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失败根本原因是什么?
引言:
120多年前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至今仍然被无数国人铭记。偌大的清王朝竟然败给了东洋斡尔小国,令当时的列强都感到大跌眼镜。关于这场战争清朝战败的原因很多,其中教科书上谈到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清朝政治制度的落后和腐败,为什么这么讲?清朝统一全国之后,历代君王竭尽全力,吸取了明朝灭亡的教训。总结前朝的政治得失。
明朝社会的几大弊病,如宦官干政;文官集团势力庞大,党争严重;这些弊政被清朝很好地摒弃,但是到了清朝末年,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后党和以光绪皇帝为首的帝党,为了争权夺利,互相拆台,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在民族危难之时依旧内斗不止。全然置大局于不顾,庞大的大清国与日本的战争,最后便搞成了李鸿章的北洋和淮军与日军的军事斗争。
后党和帝党之争,海战一败涂地
清朝的海军力量总体来讲是强于日本的,清朝拥有北洋、南洋、福建、广东四大水师,甲午海战开始之前就有袁世凯等人提议把四大水师整合在一起,统一编制,统一指挥,这在后世看来是明智之举,对于日本联合舰队来讲也是最致命的法子。日本把两个舰队组成了联合舰队,但是清朝由于慈禧太后和李鸿章的反对,慈禧太后担心军队
队一支独大,成尾大不掉之势。李鸿章自私自利,专门发展自己的北洋水师。导致甲午海战之时,南洋、福建、广东水师皆袖手旁观,哪怕光绪帝亲自下令南洋水师北上支援也无济于事,南洋水师也不动窝。
作为两代帝师的翁同龢当时掌管户部,也是帝党的代表人物,和李鸿章严重不对付。李鸿章向户部要海军经费,户部就是不情愿给。导致北洋水师五六年没有更换新的军舰,甲午海战的明星军舰吉野号本来是清朝有意购买的,最后被日本举国之力买到。
山东半岛被日军占领,停在威海军港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甲午战争之前,清朝的总兵力达到了60万人,而日本全国只有不到8万人。如果只从军队数量上看,日本打清朝无异于以卵击石。但是清朝还是打输了。清军在海上一败涂地,在陆上的战斗同样令人堪忧。由于朝廷无法统一指挥,山东半岛的威海军港北洋舰队和刘公岛陆军归李鸿章管辖,其余的地盘由帝党新锐李秉衡管辖。当时李鸿章手里
的陆军5000人,李秉衡手里有1.6万人。李鸿章提前获取到情报日军很可能从荣成登陆,消灭北洋水师。李鸿章虽然位高权重也无法节制李秉衡,因为李秉衡只听命于光绪皇帝。日军几乎倾全国之兵开往山东半岛,李鸿章请求李秉衡多派军队支援荣成,因为荣成就在威海的南边。但是最后荣成只有1800人,其中1500人是民工。
我们不禁要问?清朝那么多军队,为何在山东半岛的军队只有2万人?清军当时驻守奉天(沈阳)的军队有10万人,但是奉天是皇陵重地,不能落入日军之手。天津和北京的重兵也不能调,他们还要守护官僚和权贵的良田和美宅。清军占据地利优势,日本是劳师远征,依然占据了主动权。攻陷了山东半岛,北洋海军全军覆灭。除了一部分军舰被沉入海底,其余军舰都被日军俘获,编入了日军海军。
总之,清朝社会自上而下,慈禧太后、光绪皇帝、李鸿章、翁同龢以及中下层军官,各有各的算盘,各有各的小九九。无论海军还是陆军都无法做到统一调度,统一指
挥。不管清朝如何地大物博,兵源充足。资源最后都不能有效地整合,日军虽然只有几万兵力,但是可以倾举国之兵,上行下效。清朝庞大的国力,最后败给了小日本,也就不足为奇了。这就是制度落后最真实客观的写照,归根到底还是人不行。哀其不幸,怒其不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