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知识丨“西洋”与“大西洋”是一回事吗 西洋是指哪个洋
作为四大洋中面积第二的大洋,大西洋不仅从地理上分隔了欧洲、非洲与美洲,而且距离中国较为遥远。与“欧罗巴”“地中海”“太平洋”等外来词汇不同,“大西洋”是中国人自创的地理名词。“大西洋”一词是如何创制的?它与古人常用的“西洋”一词又有何关联呢?
周秦时代,古人已用“西域”一词泛指西方。两汉之际,随着陆上丝绸之路的凿空,西域多指天山以西的中亚一带。对于更为遥远的西方世界,古人的地理认知尚待拓荒,而改变这一切的竟是一种名为“蔷薇水”的香水。
初唐时期,穆罕默德率领部族在阿拉伯半岛一带迅速崛起,并建立了称霸欧亚非三大洲的强盛帝国。阿拉伯帝国地处东西方交汇的十字路口,远洋贸易十分发达,善于经商的阿拉伯人远涉重洋来到中国。在他们琳琅满目的贩售商品中,“蔷薇水”格外畅销。这种香水改变了既往熏香与焚香的繁琐方式,只需轻轻地泼洒在衣物上,沁人心脾的香气便可味久不灭。很快,这种香水就风靡仕宦阶层,并走进了皇宫禁苑。后周显德五年(958年),占城国(今越南)遣使朝贡时,就将“蔷薇水”作为贡品进献给君王。
但很长一段时期内,古人对“蔷薇水”究竟产于何地莫衷一是,只是虚指为西域贵品。南宋之际,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逐渐兴盛,各国商旅纷至沓来,古人开始知晓了更为遥远的西方世界。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泉州知州叶庭珪因兼管市舶司,对海外进口的香料颇有兴致。他撰有《南藩香录》一书,周详地记载了泉州进口的香料以及贸易盛况。从阿拉伯商人的口中,叶庭珪得知“蔷薇水”产于大食国(阿拉伯帝国),遂又称其为“大食水”。依循着芬芳的香气,宋人开始知晓除“西域”之外,尚有“西洋”诸国,那里海疆广阔,物产丰腴。由于大食国强盛一时,宋人眼中的“西洋”大抵为广袤的阿拉伯帝国一带。
入元以后,随着蒙古铁骑踏遍欧亚大地,元人得知在阿拉伯半岛以西的地方,还有一个名为“欧逻巴(即欧罗巴)”的大洲。前往欧罗巴,需乘船远渡西洋。为了更精确地指明西洋,元人又划分出“小西洋”与“大西洋”。据元成宗大德年间编纂的《南海志》记载,南海以西尚有“单马令国管小西洋”“三佛齐国管小西洋”等地。据此可知,在元人眼中,“小西洋”指的是今日马六甲海峡一带,而马六甲海峡以西的地方,则被视为“大西洋”。
明代中期,越来越多的西洋人来华贸易,中国人对“大西洋”有了更为具体的认知。嘉靖十五年(1536年),文士黄衷编写的《海语》一书就记载了一种名为“酴醾”的花。据传,此花盛产于大西洋诸国,娇艳美丽、芬芳袭人,可与中国的牡丹相媲美,是香料的主要原料之一。
明代中期,各类史志中开始频繁出现“西洋”“大西洋”等地理名词,但究竟指向何处,依旧语焉不详。直至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华,中国人才开始对西方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1601年,进京觐见的利玛窦向万历皇帝进呈了《上大明皇帝贡献土物奏》,并自称“大西洋陪臣”。“陪臣”一词本为地方诸侯朝见天子的谦称,利玛窦作为外藩来朝,借此获取明廷的好感。这时,在明廷的官方文献中首度出现了“大西洋”一词。万历四十年(1612年),传教士庞迪峨、熊三拔在奉旨翻译西文《世界图志》时,曾两次上疏万历皇帝,亦自称“大西洋陪臣”。为了方便称呼,明人多将“大西洋诸国”称为“西洋诸国”或“泰西诸国”。
随着西洋人的纷至沓来,“欧逻巴”一词被广泛提及。崇祯三年(1630年),由澳门进京的葡萄牙炮兵统领公沙,就自称为“西极欧逻巴沿海国土人”,他向崇祯皇帝解释,欧逻巴在大西洋之境。崇祯十年(1637年),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在《西方答问》一书中,记载了中国地方官员与传教士之间有关“西洋”地理的对话。地方官问道:“贵邦名称,以前从未听过,不知道与中国相距多远?”艾儒略解释道:“我们总的名称为欧逻巴,在中国的最西面;因为太靠西面了,故以海而命名,谓之大西洋,距中国约九万里之遥。”
在传教士的介绍下,明人已知晓欧罗巴是大西洋的一部分。但是,素以“天朝上国”自居的中国人,自然不习惯在中国以外还存有个“大”西洋之地。为了更易被中国人所接受,传教士多以“西洋人”自称。同时,拗口的欧罗巴也被简称为“欧洲”。
16世纪以后,欧洲人的足迹开始遍布全球,而且善用科学的地理知识绘制更为精确的地图。明末之际,在传教士的影响下,中国部分精英仕宦也开始“睁眼看世界”,由李之藻和利玛窦共同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就是杰出代表。
从现存的《坤舆万国全图》中,我们更为直观地了解了明代人眼中的西方世界。他们将印度洋北岸一带称为“小西洋”,将葡萄牙以西的广阔海域称为“大西洋”。如果说此前中国人还将“大西洋”作为陆海兼具的地理概念的话,随着《坤舆万国全图》的流布,“大西洋”开始逐渐泛指海洋,而“西洋”则指以欧罗巴为中心的广袤欧亚大陆。
当然,这一含义的分离历经了数百年的时间。明末,天主教“三柱石”之一的杨廷筠,在批判佛教“六道轮回”说时,就声称“闭他卧剌(即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为“大西洋上古一士”。顺治十二年(1655年),利类思、安文思等传教士向清廷进贡“西国方物”时,仍自称“大西洋耶稣会士”。乾隆皇帝还将葡萄牙称为“大西洋部多牙国”,将意大利称为“大西洋噫咑哩哑国”。《皇清职贡图》将匈牙利称为“大西洋翁加里亚国”,将波兰称为“大西洋波罗泥亚国”。
事实上,“大西洋”这一地理概念的形成,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17世纪以前,欧洲人只是将西欧和南欧的外洋一带称为“亚大蜡海(即大西洋旧称)”。“亚大蜡”,即“Atlas”的音译,源自希腊神话中的擎天巨神阿特拉斯,原指直布罗陀海峡以西至北非加那利群岛以北的海域。随着新大陆的发现,欧洲人开始将Atlantic Ocean(即大西洋)之名,扩展至今日整个大西洋海域。
近代,随着西学东渐的兴起,中国人开始将“西洋”与“大西洋”完全区分开来。以 “西洋”指称欧洲诸国,以“大西洋”泛指欧洲、非洲与美洲之间的广阔海洋。这一地理认知,不仅深刻影响着中国人,还广泛流行于日本、朝鲜半岛等东亚文化圈。民国以后,中国人完全知晓欧洲各国,“西洋”作为泛指之意已淡出历史舞台,“大西洋”这一地理概念则一直延用至今。
来源:百科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