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说明书大全 范文大全 知识大全 实用查询
首页 > 知识大全 >

凿壁借光的主人公是谁 ,因“偷光”而声名远扬,因“偷田”而身败名裂

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夏,汉元帝病卧未央宫,不久便一命呜呼。汉元帝驾崩后,太子刘骜即位,是为汉成帝。汉元帝虽然风流成性,但柔仁好儒,老成持重,失去了元帝的汉廷,一切都变得晦暗不明起来。元帝时期,宦官石显专权跋扈,结党营私,打击异己,扰乱朝政,时人莫敢言语。元帝一走,石显失去庇佑,又不受成帝待见,有失权失势的危险。与此同时,汉成帝倚重外戚,尤其是任用太后王政君的哥哥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如此一来,原有的权力平衡瞬间被打破了。

此时,影响事态进展的关键人物出现了。丞相匡衡连同御史大夫顺势一击,上书弹劾石显种种恶行。很快,石显被罢官逐回老家,死在了半路上。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石显倒下是迟早的事。匡衡此举还是给人们很多非议的成分。不过,这件事也由此引出我们今天文章的主人公—匡衡。

因“光”而声名远扬

东晋葛洪《西京杂记》有载“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匡衡家世代务农,家境贫寒,但他勤奋努力,十分好学。由于家贫买不起灯油,晚上就在家中墙上凿一个洞,借邻居家的灯光来看书。家里的书读的差不多了,匡衡就到县里的大户人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主人很诧异,匡衡解释道,他希望读遍主人家的藏书。主人很受感动,便把家里的藏书借给了匡衡。匡衡发奋读书,终成一代大学问家。匡衡的事迹被后世归纳为“凿壁偷光”或“凿壁借光”,其学习的恒心与毅力激励了无数人,很有励志意义。“凿壁偷光”让匡衡在中国历史上声名远扬,成为知名度较高的人物之一。

因“诗”而问鼎仕途

匡衡年少时勤奋好学,读了很多书,这给他后来的人生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后来,他又因缘际会,拜当时的博士学习《诗经》。匡衡学“诗”比较专一,理解十分透彻,讲解妙趣横生。时间久了,匡衡已然成为研究《诗经》的专家。当时学者间流传着“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的说法,可见大家对匡衡的认可。匡衡虽然很有学问,但仕途并不怎么通畅。汉代自汉武帝起,采用了“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考试政策,博士弟子只需掌握“六经”中的一经便可参加考试,入仕为官。匡衡九次考试,成绩并不理想,最后才中得丙科,补为太原郡的文学卒史。

当时的朝廷,外戚很有势力,其中乐陵侯史高有外戚的身份,但世人认为他空有名位。为了博得元帝的好感,史高便任命颇有声名的匡衡为议曹史,并将他推荐给皇上。皇上让匡衡做郎中,后升为博士,兼任给事中。匡衡发挥研究《诗经》特长,屡屡劝谏元帝积极为政,改善民风,很是受用。匡衡也因此迁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丞相韦玄成病逝后,丞相之职空缺,匡衡因此得以补空。匡衡辅佐皇帝,总理全国政务,不久受封乐安侯。不到十年时间,匡衡不出长安城门而位极人臣,人生际遇远非其他人可比。一定程度上讲,是“诗”成就了匡衡。

因“田”而身败名裂

官场政治就是这样的诡异。在父亲那里很受用的一些东西,在儿子这里却未必如此。尽管匡衡等人弹劾弹劾石显在先,但成帝因匡衡前朝之举,对他还是心有所戒。《汉书·王尊传》载“中书谒者令石显贵幸,专权为奸邪。丞相匡衡、御史大夫张谭皆阿附畏事显。”而且,石显和匡衡陷害名将陈汤的往事让人印象深刻。石显之后,匡衡等人很快就成为成帝拔除的对象。先是匡衡的搭档御史大夫张谭被人举报,获罪免官。两个月后,匡衡私吞国家田地的事情也被人揭发了。匡衡私吞田地确有其实,他利用管理漏洞,非凡扩大封地四万多亩。匡衡最终获罪被贬为庶人。

回看匡衡的一生,从一无所有的寒门学子,到拜师门下成长为一个妙解诗经的权威学者,然后荣登利禄场,呼风唤雨,再到一无所有。从荣光到耻辱,匡衡最终晚节不保,给自己的人生留下了污点。这种转变,是内心的堕落,还是时风使然,抑或是权力的裹挟,我们已无从知晓。无论原因如何,这种转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世对匡衡的评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