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无鳞鱼品种,这些你都知道吗?
黄颡(读音:sǎng)鱼,学名:(Richardson,1846),为鲿科,黄颡鱼属的一种鱼类。体长约20cm,腹面平直,体后半部侧扁,尾柄较细长。头大且扁平,吻短,圆钝,上、下颌略等长,口大,下位,两颜及腭骨上有绒毛状齿带。眼小,侧位。须4对,鼻须末端可伸至眼后,上颌须1对,最长,颐须2对,较上颌须短。体裸露无鳞,侧线完全。杂食,主食底栖小动物、小虾、水生小昆虫和一些无脊椎动物等。4~5月产卵,亲鱼有掘坑筑巢和保护后代的习性。在生殖时期,雄鱼有筑巢习性。在静水或缓流的浅滩生活,昼伏夜出。广布于中国东部各太平洋水系。
芝麻剑俗 称:魽鱼、白须魽、梅花鲶、西江魽英文名:Spotted longbarbel catfish 斑鳠(Mystus guttatus)属鲇形目,鲿科、鳠属栖息于江河的底层,冬季在多岩石的深水处越冬。肉食性,以小鱼、虾、水生昆虫为食。4~6月,在底质多为砂、砾石的急流中产卵。白天大都躲在洞穴或石缝里,其寻食、活动时间主要是在晚上。
分布于珠江、元江、九龙江、韩江、钱塘江等水系和南亚地区的湄公河流域及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内陆河流,是性情较为温和的大型肉食性经济鱼类,全身无鳞,肉质细嫩,味美,营养价值高,享有“淡水之王”的美誉,被誉为珠江“四大名鱼”之一。
斑鳠,体延长,前端较纵扁,后部侧扁。头宽略平扁,吻宽而圆。口宽大。下位。前后鼻孔相隔较远。前鼻孔管状,后鼻孔为裂缝,后鼻孔前缘有鼻须。眼中等大,侧上位,眼缘游离。须4对,颌须长,末端可达腹鳍。鳃盖膜游离,背鳍短,有硬刺,后缘有锯齿,距吻端远大于距脂鳍起点。脂鳍长,末端游离,起点紧靠背鳍基后端。胸鳍侧下位,硬刺前缘锯齿细小,后缘的锯齿粗大。后伸远不及腹鳍。腹鳍短,不达臀部。臀鳍短,无硬刺,不达尾鳍基。尾鳍叉形,上叶略长。侧线完全,侧中位。肌门近于腹鳍基部。活体呈灰褐色,腹部色前。体侧具大小不等零星圆形褐色斑点。背鳍、脂鳍、尾鳍有褐色小点并具黑边。胸鳍、腹鳍及臀鳍色浅很少有斑点。
斑鳠的食谱较广,摄取的食物包括甲壳类、昆虫类、鱼类、软体动物、环节动物、枝角类、桡足类、轮虫、原生动物、藻类、菜叶及水生植物等,是以摄食水生无脊椎动物为主,兼食其他一些动植物性食物的底层温和肉食性鱼类。
南方大口鲇,Silurus meridionalis (H. L. Chen, 1977) ,鲇科鲇属的一种鱼类。头部宽扁,胸腹部粗壮,尾部长而侧扁;体色体侧、背部多为黄褐色,腹部为乳白色。长江原种南方大口鲇经选育,人工繁育子代具有生长发速度快、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无肌间刺、含肉率高、适温范围广、耐低氧、抗病率强和遗传性状稳定等许多优良性状
乌苏里拟鲿,Pseudobagrus ussuriensis,又名乌苏里鮠,别名牛尾巴、黄昂子、回鳇鱼 ,鲿科拟鲿属的一个物种。体长,头宽显着大于头高。吻钝圆。前鼻孔呈短管状,与后鼻孔相距甚远。须4对,鼻须末端后伸接近后鼻孔。乌苏里拟鲿身体较长,前部宽厚,后部侧扁。体表光滑无鳞,侧线完全,头扁平,头顶有皮膜复盖,吻钝圆,口下位、横裂。前鼻孔呈短管状,与后鼻孔相距甚远。须4对,鼻须1对。背鳍刺强硬,其后缘仅具齿痕;胸鳍硬刺,后缘具锯齿。尾鳍浅凹,上片略长于下片,末端均圆钝。体背、体侧灰黄色,上部深于下部。腹部白色,背鳍、尾鳍末端为黑色。
乌苏里拟鲿广泛分布于黑龙江、乌苏里江、嫩江、松花江、珠江等水域,洪泽湖、太湖也有分布。乌苏里拟鲿喜欢栖息在缓流中,人工养殖可以生活在静水中。
土鲶,即本地鲶鱼,鲶鱼,鲶科鲶属,拉丁名Silurus asotus Linnaeus,体长,后部侧扁。头平扁。口大,口裂未端止于眼前缘的下方。下颌突出,上下颌具细齿。成鱼须2对1颁须达到胸鳍未端。胸鳍刺前缘锯齿明显。臀鳍基部甚长,鳍条数目多。尾鳍小,微内凹,上下叶等长。两腮长有长须。肉食性,多为野生,对水质要求不高,可人工养殖。肉质鲜美,营养丰富,为鱼中珍品
白缘鰑 我国特有的小型冷水性底层鱼类白缘鰑俗名水蜂子,隶属鲇形目钝头科鰑属,本属无侧线。我国已知9种。分布于长江上游各支流、金沙江水系,是我国特有的小型冷水性底层鱼类。胸鳍外缘光滑,内缘大都光滑偶有锯齿。脂鳍低而长。全长20厘米,外侧颏须约等于头长。背鳍和胸鳍具有3枚毒刺。肛门距腹鳍后端近于距臀鳍起点。各鳍边缘呈白色或淡黄色。分布于长江上游、金沙江水系,是我国青藏高原东部地区特有的小型冷水性底层鱼类。耐低温。生存水温为0~25摄氏度,最适温度为6~15摄氏度;冰点状态下1小时(水面结冰)后,虽停止部分活动,但仍可在最适温度下恢复生机。耐低氧,皮肤和鳃的呼吸功能强。最适温度下,在湿润的地面,能存活12小时以上;无需增氧,可在500mL水的烧杯中生存1个月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