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河北中间是什么河(河北、河南两省之间的“河”字,黄河变成漳河?)
在网络上,有关我国各省来历的话题一直热度高居不下,特别是有关山东、山西两省之间的“山”是哪座,湖南、湖北两省之间的“湖”是哪个,河南、河北两省之间的“河”是哪条的话题更是大家议论的热点。关于讨论河南、河北两省之间河流的话题,在网络上随意一搜索就会出来很多结果,大家争论的焦点是这条河到底是黄河还是漳河。
两省交界处的地图
黄河:
从历史上看,黄河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在其中下游两岸产生了无数以她为名的地名,这其中就以河东、河南、河内“三河”最为著名。这三个地名是以先秦时期人们的活动范围当做视角来确定的,其基准点是黄河,而在其东部的今天山西省中南部为河东、在其南部的今天河南省洛阳市周边一带为河南、在其北部今天河南省焦作市、济源市、新乡市一带为河内。
从上面大家可以看出,河南之名出现的时间已经很早了,但是那时候位于黄河以北的却只有“河内”的称呼,而没有“河北”。河北之名用在行政区划上的时间出现在唐朝。
唐朝的河东、河南、河北道
唐朝建立之后,由于国力越来越强盛,国家统治面积也越来越大,政务繁多,隋朝以来采取的中央管辖州、县的三级行政管理体制越来越不好用。于是在唐朝的某年(这个时间今天仍在争论)开始实行了在中央和州中间又增加了一级,即为“道”。一个道管辖若干个州,这样一来就减轻了中央处理政务的负担,提高了公文处理效率。
“河北”道就是唐初设置的十道之一,设置于唐贞观元年(627年),因辖境在黄河之北,就以“河北”为名,领怀州、魏州、博州、等24州和安东都护府。范围包括今天河南省黄河以北、河北大部、山西、北京、天津、辽宁的一部分等广大地区。
位于黄河以北的河北道
在黄河以南则设“河南”道,其管辖范围包括今天山东省和河南省大部、江苏省北部、安徽省北部。辖有河南府、虢州、 陕州、汝州、汴州等一府、二十九州,共一百二十六县。有意思的是,唐朝的河南道因为是直接以黄河为界而设,并且管辖范围广大,自古以来的古“河南”之地的“河南府”也在其管辖之下,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明清时,河南省也一直管辖着河南府。
虽然唐朝以当时的黄河河道为河南、河北两道的分界线,但是黄河是以“善决、善徙”著称,在唐朝以后的朝代,黄河河道就几经更改,虽然宋、金时期仍然采用了唐朝以来的行政区划名称,河南、河北依然存在,只是名字由“道”改成了“路”,但是由于黄河河道的变迁,和唐朝相比已有了较大变化,在一些地区已经不能严格的称为河南和河北。
金朝的河北东路、河北西路,离黄河已经很远
元朝之后,到明清,河南之名依然存在,但是河北在元朝的时候成为了中书省“腹里”,明朝时则大部分属于北直隶,清朝则为直隶,意思为直隶于首都之地。直到民国时期的1928年,才因为首都定在了南京,再称为直隶不合适,就改成了河北,这也是沿袭以前的旧称。虽然其位置确实位于黄河以北,但是已不能严格的说是河北之省了,因为最南端的东明县的一小部分位于了黄河之南。
清朝的直隶和河南省之间,黄河已称不上界河
随着局势的不断发展,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在今天河北省南部、河南省北部、山东省西部一带设立了一个新的省——平原省,它存在了很短的时间就被撤销了。平原省撤销之时需要对其设置的时候划入的县进行重新分配。这样一来,河北和河南交界处的几个县隶属关系和原来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原属于河南省的武安、涉县、临漳划入了河北省,而原属于河北省的南乐、清丰、濮阳、长垣、东明划入了河南省。
平原省
重新划分之后,有人发现,原来本为涉县、林县和磁县、安阳的县与县之间的界河——漳河,随之就成为了河南、河北两省之间界河。
漳河
其实漳河作为两省之间的界河由来已久,只不过是因为当时涉及的河段极短,并且是直隶和河南两省,没有河南、河北都有个“河”字的两个省名那么引人注目罢了。这个时间点是在清朝雍正四年(1726年),因“永邯争水”将河南彰德府的磁州划入直隶广平府,从那个时候起,位于磁州和安阳之间的漳河已经成为了两省界河。
民国磁县地图
民国安阳县全图,可以看到两县之间漳河
到了1952年平原省撤销,涉县又由河南划入了河北,漳河作为界河的长度得到加长,同时河北的省名已经使用了20余年,漳河成为了两省事实上的界河就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并且成功实现了将河南、河北之间的河从“黄河”转变成了“漳河”。
今天的两省之间
您了解的情况是这样吗,欢迎在文章底部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