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姓氏之——兰姓由来
兰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今中国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154位。兰姓源于姬姓与芈姓,姬姓兰氏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公族之后,属于以为氏。 芈姓兰氏出自楚庄王之幼子兰,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姓氏渊源
渊源一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君主郑穆公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期郑国君主为郑穆公姬兰。在周宣王执政时期,把同父异母少弟姬友封于郑(今陕西华县),称郑桓公,为西周最后分封的一个诸侯国。
郑国传至周襄王姬郑二十五年,郑桓公的孙子姬子兰即位。传说,郑穆公之母在生他时,梦见一株兰草,不久即产下一子,遂将其取名为“兰”。姬子兰在位二十二年,逝世后谥号为“穆”,史称郑穆公。其支庶子孙中有的以王父之名为姓氏者,称兰氏,史称兰氏正宗。
兰氏族人大多尊奉郑穆公姬子兰为得姓始祖。
渊源二
源于芈姓,出自楚庄王之幼子芈兰(熊兰),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时期,楚庄王芈旅敕封他的小儿子芈兰为上官邑(今河南滑县)大夫,在芈兰的后代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兰氏,世代相传至今。
渊源三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大夫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大夫食采于兰邑(今山东枣庄),其后裔子孙中有以邑名为姓氏者,称兰氏。
渊源四
源于匈奴族,出自古匈奴族休屠部乌洛兰氏、拔列兰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匈奴族休屠部的凉州乌洛兰氏、拔列兰氏,在南北朝时,归附于北魏政权。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后,推行汉化政策,乌洛兰氏、拔列兰氏两氏族被改汉姓为兰氏、石氏。
渊源五
源于鲜卑族,出自鲜卑族拓跋部,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渊源六
源于羌族,出自古羌族白兰氏部落,属于以部族称谓汉化改姓为氏。
迁徙分布
郑穆公时,郑国已迁都于新郑(今河南新郑)。公元前375年郑国为韩国所灭。兰氏子孙纷纷外迁,大多西迁陈(都城今河南淮阳)、宋(都城在今河南商丘)间地。此后至秦汉,兰氏基本上在中原一带繁衍发展。
两汉时期,见诸史册之兰氏仅有武陵太守兰广和兰夫人,且只有只言片语,让人难知其详。魏晋南北朝时,前秦有将军兰殊,南朝有兰子云,中昌魏(今河北大名)人兰钦、兰夏礼父子。可见此际已有兰氏因仕宦之故徙居江南。
唐朝时期有涪州人兰冲虚。证明在重庆、江苏等南方亦有了兰氏人活动的身影。兰氏曾长期称盛于今河北定州,山东莒县、河南平舆一带。
宋、元之际,兰氏因仕宦,躲避兵火、瘟灾等原因始大举播迁江南各地,广泛分布于今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福建等地。
元朝末期,山西因处于表里山河的特殊地理位置。对当时中原、江东一带饱受战火的老百姓而言,简直就是人间天堂,世外桃源,故山西兰氏繁衍得较为兴盛。
明朝初期,山西兰氏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江苏、安徽、浙江、河南、湖北等地。明末满清军队屠川,使川地百姓人口锐减。
清朝初期,伴随湖广填四川的运动,两湖之兰氏入迁四川。明、清两代,始有沿海之兰氏飘洋过海,或迁居台湾,或迁居东南亚各地。如今,兰氏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湖南、湖北、江西三省为多,这三省兰氏族人口总数约占全国兰氏族人口的57%。
姓氏名人
兰夏礼:兰钦子,南朝梁将领。侯景之乱时,叛军至历阳,其率部长途奔袭景军,战败而死。
兰冲虚:涪州(今重庆涪陵)人,唐代道士。
兰宗周:唐代地理学家,著有《水气略》。
兰以权:字世衡,湖广襄阳人,明初官吏。
兰国征:陕西人,明代官吏。洁身自好,不受生徒馈赠。
兰茂:字廷秀,号止庵、和光道人。云南嵩阳人,明代学者、医药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