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语:沆瀣一气
- 拼音: hàng xiè yī qì
- 基本释义:
沆瀣:夜间的水汽。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结一起。
- 详细释义:
沆瀣:指唐时的崔沆、崔瀣。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
皓东的敏锐活泼,和胜佛的豪迈灵警,两雄相遇,尤其~。 ◎清·曾朴《孽海花》第十四回
- 成语出处:
宋·钱易《南部新书》:“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榜;谈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 例句:
1. 日本入侵者和伪军~,镇压抗日英雄。
- 反义词:志同道合,自命清高,精诚团结,择善而从,肝胆相照
- 近义词:通同一气,串通一气,同流合污,狼狈为奸,臭味相投,朋比为奸,猫鼠同眠,狐群狗党,浑然一体
- 成语典故:
隋唐时,读书人要做官,都要经过科举考试。唐僖宗当政期间,在京城长安举行了一次考试,各地已经取得一定资格的读书人,来到长安应考。在众多的考生中,有个叫崔瀣的很有才学,考下来自己感觉也不错,就等着发榜了。主持这次考试的官员名崔沆。他批阅到崔瀣的卷子,越看越觉得好,就把他录取了。发榜那天,崔瀣见自己榜上有名,非常高兴。按照当时的习俗,考试及第的人,都算是主考官的门生,而主考官就是考试及第的人的座主,大家都尊称他为恩师。发榜后,门生要去拜访恩师。崔瀣自然也不例外。崔沆作为座主,见到崔涩瀣这位与自己同姓的门生;显得格外高兴。也真是巧合,“沆”“瀣”二字合起来是一个词。表示夜间的水气、雾露、于是,爱凑趣的把这两个字合在一起编成两句话:“座主门生,沆瀣一气。”意思是,他们师生两人象是夜间的水气、雾露连在一起。
- 相关谜语:
- 结构形式:紧缩式成语
- 组成汉字:沆,瀣,一,气
- 成语用法: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 读音正音:沆,不能读作“kēnɡ”或“kànɡ”。
- 成语易错:沆,不能写作“沉”;气,不能写作“起”。
- 成语辨析:
-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 感情色彩:贬义成语
- 英语翻译:to act in collusion (idiom); in cahoots with; villains will look after one another
- 成语造句:皓东的敏锐活泼,和胜佛的豪迈灵警,两雄相遇,尤其沆瀣一气。(清 曾朴《孽海花》第十四回)
- 成语繁体:沆瀣一氣
- 第一个字是的沆成语:沆瀣一气
- 第二个字是的瀣成语:沆瀣一气
- 第三个字是的一成语:二而一,千人一面,一心一意,一五一十,万众一心,一年一度,九牛一毛,独树一帜,背水一战,首屈一指,千钧一发,千篇一律,毁于一旦,融为一体,如出一辙,焕然一新,一点一滴,济济一堂,孤注一掷,不拘一格
- 第四个字是的气成语:一团和气,垂头丧气,敛声屏气,珠光宝气,乌烟瘴气,歪风邪气,唉声叹气,低声下气,沆瀣一气,瓮声瓮气,一鼓作气,怪声怪气,小家子气,串通一气,怪里怪气,扬眉吐气,好声好气,阴阳怪气,灰心丧气,客客气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