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孙子才华横溢,为何连妹妹都很鄙视他
曾国藩以镇压太平天国而崛起,此后成为政坛举足轻重的人物。但是,最值得称道、最让后人学习的并不是他的功勋,而是他在无论顺境逆境的时候,都重视对子女后代的教育。他的家书,无论是个弟弟、子侄的,都是在探讨如何兴家,如何治家。
湘军剿灭太平天国,不少将领为此都发了战争横财,以至于湘乡成为富得流油的地方。但是,由于缺乏管教,绝大多数湘军将领的后代都碌碌无为,真正陷入了“富不过三代”的怪圈。唯有曾氏家族一支独秀,从曾国藩、曾纪泽、曾纪鸿起,连绵数代,几乎没有败家子,也没有出过声名狼藉的人。但令人感到可惜的是曾国藩的孙子曾广钧,聪慧过人,却连自己妹妹都对他评价不高。
曾广钧是曾纪鸿的第一个儿子,由于曾纪泽生小孩较晚,所以1866年出生的曾广钧成为了曾国藩的第一个孙子。他出生在湘乡,此时曾国藩正在山东剿捻,接到曾纪鸿的报喜,都忘记了战事不顺,兴冲冲地给自己弟弟曾国荃写信描述自己喜悦的心情:
知科一得生一子,于万分忧郁之中得一届公公之喜,老怀稍纾,病亦日痊。
曾国藩亲自为他取名叫做广钧,字重伯。在曾广钧七岁的时候,曾国藩就去世了。朝廷为了表达对功勋老臣的尊重,特意加赏曾纪鸿和曾广钧举人头衔。这表示他们父子可以不经过府试和乡试就直接靠进士,虽然曾纪鸿没有用上这个福利,但曾广钧却直接用上了。他23岁就考上了进士,直接进入翰林,这个速度比曾国藩还要快五年。
尽管曾纪鸿享受了福利,客观地说,他的水平应该是肯定能考上举人的。他小时候就有神童之称,凡是他想学的,无一不精通。十来岁时,就与文人唱和,极善诗歌,王闿运称他为“圣童”。李肖聃在其《星庐笔记》中也曾记载道:
予儿时读书,即闻曾广钧重伯有圣童之誉,年十六而入翰林,与左文襄(左宗棠)言海国事,惊其远略。
这里记录有误,曾广钧应该是进士之后翰林,而不是十六岁。但曾广钧年少聪慧是无疑的,要知道曾国藩考了三次进士才得偿所愿,而左宗棠却考了三次依然铩羽而归。
只不过,在此后,曾广钧虽然才学仍然受到世人的追捧,在书法、绘画、诗歌甚至外国科学如声、光、电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成绩,但为人却喜爱饮酒,行为放荡不羁,喜好流连石榴裙下,以至于如马宗霍评价他的书法成就时,也不忘贬损一下他的生活作风。
重伯书宗率更,稍参北碑,以廓其势,遒整方峻,晚而益和,不似其人之跅弛也。
更让曾家人惊出一声冷汗的是,在戊戌变法的时候,他秘密参加了新党。然而,他显然也只是投机、钻营、好玩,并提不出任何有针对性的救国方针,对变法也没有多少认识。只是这种异常被他母亲郭筠发现,在戊戌变法失败时,她赶紧催促曾广钧前往广西武鸣府知府赴任,逃过一劫,而他的从弟、曾国荃的孙子曾广河因悲愤而服毒自尽。
此后又有一次让他死里逃生,当八国联军打入北京城时,慈禧命令崔玉贵将珍妃推入井中。曾广钧听说后,同情珍妃的遭遇,为她写下了《庚叶落祠》诗二首借以凭吊。此诗歌在京师广受赞誉,然而慈禧一直不知情。
哪怕后来慈禧从西安回京,就是曾广钧等人负责接驾,慈禧也一无所知。等到慈禧在北京知道此事,曾广钧人已经到了南京。多事之秋,清政府也没有那么强的控制力,此事不了了之。
曾广钧在官场上也就做到了知府,而且政绩平平没有什么亮点,更多的人记住的是他的私生活并不如祖父那么检点。连他的妹妹曾广珊都这么评价他:
幸亏文正公未做皇帝,如做,到了第三代,皇位如果传给他那个擅长诗词,爱搞女人的孙儿,那就会做李后主或宋徽宗了。——罗尔纲《太平天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