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说明书大全 范文大全 知识大全 实用查询
首页 > 知识大全 > 语文知识 >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儒林外史》独特的讽刺艺术)


习题演练


一.(2020•绍兴模拟)以下是某同学整理的《儒林外史》名著阅读任务单,请你一起完成相关任务。


名著阅读训练|《儒林外史》独特的讽刺艺术


答案解析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的积累运用。考生一方面需熟悉文学名著的主要故事情节,另一方面需要对人物心理和性格有充分的了解,能够概括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名著的主要内容。


①《儒林外史》是一部以辛辣的笔触对社会现状和儒士命运进行批判揭露的讽刺小说。儒生形象、官绅形象、形形色色的假名士三类人是小说的主要人物群体形象。它透过人生百态揭示了士人功名利禄的观念、官僚制度、人伦关系和整个社会风气。


②严监生最被人熟知的桥段莫过于临死前那两根放不下去的手指了,几个侄儿以及奶妈怎么也猜不中严监生到底说的是什么,而赵氏一语道破,原来是灯中有两茎灯草,严监生怕它费油才使得严监生难以合眼,待赵氏挑去一根,严监生便一口咽了气。这个故事透过细节描写,把严监生那贪婪吝啬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③范进时年五十余岁,连秀才都没考中,家中穷困不堪。周进见到他,便想起了自己当年的惨状,在惺惺相惜之下,将他录取为秀才,后来又将他录取为举人,因此上演了一出“范进中举”的癫狂闹剧。“屠户和邻居跟在后面”、“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这些细节与范进中举前的遭遇构成鲜明对比,展现了科举制度下一人飞黄腾达后乡人亲友诚惶诚恐、毕恭毕敬、逢迎唯恐不及的丑陋。


④作者借“三女儿她而今已是成了仙了,你哭她怎的?”、“死的好,死的好!”等反常的言行针砭时弊,揭露绝食“殉夫”背后的荒谬本质,对“吃人”的封建礼教的愤怒抨击,表达了对整个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和人民灵魂的扭曲的批判。


【答案】

①儒生形象

②严监生临死前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直到赵氏挑掉一茎灯草才断气。原来是他不忘灯盏里点的两茎灯草,唯恐费了油。

③作者不动声色地活画出科举制度下一人飞黄腾达后乡人亲友诚惶诚恐、毕恭毕敬、逢迎唯恐不及的画面。
④针砭时弊,揭露绝食“殉夫”背后的荒谬本质,对“吃人”的封建礼教的愤怒抨击。


知识链接


严监生


严监生是广东高要县监生,原名严大育,字致和,严贡生之弟,是一个复杂立体的人物形象。


严监生临终之际,伸着两根指头就是不肯断气,大侄子、二侄子以及奶妈等人都上前猜度解劝,但都没有说中,最后还是赵氏走上前道:"爷,别人说的都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直到赵氏挑掉一根灯草,他方才点点头,咽了气。这细节说明了严监生对自己的吝啬。


但吝啬的严监生也有慷慨与不乏人情的一面。他以金钱作为护身符,来消灾弭难,苟且偷安。正妻王氏病后,他延请名医,煎服人参,毫不含糊。王氏死后,他深情悼念,"伏着灵床子又哭了一场",这不是"做戏"的眼泪,诚如闲斋老人的评语:"此亦柴米夫妻同甘共苦之真情。"这里写出了他具有人情的一面。


另一方面,严监生也有卑微可怜的一面。由于他没有家族优势,至死也怕严老大,他活得卑微,死得窝囊。但他并不甘心屈从别人,这种心态在他临终托孤于内兄的沉痛遗言中充分地揭示出来了,他说:"我死之后,二位老舅照顾你外甥长大,教他读读书,挣着进个学,免得像我一样,终日受大房的气。"临终前的一席话,可谓是他人生经验的总结。


总之,他是一个在统治阶级中被人捉弄的人物,对严监生人物的多层面发掘,有利于全面领会作者深邃的用心和婉转多姿的笔力。而且直到现今,他的形象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范进


范进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个特色鲜明的人物。


中举前,范进饱尝了科举制度迫害下落第文人的辛酸苦楚。50多岁仅是个童生,家中穷苦不堪,12月的天气还穿着单衣服,"冻得直发抖"(原文:"广东虽是地气温暖,这时已是十二月上旬,那童生还穿着麻布直裰,冻得乞乞缩缩。")。


范进在几十年应试不中的情况下,由于主试官周进的抬举,应试及第,他喜不自胜出现了癫狂状态。在恢复过来后,他的岳丈胡屠户由从前的对他不屑一顾变为阿谀奉承;同县的"名流"也纷纷巴结,体现了范进"一朝得志,语无伦次"的悲剧性格和各名流趋炎附势的嘴脸。


作为《儒林外史》的一个灵魂形象,他揭示了封建社会官场的黑暗,揭露了封建科举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之深,封建科举制度已经扭曲了这些知识分子的人格和灵魂。


王玉辉


在《儒林外史》中,吴敬梓对封建礼教的批判主要表现在王玉辉三女儿绝食殉夫事件。在这个事件中,王玉辉“是个迂拙的人”,把程朱理学“教养的题目的词藻”当了真。


他的三女儿丈夫死后,三女儿向他说:“我而今辞别了公婆父母,也须寻一条死路,跟着丈夫一处去了!”其女儿的这种观念完全是由父亲王玉辉平日里的灌输。因为王玉辉有一个志向,就是要撰三部书嘉恵来学,而其中一部便是《礼书》。他要大肆宣扬封建礼教,自然就要先从家实行。


女儿要殉夫,公婆百般劝阻,而王玉辉竟对女儿的公婆说:“我仔细想来,我这小女要殉节的真切,倒也由着他行罢,自古‘心去意难留’。”因向女儿道:“我儿,你既如此,这是青史上留名的事,我难道反拦阻你,你竟就这样做罢。”一个父亲为了“青史留名”赞成女儿自杀殉夫,说明礼教之毒已浸腐了他的灵魂。


但王玉辉也并非全然的冷酷无情,在合县绅缙为了女儿的牌坊大祭大宴之时,王玉辉却“转觉心伤,辞了不肯来。”此后他因怕见“老妻悲恸”“心里不忍便到外面去作游。“一路上看着山光水色,悲悼女儿,凄凄惶惶”,“见船上一个穿白的妇人,他又想起女儿,心里哽咽,那热泪滚了出来。”在王玉辉的内心深处,父女的天性未泯,但他对封建礼教的迷信却助杀了自己的女儿,其实他自己也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王玉辉的形象刻画很立体,很成功。当他称赞女儿死节时,他是一个丧尽人性的道学传声筒,而当女儿死后,他又是一个充满着人性的有感情的父亲。作者展示的既是一幅血淋淋的屠场画面,指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罪恶;又展示出了“人道主义的观点战胜了阶级教养给予他的限制。”通过这些,表达了对封建的伦理道德的彻底否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