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子为什么常青什么原因(冬天为什么有些树木还是绿油油的?)
大家好,欢迎来到科普时间,在冬天,我们常常看到满街的冻结植物,但你是否注意到了,同样从地上长出来的植物,有的怕冻,有的不怕冻呢?甚至同一株植物在冬天和夏天的抗冻能力也不同。这些奇妙的自然现象背后的原理是什么呢?这确实是个有趣的问题。
一些科学家曾经指出,这可能与温血动物一样,树木本身也会产生热量,它由导热系数低的树皮组织加以保护的缘故。但是,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树木本身是不会产生热量的,而在冰点以下的树木组织也并非不能冻结。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些树木能够耐受严寒呢?

植物
其实,树木的这个本领,它们很早就已经锻炼出来了。每年秋天到来之前,树木会借助“沉睡”法来对付冬季的严寒。我们知道,树木生长需要消耗养分,春夏树木生长快,养分消耗多于积累,因此抗冻力也弱。但是,到了秋天,情形就不同了。这时候白昼温度高,日照强,叶子的光合作用旺盛;而夜间气温低,树木生长缓慢,养分消耗少,积累多,于是树木越长越“胖”,嫩枝变成了木质,逐渐地也就有了抵御寒冷的能力。
但是,别看冬天的树木表面上呈现静止的状态,其实它的内部变化却很大。秋天积贮下来的淀粉,这时候转变为糖,有的甚至转变为脂肪,这些都是防寒物质,能保护细胞不易被冻死。如果将组织制成切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还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哩!平时一个彼此相连的细胞,在冬天的时候,细胞的连接丝都断了,而且细胞壁和原生质也离开了,好像各管各一样。

这个肉眼看不见的微小变化,对植物的抗冻力方面竟然起着巨大的作用哩!当组织结冰时,它就能避免细胞中最重要的部分——原生质不受细胞间结冰而遭致损伤的危险。
所以说,树木的“沉睡”和越冬是密切相关的。冬天,树木“睡”得愈深,就愈忍得住低温,愈富于抗冻力;反之,像终年生长而不休眠的柠檬树,抗冻力就弱,即使像上海那样的气候它也不能露天过冬。
其实,这些奇妙的自然现象都是大自然随时间变迁所形成的变化,为我们提供了无限的思考和启示。让我们珍惜自然,从自然中汲取启示,这些启发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然规律,而且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适应环境,并发掘自身的潜力。

我们可以从树木的“沉睡”中学到,适应环境的关键是要善于自我调节,及时调整自身状态。只有在面临困境的时候,利用积累的经验和资源,找到适合自身的生存方式,才能够经受住“寒冬”。
此外,植物对抗寒冷的过程中,还隐含着一种节俭、勤奋和积累的精神。每年秋天到来之前,树木会积蓄能量,为了应对冬季的严寒。这样的经验和策略,在我们人类面临各种挑战和压力时同样适用。
总之,自然界中存在着许多奇妙的现象和规律,这些现象和规律不仅能够启迪我们的思维,而且也可以成为我们面对复杂和多变的社会环境时的指南。有更多的人类学习自然界的智慧,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我们的世界会更加幸福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