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属于哪个省(安徽亳州概述)
亳州,安徽省辖地级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地处华北平原南端,介于东经115°53′~116°49′、北纬32°51′~35°05′,西部、北部与河南省接壤,西南部与阜阳市毗连,东部与淮北市、蚌埠市相倚,东南部与淮南市为邻;属温带季风气候。[1]
亳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活动。自秦时置谯县以来,历经朝代更迭,大都系州、郡或县建制,其间魏皇初二年封谯郡为 “ 陪都”。元至正15年,刘福通起兵反元,拥韩林儿在亳州称帝,建“宋”政权,以亳州为国都;亳州成为三朝古都之地[2]。1912年,亳州改为亳县,隶安徽省凤颍六泗道。1986年,撤亳县建亳州市(县级)。2000年,设立地级亳州市。
亳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长三角经济圈的直接辐射区、皖北旅游中心城市[3]、安徽省域交汇中心城市之一[4]。享有药都的美誉,是全球最大的中药材集散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4]。
2018年10月,亳州市入选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城市。
夏时,亳州境西北为有虞氏,东南为涂山氏。
商时,亳州境内建有嵇方国。[8]
西周,周武王封神农之后建立的姜姓焦国,由河南陕县迁都于此,并修筑焦城。
春秋初期,焦国被陈国所灭,焦城属陈国。鲁僖公二十三年(公元前637年),楚国伐陈国,夺取境内的焦城、夷邑(今城父镇)。
秦时,置谯县、城父县,属泗水郡。谯县后隶属砀郡。
西汉时,属沛郡。
东汉时,属沛国。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豫州刺史部治所迁至谯县。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正月,分沛国之地设立谯郡,以谯县为治所。
亳州南部新区航拍
三国时期,魏皇初二年(221年),封谯郡为 “陪都”,与许昌、长安、洛阳、邺并称 “五都”。谯郡辖相县、萧县、酂县、费亭、苦县、宋县、城父县、山桑县、铚县、竹邑县、符离县、蕲县、洨县、龙亢县、虹县。(今淮北、宿州、萧县、永城、鹿邑、太和以北、涡阳、蒙城、利辛、灵璧、固镇、龙亢怀远西部,五河)。
西晋时,在此置谯国,后又为谯郡,治谯县。
北魏正始四年(507年),为南兖州治所。
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北周灭北齐,南兖州属于北周。鉴于谯城为军政重镇,北周在谯县设置总管府,统辖数州。北周大象元年(579年),周静帝将南兖州改称亳州。
隋大业三年(607年),又改亳州为谯郡。
国际中药城 药都亳州
唐武德四年(621年),谯郡更名为亳州,下辖谯县(今谯城区)、山桑县(今蒙城县)、城父县(今谯城区城父镇)、临涣县(今安徽濉溪临涣镇)、酂县(今河南永城酂城镇)、鹿邑县(今河南鹿邑县西南)、永城县(今河南永城)、真源县(今鹿邑县)8县。武德五年(622年),在亳州置总管府,辖亳、宋、颍、沈、谯等州。武德七年(624年)改亳州总管府为都督府。
宋时,亳州属淮南路,宋真宗升亳州为集庆军,置节度使,统县七。
金时,属南京路,下辖6县5镇。
元时,亳州属汴梁路,下辖6县。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刘福通起兵反元,拥韩林儿于亳州称帝,建 “韩宋”政权,以亳州为都城三年。
明朝初年,亳州一度为县,属南直隶凤阳府。弘治九年(1496年),又升县为州,境内设义门巡检司。
清初,亳州属安徽布政使司直辖。雍正二年(1724年),亳州辖谯县(包括今谯城区、涡阳县和利辛大部分地区)、太和县、蒙城县。雍正十三年(1735年),降为散州,隶颍州府。同治三年(1864年),清政府在亳、阜、蒙、宿接壤处,以雉河集为县治,循北魏古郡名,设立涡阳县。
亳州历代管辖范围(10)
民国元年(1912年),亳州改为亳县,隶安徽省凤颍六泗道(后改名淮泗道)。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8月,成立亳州市,辖城关及郊区,与其他边区县并存。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2月,市、县合并,恢复亳县建制,隶阜阳专员公署。
1964年10月,国务院决定从阜阳、涡阳、蒙城、凤台各划出部分行政区域,为利辛县行政区域;治所设于利辛集。
1986年3月,撤亳县建亳州市(县级),其辖区不变;同年,被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对外开放城市。
1998年2月,收归省直接管辖(享受副地级待遇)。
2000年5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亳州市,辖涡阳县、蒙城县、利辛县和谯城区。[8]
2018年10月,亳州市入选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城市。[9]
亳州市
位置境域
亳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地处华北平原南端,距省城合肥330公里,位于东经115°53′~116°49′、北纬32°51′~35°05′,北依河南省商丘市,西与周口市鹿邑县接壤,西南部与阜阳市毗连,东部与淮北市、蚌埠市相倚,东南部与淮南市为邻,面积8374平方公里。[13][14]
地形地貌
亳州(2)
亳州市全境呈东南西北向斜长形,整个亳州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以1/9000地面自然坡降向东南微倾。西北部谯城区詹楼地势最高,海拔42.5米;东南以利辛县展沟南部最低,海拔22米,相对落差20.5米。由于受河流蜿蜒切割变迁和黄河历次南泛的影响,形成平原中岗、坡、碟形洼地相间分布,具有“大平小不平”的地貌特征。[15][16]
亳州市辖境与黄河决口扇形地相连,属平原地带,地势平坦,仅东部有龙山、石弓山、齐山、狼山、双锁山等10余处石灰岩残丘分布,除蒙城和涡阳零星分布的剥蚀残丘以外总体为典型的黄淮堆积型地貌,为近代黄河泛滥沉积区域,微地貌分为河漫滩、泛滥微高地、泛滥坡平地、决口扇形地、河间洼地、河间平地、低丘7种类型。[17]
土壤
亳州市土壤类型主要有砂礓黑土、潮土、棕壤土和石灰土。其中砂礓黑土(又叫青黑土)是一种具有腐泥状黑土层和浅育性砂礓层的暗色土壤,是古老的农业区耕作土壤之一,分布面积最大,约占全区总面积的71.6%;潮土系黄泛沉积物发育而成,约占总面积的23.2%;棕壤土系老的黄土性冲击母质所形成,分布于河流中游沿岸,呈带状分布,占土地总面积的1.5%。石灰土系以石灰岩为主的风化积物发育而成,均集中在小山丘周围,约占土地面积的3.7%。[18]
气候
亳州夜景(30)
亳州市气候处在暖温带南缘,属于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主要表现为季风明显,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适中,无霜期长,四季分明,春温多变,夏雨集中,秋高气爽,冬长且干。因气候的过渡性,造成冷暖气团交锋频繁,天气多变,年际降水变化大,全市历年平均气温14.9℃,平均日照2184小时,平均无霜期213天,平均年降水量831毫米。[19][20][21]
水文
亳州市辖区内流域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河道367条,50平方公里以上河道72条,100 平方公里以上河道42条,分属淮河水系和洪泽湖水系。主要干流河道有涡河、西淝河、茨淮新河、北淝河、芡河等。[22][23][24]
亳州
涡河左岸自谯城区牛集镇灵子门行政村代桥自然村首先入境,东南流经涡阳县至蒙城县移村集出境入怀远县,境内长173公里,流域面积4039平方公里;西淝河自谯城区淝河镇入境,东南流经涡阳县,至利辛县展沟镇出境 入凤台、颍上县界,境内长123.4公里,流域面积1871平方公里;茨淮新河自利辛县大李集镇入境,向东流经利辛县境南部,至蒙城县邹楼出境入怀远县,境内长66公里,流域面积1401平方公里。
土地资源
亳州(2)
亳州市土地总面积为852258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707929公顷,建设用地面积124790公顷,未利用地面积19539公顷。[26]
2005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资料显示:亳州市有农用地707929.4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3.07%,其中耕地598701.97公顷,在三县一区土地利用中均占主体地位,在各县区空间上的分布较为均匀;园地6725.02公顷,主要分布于谯城区;林地23189.03公顷,在各县区均有分布,以谯城区为最;牧草地108.11公顷,约80%的牧草地分布于涡阳县;其他农用地79205.31公顷,各县区其他农用地在其农用地中所占比例以蒙城县为最高,其次是利辛县。[27]
亳州市有建设用地124789.6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4.64%,其中城乡建设用地105135.62公顷,各县区城乡建设用地占其建设用地总规模比例介于76.49%-90.37%之间,高低顺序依次为谯城区、涡阳县、蒙城县、利辛县;交通运输用地8987.81公顷,均匀分布于各县区;水利设施用地9484.50公顷,过半分布于利辛县;其他建设用地1181.67公顷,主要分布于涡阳县、蒙城县。[28]
亳州市有其他土地19538.9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29%,在各县区分布比例谯城最高,利辛最低,涡阳、利辛两县居于两者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