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属于哪个国家(智利共和国概况)
智利共和国(西班牙语:República de Chile) 通称智利,是位于南美洲的一个国家,西和南濒太平洋,北靠秘鲁,东邻玻利维亚和阿根廷。为南美洲国家联盟的成员国,在南美洲与阿根廷及巴西并列为ABC强国。
由于地处美洲大陆的最南端,与南极洲隔海相望,智利人常称自己的国家为“天涯之国”。智利总共约有1,800万人,种族以欧洲白人、混血族群居多,与另一国家阿根廷同样,几乎没有非洲裔人口,其他则以本土原住民少数族群相对为多,整体公民组成素质极高,因而智利教育高度发达,其教育在发达国家普遍承认。智利在新闻自由、人类发展指数、民主发展等方面也获得了很高的排名,与南欧国家相媲美。社会相当于经济已开发的北美洲和欧洲国家,而近来还有许多亚裔移民跨越太平洋移居。
智利拥有非常丰富的矿产资源、森林资源和渔业资源。智利是世界上铜矿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又是世界上产铜和出口铜最多的国家,享有“铜矿王国”之美誉。境内的阿塔卡马沙漠是世界旱极。此外,智利也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天然硝石矿的生产国。
智利北部在西班牙征服者到达以前是印加帝国的一部分。自16世纪起西班牙人开始征服智利(1541年圣地牙哥建城)。南方的马普切人顽强反抗西班牙人的入侵。这里一直到19世纪中才成为智利的一部分。
1810年9月18日,以被罢黜的西班牙国王斐迪南七世之名成立了临时军政府,自此开启智利独立运动,故此日成为智利国庆日。
1818年2月12日智利在贝尔纳多·奥希金斯的领导之下宣布独立。19世纪内西班牙外的许多欧洲裔移民到智利。在1879年到1883年的硝石战争中智利占领了那时属于秘鲁和玻利维亚的阿他加马沙漠。
1930年的世界经济大萧条对智利造成十分严重的打击。铜和硝石的价格巨跌。从1930年代起经济逐渐得到恢复。
1960年5月22日发生智利大地震。
1970年,萨尔瓦多·阿连德被选为总统。其社会主义政策使许多产业(如铜矿)被国有化。
1973年9月11日,在美国中情局的支援下,陆军首长奥古斯托·皮诺切特发动政变。阿连德被杀害,皮诺切特成为国家元首。此后几年中上千人被杀,上百万阿连德的支持者被迫流离。
1988年全民表决中,大多数人反对皮诺切特继续任职。
1989年自由选举,基督教民主党人帕特里西奥·艾尔文·阿索卡尔被选为总统,1990年3月11日就职,结束了皮诺切特17年的统治。
1994年至2000年间,基督教民主党人爱德华多·弗雷当选总统。1998年皮诺切特从陆军首长职务退位,同年在英国被捕。其后他被软禁。2000年,由于身体健康的原因被释放。2000年起社会民主党人里卡多·拉戈斯·埃斯科瓦尔当选总统。
2006年1月15日,米歇尔·巴切莱特在选举中获胜,当选该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统。3月11日,巴切莱特在瓦尔帕拉伊索宣誓就职为智利共和国第47位总统。
2010年2月27日凌晨3时34分,智利南部的康赛普西翁发生里氏规模8.8地震。目前地震已在智利全国造成至少750人死亡,200多万人不同程度受灾。地震灾区交通中断,房屋倒塌严重。
2010年3月10日,塞巴斯蒂安·皮涅拉就任智利总统,标志近20年来智利右派重新夺回总统的宝座。
2014年3月11日,米歇尔·巴切莱特再次就任智利总统。
2018年3月11日,塞巴斯蒂安·皮涅拉再次就任智利总统。
智利南北距离4300多公里,位于安第斯山脉与太平洋之间,东西平均距离却只有200公里(最宽处大约400公里左右),令国土看起来相当狭窄,几乎成为全世界国土最狭长的国家之一,因此智利亦有“丝带国”称号。
大致上智利可分三个区域:
- 北部多山,许多山峰在6000米以上。在安第斯山脉的两条山脊之间是阿他加马沙漠。这是地球上最干燥的地方,因副热带高压垄罩,往往终年无雨。过去这里有硝酸矿被开发,现在主要是铜矿。这个地区较大的城市是安托法加斯塔(219,000居民)及伊基克。
- 中部气候地中海型气候。这个区域土地非常肥沃,人口众多。首都圣地牙哥(约650万居民)就在这里。除此之外还有瓦尔帕莱索(港口,280,000居民)和康塞普西翁(工农业中心,350,000居民)是重要城市。
- 南部人烟稀少,降雨极丰富,狂风雷暴非常频密。海岸前有许多岛屿以及峡湾。大陆南方有火地岛,智利和阿根廷各占一半。火地岛前的一个岛上的合恩角是智利和南美洲的最南点。本区的北冰原与南冰原,是极地以外由冰川冰所构成的最大区域之一。
从西向东首先是一条狭窄的海岸,然后是山脉,然后是比较宽的高原。在中部这个高原很肥沃,可以被用作耕地和牧场。智利和玻利维亚和阿根廷的边界线是安第斯山脉的东山脊。
除此之外太平洋中的胡安·费尔南德斯群岛和复活节岛也属智利。
年平均降雨量在智利北部的安托法加斯塔为12.7毫米,在圣地牙哥为375毫米,在南部的火地岛为5800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