他因英勇善战而举世闻名,使其在朝中地位极高。而蔺相如因为在渑池会上不仅仅立下功劳,也维护了赵国的声誉,因而被赵王封为了上卿,正是因为这件事,他的地位比廉颇高出了一个等级。
渑池之会蔺相如完璧归赵
这件事情被大将廉颇知道了后,心里很不服气,廉颇就多次在不同的场合去找蔺相如的麻烦。当蔺相如知道廉颇要找自己的麻烦之后,对于廉颇都是能避则避的,不愿与其有正面的冲突。
而廉颇也听到有关于蔺相如和自己门客说出对于对其避让的原因之后,廉颇他自己感到非常的惭愧,觉得蔺相如如此的宽容大度,自己却因为在朝中的地位比他低,而处处寻找蔺相如的麻烦,觉得自己这么做是不对的。
正如孔子所言“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当廉颇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后,就准备去找蔺相如,但是又觉得自己就这样去找蔺相如道歉有点不礼貌,于是廉颇从家出发的时候他就脱去了上衣,背着荆条去向蔺相如道歉,至此两人也和解了。
廉颇负荆请罪
这两个人的交往,也就成为了一段君王乐见的佳话。但是就我们所了解的故事里面,最后只是停留在廉颇做出了负荆请罪的这一行为上面,却没有说出这个故事的结果究竟如何?
在坊间有这样两个关于蔺相如结局的说法。
一种说法是”渑池之会”后,当时的秦国计划着攻打赵国,但是赵王为了自己不去送死,就派去了将军赵奢的儿子赵括去秦国,但是赵王又担心赵括的生命安全,于是就派去了蔺相如侍从赵括的左右。
可是事情出乎意料的是,赵括在去往秦国的路上得了疾病而去世了,随同而去的蔺相如因为赵括的死被判下了死罪,不久就被人处死了。
然而另外一种坊间的说法是在秦赵发生长平之战的时候,双方由于相持不下,赵王硬要赵括领兵。赵括虽然读过不少兵书,但是根本没有上过战场,没有任何经验,可谓是”纸上谈兵”。蔺相如则害怕赵王的这个举动将会导致赵国灭亡,于是多次上奏赵王,但是赵王不听劝,还是让赵括去,结果就像当初蔺相如害怕的那样,赵国惨败,蔺相如听闻赵国惨败这一消息后痛愤欲绝,不久就离开了人世。
赵括纸上谈兵
不过这些都没有记载出来,只不过是坊间的一种说辞。但是在《史记·廉颇蔺相如传》中有这么一句话:”蔺相如病笃”。所以就从目前的历史记录来看,蔺相如病死的可能性比被处死的可能性要高一些。
然而相比之下,廉颇廉大将军他的下场就很惨了,他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一样,遭受着大起大落,经历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
本是一名举世闻名的大将,结果却因新上任的国君不信任自己,从而听信小人的谗言罢了廉颇的官职。廉颇对此表示很生气,于是一气之下就投奔了魏国。虽然魏王收留了廉颇,但是由于以前廉颇在赵国的时候,没少率领过赵军攻打魏国,因此魏王对于他并不信任,这也导致廉颇在魏国并没有得到重用。
后来他又去投奔出国,但是一直想被赵国再次重用,但是由于有一些小人从中作梗,终使廉颇未能回到赵国。最后在楚国郁郁而终,客死在他乡。
其实让我们回顾赵国灭亡的整个过程,就是从秦国的那一条“反间计”开始的。历史上的战乱不断,生存在这样的时代,会让许多人暴露出自己多疑的性格特别是掌握重权的人。要是不留一个心眼的话,随时都会有可能被敌人弄得家破人亡。一些真相就会被一些小人扭曲成另外一种“真相”。
其实,当我们在批判赵王的时候,我们也应该换位思考一下,每个君王都是不希望自己的国家被灭亡,都不希望自己的臣民死去。最终落得亡国的下场,都是因为一些虚假的“真相”蒙蔽了。
这两位曾经都是备受众人的期待,但是他们的结局着实的让人可悲。当初在小学的课文里面学到这篇故事,却从来没有想到过这篇看似美好的结局背后却藏着谁会想到第二个结局,并且会这么悲惨。
曾有人这样感慨,假如蔺相如和廉颇遇上一个能够明辩事理的君主,并且重用他们两个人的话,他们的才能也将会得到最大的发挥。可正所谓千金易得,知己难求。对这两个人的结局,你们觉得他们谁最可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