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高烧不退怎么办如何处理(孩子高热不退 如何正确面对?)
本是中秋明月夜,云淡风轻好时节,却也是一层秋雨一层凉,秋意渐浓之时,昼夜温差增大,发热患儿陡增。面对低热,家长或许还可以从容面对,如果高热不退大部分的家长就不淡定了,焦虑、恐慌夹杂着孩子喂药、扎针、抽血时的哭闹,那心情,怎一个“愁”字了得。
“大夫,孩子高热不退、会不会烧坏脑子呀?”“烧了这么久,我孩子会不会落下什么后遗症啊?”“大夫,这老发烧的,会不会是啥不好的病吧?”“大夫,别管啥原因引起的发热,你先把烧给俺退了再说……”为了退热,为了不让孩子喂药、输液哭闹,爸爸妈妈们尝试灌肠、中药贴敷、药浴、推拿等等,这样措施效果怎样呢?
铭铭(化名)是一个1岁6月的男孩,前不久因“间断发热23天”为主诉入住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省妇幼保健院、省妇女儿童医院)小儿呼吸二病区,在院外因反复发热,间断应用地塞米松5天退热处理,体温一度好转,后反复发热,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入院1天后发现手指脱皮(川崎病恢复期表现)、心脏彩超提示已有冠脉扩张,结合检查化验结果确诊为不完全川崎病,经免疫球蛋白冲击治疗、大剂量阿司匹林口服、甲泼尼龙冲击治疗等,历经诸多波折,体温才趋于平稳,纵观整个病程,该患儿临床表现与典型川崎病相比很不典型,究其原因不能排除与反复应用激素,掩盖了疾病自然进程,导致川崎病急性期症状如皮疹、结膜充血等未表,从而延误了诊断。
因此,对于发热来说,最主要是针对病因治疗,而在病因未明之前,一些安全且不至于影响疾病诊断的退热处理措施方可采取。
下面我们来听听呼吸二科张艳丽主任、护士长余丰侠对于小儿发热一些处理建议:
首先,发热是指体温(通常采用肛门测温法)升高超出一天中正常体温波动的上限1℃,而临床工作中通常采用肛温≥38℃或腋温≥37.5℃定义为发热。
其次,不能完全凭体温高低预测疾病的严重程度,发热可以限制病原体生长、繁殖,促进中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增殖,发热实际上是一种机体对抗感染的有益机制。
再次,依据最新的美国儿科学会儿童发热与退热药物使用指南,并没有规定超过多少度必须吃退烧药,对于发热患儿的优先处理措施应着眼于改善患儿的总体舒适程度。目前国内公认还是建议一般超过38.3℃,可以口服退烧药。但当宝宝精神好,无明显不适时,排除高热抽搐病史及慢性病儿童,即使体温超过38.3℃,也可以暂时观察,或进行物理降温,如果物理降温对患儿造成不适,那么就STOP!
目前公认的两款退烧药物:
对乙酰氨基酚(适合3个月及以上的宝宝),用法:10—15毫克/每公斤体重/次,两次用药最短时间间隔为6小时,起效时间为30到60分钟内。
布洛芬(适合6个月以上的宝宝),用法:5—10mg/每公斤体重/次,需要时每6—8小时可重复使用,每24小时不超过4次。
两种药物交替式联用会伴随不良风险增加,有些父母为了迅速达到退热效果,同时应用多种退热药物或擅自加大剂量,不仅可能会使孩子出汗过多,导致虚脱、低体温甚至休克,而且还会加重退热药物的不良反应,这种做法是很危险的,也是不可取的;严格按患儿体重给药,降低过量使用风险。给患儿服用其他感冒咳嗽药物时需注意是否也含解热成分,以免导致服药过量。
至于其他的灌肠、中药贴敷、推拿等解热措施,可以根据医生的医嘱来进行。此外,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不稳定,所以一般采用物理降温,3个月以内的婴幼儿发热应慎用退热药物。发热时,一定要保证宝宝水分的摄入,同时保持衣物的干燥整洁,避免再次受凉,增加宝宝的舒适度。
最后,提醒爸爸妈妈们:宝宝发烧了,一定不要慌张,要选择正确的处理方式,在退热的同时,更要应该积极寻找病因,治疗原发病;如果宝宝持续高热、或伴有哭闹不安、烦躁及其他伴随症状时,一定要选择正规医院积极就医,在专业医师指导下科学用药,寻找病因,安全有效地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