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中国文学史上的元嘉三大家吗?史籍记载他们都曾在温州为官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南朝文人诗歌从刘宋开始,逐渐由谈玄转到描绘山水自然,其中最为突出的有谢灵运、颜延之和鲍照,时人称之为“元嘉三大家”。
“元嘉三大家”在中国文学史、特别是中国山水文学的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谢灵运任永嘉太守期间,开创山水诗风,被誉为山水诗鼻祖,钟嵘称之为“元嘉之雄”;
颜延之在元嘉诗坛与谢灵运齐名,被评价“谢诗如芙蓉出水,颜如错彩镂金”;
鲍照则被视为七言诗的开创者,诗风俊逸,唐时尤为人赞赏,杜甫就以“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来称赞李白诗歌的突出风格。
值得温州人骄傲的是,史籍中“元嘉三大家”都有在温州为官的记载,除了谢灵运任永嘉太守为人所熟知外,颜延之、鲍照也分别担任过“永嘉太守”和“永嘉令”(永宁令)。温州有“山水诗发祥地”的美誉,可谓名副其实。
谢灵运
郡有名山水,灵运素所爱好
关于谢灵运担任“永嘉太守”的故事,老温州耳熟能详,对他在这里留下的印记也是如数家珍:谢池巷、康乐坊、池上楼、春草池、谢客岩、澄鲜阁……温州各地现存纪念谢灵运的地名就多达数十处。公园路历史文化街区的如园,就建有“谢灵运纪念馆”。
如园的谢灵运纪念馆
谢灵运(385-433),名公义,字灵运,浙江会稽(今绍兴)人。东晋名将谢玄之孙,小名“客”,母刘氏为王羲之外孙女。因为五岁时被送到钱塘(今杭州)杜明师处教养,客居十年,故乳名为客儿,世人称谢客。十八岁袭封康乐公,世称谢康公、谢康乐。谢灵运自幼便颖悟过人,博览群书,“文章之美,江左莫逮”。
《宋书 谢灵运传》记载了谢灵运任永嘉太守,及在温州创作山水诗之事:
“出为永嘉太守。郡有名山水,灵运素所爱好。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邀,遍历诸县……所至辄为诗咏以致其意焉。”
澄鲜阁
南朝宋永初三年(422),38岁的谢灵运出任永嘉太守,虽然只有一年时间,但在温州期间劝农桑、宏教化、修水利,足迹遍及温州各地,为百姓所铭记。
学者认为,温州山水因谢灵运的诗歌而闻名于后世,但永嘉郡内的秀美山水,早在谢灵运之前已经声名在外。正如晚唐诗人赵嘏《送张又新除温州》诗中所说:“东晋江山称永嘉,莫辞红斾向天涯”,在谢灵运之前,东晋士族名人“书圣”王羲之、“玄言诗”代表人物孙绰等人都出任过永嘉太守。这也与史籍中“郡有名山水”的记载符合。
谢灵运《谢康乐集》
而素来爱好“名山水”的谢灵运在温州如鱼得水,在这里创作了大量山水诗,从此开创“山水诗”风。谢灵运一生留下众多诗文,以在永嘉郡期间的作品最为突出。后人研究发现,在谢灵运留下的约百首诗作中,山水诗就占了一半;而这其中,目前公认吟咏温州各地山水的至少有21首,占了谢灵运存世山水诗的半壁江山。
他的大多经典佳句也都创作于温州,如:“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登江中孤屿》)等。
池上楼
以至于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唐代大诗人对谢灵运和永嘉充满向往之情,如李白就写过“梦得池塘生春草,使我长价登楼诗”、“谢公池塘上,春草飒已生”、“秋日何苍然,际海俱澄鲜”等化用谢灵运名句的诗句。
颜延之
永嘉任上写就名篇《五君咏》
元嘉三年(426),距离谢灵运离任永嘉郡守3年后,在刘宋诗坛与他齐名的颜延之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永嘉太守。
颜延之(384—456),字延年,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文学家。颜延之出身名门,曾祖、祖父当过右光禄大夫、零陵太守,父亲颜显当过护军司马。少年时家道衰落,颜延之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文章之美,冠绝当时”。颜延之与谢灵运被公认为是元嘉诗坛的代表,如“谢客为元嘉之雄,颜延年为辅”、“爱逮宋代,颜谢腾声”等,都是对两人当时文坛地位的评价。
望海楼
据《南史 颜延之传》记载:颜延之曾问鲍照他与谢灵运的诗谁的好,鲍照说:“谢五言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君诗若铺锦列绣,亦雕绩满眼”。钟嵘《诗品》评价颜延之继承了陆机的诗风,善于巧妙地描绘景物,“体裁绮密、情喻渊深”。
颜延之与谢灵运私交颇深,两人互有唱和,而且都与庐陵王刘义真关系亲厚。刘义真曾说,“得志之日,以灵运、延之为宰相”。因反对徐羡之等谋立刘义符的主张,颜谢两人分别被贬谪始安郡、永嘉郡。不久刘氏王室再次发生政变,徐羡之被诛,颜延之被征为中书侍郎等官职,赏遇甚厚。
颜延之性格孤傲,经常借酒发泄不满之辞,因此有“颜虎”的外号。元嘉三年,颜延之因言辞激越惹祸,得罪当权者刘湛、殷景仁等人,“被出为永嘉太守”。颜延之到永嘉任上后忧愤难平,写成著名的《五君咏》组诗,借咏叹竹林七贤,抒发不平之意。
《五君咏》
《五君咏》中,颜延之咏阮咸的“屡荐不入官,一麾乃出守”,后来成为一句成语:一麾出守,指京官出任地方官。而颜延之称颂嵇康的“鸾翮有时铩,龙性谁能驯”,比喻人才虽被压抑但高傲的性格是难以驯服的。这令执政者大怒,宋文帝很快诏令另选他人代替颜延之永嘉太守之职,颜延之在里巷旧居深居简出,“不豫人间”长达七年之久。
根据温州地方文史资料记载,颜延之曾游古称青岙的洞头大门岛,建有望海楼。唐代诗人、曾任温州刺史的张又新《青岙山》诗云:“灵海泓澄匝碧空,昔贤心赏已成空。今朝亭馆无遗制,积水沧浪一望中。”这首诗也被收入在《全唐诗》中,可见当年颜延之建望海楼,到唐代仍是温州的一处著名文化遗存。
或许颜延之追随好友谢灵运的脚步,也曾游历温州山水景观。只是时间太短,据现存文献, 没有留下什么诗咏。如今的望海楼坐落于洞头本岛东郊烟墩山,是洞头标志性建筑,曾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楼”。
鲍照
永嘉令与永宁令
鲍照(约415—466) ,字明远,东海人。他出身寒族,人微而才高。鲍照早年因向临川王刘义庆献诗,得到赏识,被任命为国侍郎。后来曾相继任海虞令、太学博士兼中书舍人、秣陵令、永嘉令等职。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鲍照任他的刑狱参军,所以世称鲍参军。临海王刘子顼后来参加刘子勋反对宋明帝刘彧的宫廷斗争,战败被赐死,鲍照死于乱兵中。
鲍照塑像
鲍照出身寒族,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和名望不如谢灵运、颜延之两人,但到了唐代却产生了巨大影响,有人认为他是南北朝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他的乐府诗最有特色,《拟行路难》十八首愤激高亢,有“俊逸”之誉。对唐代的李白、高适、岑参等人的创作有一定的影响,“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等,都是鲍照的经典名句。
鲍照诗作以七言为主,被后来者所仿效,因此过去的评论家常认为鲍照是七言诗的开创者。鲍照也善于写景,诗风被描述为“操调险急”,描绘山水景观特色鲜明。
鲍照去世后,所著诗文大多散佚,直到南齐武帝永明年间(483-493),才由虞炎奉命搜集遗文,编成《鲍照集》。虞炎在《鲍照集序》中,叙述鲍照的生平,记载他“出为秣陵令,又转永嘉令”。虞炎约公元488年在世,鲍照卒于466年,两人相距时间不远。
《鲍照集校注》
不过,因为当时有永嘉郡,下辖永宁、安固、松阳、乐成、横阳五县,尚无“永嘉令”的称呼,因此鲍照是否来永嘉当过县令,历来在学者中多有争议。又因为鲍照曾写过《谢永安令解禁止启》一诗,一些学者据此认为虞炎是把“永安令”误记为“永嘉令”。
北京大学中文系钱志熙教授曾撰文认为,永嘉郡是在旧永宁县的基础上设立的,郡设立后,永宁县的建置仍然存在,县治与郡治都在永嘉郡城中,因此“永宁令”有可能俗称“永嘉令”。
从鲍照的作品,也可以找到一些旁证。尤其是他的《游思赋》,很有可能作于其宦游永嘉郡时。《游思赋》主要描述海景,如“云径兮海冲,上潮兮送风,秋水兮驾浦,凉烟兮冒江。暮气起兮远岸黑,阳精灭兮天际红,波沄沄兮无底,山森森兮万重”,如果说是作于永嘉郡,地点、景象都是无比贴切的。而赋中的“上潮”、“浦”,虽是常见之词,但也是温州方言中的常见词汇。唐代温州就有上浦馆的驿馆。
鲍照的《日落望江赠荀丞》一诗云:旅人乏愉乐,薄暮忧思深。日落岭云归,延颈望江阴。乱流灇大壑,长雾匝高林。这首诗中的用词,与谢灵运永嘉郡内所作诗多有相同之处。如谢灵运《登上戍石鼓山》:旅人心长久,忧忧自相接。故乡路遥远,川陆不可涉。汩汩莫与娱,发春托登蹑。
鲍照“乱流灇大壑”一句,正是将谢客“乱流趋孤屿”和“谁知大壑东”这两句中词语撷取,重新组合。可见此处所写,正是由江入海的景色,与瓯江十分贴合。鲍照以在永嘉郡内宦游,自然更多地回想谢客的诗句,所以在词语甚至情景上,都受谢诗的影响。由此可见,鲍照曾经在永嘉为官,是很有可能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温州文化引来了一次大发展,“元嘉三大家”等文化郡守在其中功不可没。数十年后,南朝梁武帝天监三年(504),丘迟任永嘉郡太守时写下《永嘉郡教》,赞赏温州:“贵郡控带山海,利兼水陆,实东南之沃壤,一郡之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