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说明书大全 范文大全 知识大全 实用查询
首页 > 知识大全 >

曹操的诗以什么见称(曹魏的兴衰史)



曹操(公元155年—公元220年),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县(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与书法家。他先为东汉大将军、丞相,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被追尊为魏武帝。

公元184年,曹操于汉末黄巾之乱时显露头角,后被封为西园八校尉之一,参与了天下诸侯讨伐董卓的战争。董卓死后,曹操独自发展势力,纵横乱世,南征北讨。

公元196年,曹操把汉献帝迎到许县(今河南许昌)定都,“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此之后十几年里,曹操先后战胜了关中李傕、徐州吕布、淮南袁术,并接受了张绣投降。最重要的一役是公元200年曹操以少胜多,在官渡击败了占有幽州、冀州、青州、并州的大军阀袁绍,北方基本被平定。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占领荆州,又顺长江而下,意在消灭盘踞在江南的孙权。此时,孙权与刘备两家联军,在赤壁与曹军对峙。曹军将战船用铁锁连起来,声势十分浩大,却不想被孙权的水军都督周瑜用火攻打败。曹军大败,退回北方。

赤壁一战,初步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曹操从此专心经营北方。他废掉三公,自立丞相,独揽大权。到建安十七年,曹操平定关中。第二年,曹操被封为魏公,后又晋封为魏王,权倾天下。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

曹操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供给问题,对恢复农业生产也有一定作用;曹操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收罗地主阶级中下层优秀人才,抑制豪强,加强中央集权。他所统治地区的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曹操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曹操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曹操之子曹丕,废掉了汉献帝,取而代之,建立魏国,定都洛阳,史称曹魏。曹丕即魏文帝(公元220年—公元206年在位)。魏文帝登基后,平定了武威三胡叛乱,收复了上庸3郡,不久,魏文帝派遣军队在河西一带大破羌胡联军,使曹魏势力进入了河西之地。接着,他又遣使复通西域,恢复了中原王朝对西域的控制权。此外,曹魏多次击败鲜卑,巩固了北疆。然而,魏文帝曾三次大举进兵东吴,皆无功而返。

在官员任用上,从曹操起,实行“唯才是举”原则。为了招揽更多的人才,魏文帝在称帝前,建立了九品官人法,即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的做法是:郡设小中正,州设大中正,将境内人士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小中正采择舆论,按人才优劣定品第高下,上报大中正;大中正核实后上报司徒;司徒再加审核后交尚书选用。还规定,郡人口10万以上,岁察一人,特别优异的不受户口限制。

这种制度在开始实行时,重视舆论,不拘爵位,“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比起东汉末年外戚或宦官操纵仕途与单纯以封建道德为标准的“举孝廉”,无疑是一个进步。它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从曹魏始至隋唐科举的确立,九品中正制约存在了400年之久。在黄初五年,魏文帝立太学,设立“春秋谷梁博士”,提高了官员的素质。

魏明帝(公元227年—公元239年在位)时,采纳行司徒事董昭的建议,立郎吏课试法:“郎吏学通一经,才任牧民;博士课试,擢其高第者亟用;其浮华不务道本者,罢退之。”魏明帝又诏令散骑常侍刘劭作都官考课法72条,交百官议,议旧不决,未能实行。

为加强皇权,曹魏设置中书府,长官是中书监、中书令,共掌机要。魏明帝时改为中书省,使尚书台转为执行机构。魏明帝还设置御史台,对各级官吏进行督察。魏明帝统治时,曹魏达到了全盛。

魏明帝死后,年仅8岁的养子曹芳(公元240年—公元253年在位)即位,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辅政。曹爽剥夺了司马懿的实权,大权独揽。司马懿不露声色,称病不出,韬光养晦,暗中为除掉曹爽做准备。

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了政变,诛杀曹爽兄弟及其同党,独揽大权。司马懿死后,其子司马师废掉曹芳,另立曹髦(公元254年—公元259年在位)。

司马师死后,司马昭专权。曹髦发动政变未果,反而被杀,司马昭另立曹操之孙曹奂。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司马昭出兵灭掉蜀汉。两年后,司马昭去世,其子司马炎继任丞相、晋王,逼迫曹奂让位,曹魏灭亡。

15年后,司马炎灭掉孙吴,统一天下,国号为晋,是为晋武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