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陈朝时徐陵编的《玉台新咏》
《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陈朝时徐陵编的《玉台新咏》,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它是我国古乐府民歌的一篇代表作,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长篇叙事诗。作者无考,写作年代也难确定但根据诗前小序,成诗大约在东汉末建安时期。
本诗按内容可分为五段。
第一段从开篇到"及时相遣归"。诗头两句起兴,以引出下文,同时也以孔雀喻仲卿夫妇,并造成一种徘徊顾恋的情调和缠绵悱恻的气氛,为全诗定下基调。接着以女主人公兰芝的口吻自叙,先说婚前自已即是一个勤劳而有教养的女子,婚后也是一个"守节情不移"、"鸡鸣人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的既坚贞又勤劳的少妇。可是在夫家却是"心中常苦悲"。其所以如此,是"君家妇难为",点明了悲剧的原因。于是悲愤地说出不堪驱使,徒留无益,便告婆婆,及时遣归。实际上"遣归"并非她的所愿,只不过想借此激使仲卿去挽回这种悲剧,因为舍此别无他法。此可见出她是有心计的贤妇。
第二段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写兰芝终于无可挽回地被遣。在这一段中,先写仲卿的"跪告",阿母的"大怒"。仲卿以"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作誓,意在迫使其母做出让步。不料其母不仅不让步,反而斥责仲卿"无所畏"、"助妇语",并断然表示"已失恩义"、"不相从许"。遣妇的悲剧已无可挽回次写仲卿入告兰芝母迫遣归,并以"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安慰,写出其软弱无奈,也看出其幻想其母能够回心转意。继写兰芝的反应和态度。她认识到自己不违妇道、昼夜作息却遭遣归,再进焦门已不可能,于是点明房中之物交付仲卿,遗施后人,并以"于今无会因"、"久久莫相忘"为嘱。表现了她的识见和贤惠,虽决然离去,对仲卿仍是情深。而兰芝着意严妆和从容步态,更显示了她的美丽和尊严的人格,表明她虽被遣,却是清白无辜的。继写兰芝婉言作别,谦言自己"无教训"、"不堪母驱使",又表示虽然"还家去",仍念母操劳。作别小姑时则"泪落连珠子",念其小姑相处良久,自然情深,先嘱小姑"勤心养公姥",又嘱以"嬉戏莫相忘"。而出门之时,又是"涕落百余行"。这些描写,处处显示了兰芝的温柔、贤惠和多情,显示出她是一个颇有教养的女性。然后写兰芝与仲卿作别:仲卿以"誓不相隔卿"、"不久当归还"相誓,兰芝也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相誓,但她因兄暴如雷,"恐不任我意",表示了对誓约能否如愿的担心。两人对誓,仲卿只是一味幻想,而兰芝则清醒并存有隐忧。
第三段从"人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写兰芝遣归娘家后被迫佯为许婚。先写人门时母亲的责问,兰芝的表白取得了母亲的同情。次写县令为子求婚,兰芝表示不违与仲卿的情义,婉辞媒人。继写太守请婚,刘母辞婚,而刘兄咄咄迫嫁,兰芝无奈只得佯许。她虽信守誓约,但处于封建家长制度权威之下,无告无助,别无抉择,只能出此下策。描写太守择吉迎娶,极写准备之忙,聘礼之隆,迎娶阵容之盛,都只是为了反衬兰芝的坚贞不移。
第四段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写兰芝、仲卿同为爱情而殉。先写兰芝被迫裁做嫁衣,心却无比悲哀。次写仲卿闻变,与兰芝相会。仲卿对兰芝有所误会,怀疑兰芝的坚贞,但他表示自己以身殉情;而兰芝则了解、深信仲卿,也表示以身相殉。再写仲卿归家告母,表示自寻短见,母以"勿为妇死"相劝,并表示要为其聘娶窈窕艳丽的东家贤女,然而都不能打动仲卿之心。最后写兰芝先以投水殉情,仲卿自缢身殉。两人美好坚贞的爱情,终因封建礼教和家长专制的摧残,以悲剧结束。
第五段写两人死后合葬,坟上松柏梧桐枝叶相覆相交,中有鸳鸯相向而鸣,其声感人,象征着这一对情人生前虽不能自由幸福,死后终于可以双飞双住,永远相亲相爱。诗末两句,作者点出写作此诗的意图,语重心长。
本诗主要写了两组四个人物:兰芝、仲卿两人为一组,焦母刘兄两人又为一组。前一组人物是受害者,后一组人物为迫害者兰芝是前一组主要人物,作者极力描写她的自幼勤劳、聪明、美
丽、有教养、尊老、爱幼、忠贞,而且对被遣迫嫁和不能重圆,有足够清醒的认识。然而就是这样好端端的女性,硬是被封建礼教和家长制迫得无路可走。她不满婆婆无端的挑剔和没日没夜的驱使,她辞绝县令的请婚,这些微小的反抗意识,都无法改变她悲惨的结局,因为封建势力太强大了。仲卿对妻子是忠诚坚贞的,不幸的是他也无能反抗封建礼教。他曾经幻想母亲能够改变对兰芝的态度,有一天能够重圆。结果两人双双殉情,表达了他们对封建礼教和家长制的反抗和控诉。焦母一组是封建礼教和家长制的代表者。表现在焦母身上的是对兰芝没日没夜的虐待、驱使,对儿子则是专制、斥骂。是她拆散了一对美好的夫妻,摧残了一对青年男女,也摧毁了自己本来美满的家庭。刘兄则残暴无情,最终把一对青年送上黄泉。作者通过这篇叙事诗和四个人物,控诉了封建礼教和家长制的罪恶,表现了对一对相亲相爱终于被迫殉情的年轻人的深切同情。
本诗故事曲折有致。随着故事矛盾的展开,从兰芝口中露出遣归的端倪,写仲卿哀告以图挽回,结果还是被遣;遣后相誓有待重圆,可是由于县令求婚,带来了重圆的危机,由于婉辞,终于化解了这次危机;但太守的求婚,使危机重现,刘母的婉辞,又带来了化解危机的希望;可是由于刘兄的干预,危机终不可避免;仲卿与兰芝的会面,本来可以相商破镜重圆的办法,可是由于仲卿怀疑和误解,相商变成了相誓。这场悲剧终于在波浪式的曲折情节发展中,一步步地走上高潮,演成悲壮的殉情。但是由于作者的同情,最后却出人意外地以浪漫主义之笔作结,从而使整篇故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