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
汉代开通的丝绸之路,是全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在世界各地享有盛誉。实际上,丝绸之路有两条: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从汉代至唐代,陆上丝绸之路大大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从唐代中叶之后,陆上丝绸之路逐渐衰落,而海上丝绸之路则逐渐成为东西方交往的主要通道。过去,在论及中外交流时,人们往往较多地描绘陆上丝绸之路,而很少谈到海上丝绸之路。其实,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历史功绩和历史地位,不容忽视。
汉武帝时,中国国力强盛、经济富庶,朝廷曾两次派遣张骞“凿空”西域,开辟了横跨亚洲大陆的陆上丝绸之路,把我国的丝绸带至西方,远达地中海东部一带,扩大了汉王朝的声威及影响。由于陆路交通容易受匈奴等部族的阻碍,于是汉武帝又开拓了南海对外交通与贸易活动,从而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这条海路最初抵达印度洋的孟加拉湾,印度的马拉巴海岸和斯里兰卡,是汉代中国商人与地中海地区罗马商人进行贸易交往的中转基地。
成书比《后汉书》还早一个多世纪的《魏略·西戎传》,记述了汉时期大秦(罗马帝国)直通中国的两条主要海道:一条是直接通往我国古代的南方大港(在今越南北部及雷州半岛的徐闻、合浦);一条是以今缅甸南部为海行终点,然后经伊洛瓦底江等河谷北上,进入我国西南部,通过云南的永昌郡与内地沟通。《后汉书·西域传》记载:“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这是中国同罗马帝国直接交往的最早记录,而且是突破了以往通过斯里兰卡中转,第一次疏通了东西方海上运输大动脉,罗马帝国派遣的使者可以直航来到中国。至此,连接欧亚大陆的“海上丝绸之路”真正建立起来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继续拓展。三国时期,吴国孙权派遣朱应、康泰出使南海诸国。他们南海之行,历时近二十年,“其所经及传闻则有百数十国”,几乎遍及整个东南亚,甚至到达了今天的菲律宾群岛。南朝时期,中国与南海诸国的海上交往更加频繁更加活跃,海上丝路开始越过南亚印度半岛,将航路延伸到阿拉伯海与波斯湾,直接沟通了东、西亚之间的海上往来。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年过60岁的高僧法显,与慧景、道整、慧应等人,从长安出发,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去天竺寻求戒律,历时10多年,历经艰险,他们是首次到达今印度河流域的中国人。法显等人遍游印度北、西、中、东部,其足迹为“汉之张骞、甘英皆不至”。后,法显从海上通道回国,是第一批循海路而归的海上丝绸之路探险者。
隋唐时期,陆上丝绸之路的地位下降,而海上丝绸之路的地位上升。在唐中叶之前,尽管海上丝绸之路已经畅通无阻,但东西方交通基本上还是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不过,陆上丝绸之路有很大的局限性,除了沿途自然条件十分险恶——需要经过茫茫戈壁沙漠、翻越崇山峻岭,更为严重的是受西域各国政治形势变化的影响而经常受阻中断。早在西汉初,陆上丝绸之路就曾“三绝三通”;魏晋南北朝时期,基本上已梗塞不通了。尤其是唐后期安史之乱后,吐蕃势力扩展到了陇右、河西地带,迫使这条陆上丝绸之路完全中断。然而,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没有陆上丝绸之路的种种局限,而且还有很多便利之处。古时陆上运输工具主要是马匹、骆驼等,因而运载能力有限,运输量小,且费用高、消耗大、耗时长。而海上运输工具是船舶,运载量大,且费用低、损耗小、用时短。而且,自唐中叶以后,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向南方转移,当时盛产丝织品的地区,除了北方的河北、河南以外,主要在南方的江南、淮南、剑南、山南等地。此外,我国产茶地区遍布江南各地,江南发达的经济,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再者,自隋炀帝开通南北大运河后,我国水上运输日益发达,东南地区的造船技术最为精湛,造船业也十分兴旺,这就为海上丝路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再加上隋唐时期,国家对海外贸易采取了一系列保护和鼓励政策,也促使海上丝绸之路更加兴盛。
唐代,开设有市舶司,开始对进出口物品征收关税。随着海外贸易的日益繁盛,这部分税收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例越来越高。总之,唐中叶以后,海上丝绸之路取代了陆上丝绸之路,成为我国对外贸易活动的主要通道。
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发达,促使沿海港口城市兴起和发展。航海技术的提高,要求港口的设置更有利于航程的缩短,更有利于航线的安全,更有利于物质的集散和货物的装卸等。随着东西方航路的发展,我国的港口逐渐从南北两端向中部延伸,并由北向南推移。到唐代后期,已初步形成了广州、泉州、明州、扬州四大名港,同时还有交州、福州、登州等辅助港口。
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特别是南海航路空前繁盛。北宋时期,已出现了航海专用地图。这种地图反映了一定水域的地形地貌、水文要素、定位条件等与航海有关的资料和说明。这一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继续向西、向南延伸,致使我国与非洲各国有了新的交往。在今天的北非地区,埃及是与我国交往最早、关系最为密切的国家。当时两国之间互派使节、互通货物、互相享受对等的贸易优惠国待遇。在当时留居中国的大量阿拉伯商人中,有很多就是埃及人。他们主要居住在南方海港城市,如广州、泉州、杭州、扬州等地。中国的瓷器,虽然自唐代已开始输入非洲,但大批量运往非洲则是在宋元以后。中国瓷器大批传入非洲,对当地人民的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今天,在东非发现的中国古代瓷器多得惊人,甚至有人把东非称为“中国古瓷的储仓”。一位阿拉伯史学家曾说:“中世纪的东非史,可以说是用中国瓷器写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海上丝绸之路也是“海上瓷器之路”。此外,海上丝绸之路,也大大加强了我国与东亚的日本、高丽等国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宋元时期,我国沿海从北到南开放的港口有很多:山东半岛有登州、密州;长江口岸有镇江府、江阴军、平江府的太仓县、秀州的华亭县、表龙镇、上海港;浙江沿岸有杭州、明州、温州;还有福建的泉州;广东的广州等。
明代海上丝绸之路由盛转衰。其“盛”是指郑和七次下西洋。郑和下西洋这一世界航海史上无与伦比的壮举,使我国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到了顶峰。我国海外贸易历来有官方贸易与民间贸易两个渠道,宋元以来大有民间贸易重于官方贸易的趋势。但到了明代,国家只重视有限的官方“朝贡贸易”,而忽略了民间贸易的发展。迫于当时沿海地区的不利形势,明朝对民间贸易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民间贸易不得不采取走私的形式。在这种情形下,明代海外贸易由盛而衰,我国港口也随之慢慢衰落。
清代初期,随着开禁,海外贸易又有了新的发展。康熙年间,中日贸易盛极一时。然而,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我国海关自主权、外贸自主权、港口引水权相继丧失,致使我国港口沦为半殖民化。至此,海上丝绸之路完全中断。
海上丝绸之路是连结我国与欧亚非各国的纽带,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中国人民增强了与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且互通有无。它与陆上丝绸之路相辅相成,殊途同归,为世界文明的交流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海上丝绸之路承载着中外交流的悠久历史,从一定视角折射出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勇于开拓的精神;海上丝绸之路也启示我们,只有立足中国,放眼全球,走向世界,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