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说明书大全 范文大全 知识大全 实用查询
首页 > 知识大全 >

黄山的资料介绍(中国十大名山——安徽黄山)

黄山原名“黟山”,因峰岩青黑,遥望苍黛而名。后因传说轩辕黄帝曾在此炼丹,故改名为“黄山”。

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而闻名于世。她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中唯一的山岳风景区,作为中国山之代表,黄山集中国名山之大成,自古就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说法。黄山还兼有“天然动物园和天下植物园”之称。黄山正以它雄奇的容貌迎接着四海宾客。

游过黄山的人都知道,黄山最好的景色必须登上高峰才能观赏到,有云雾时最佳。登上一千八百多米的高处纵览,山中奇峰汇聚,峭壁千仞,拔地擎天,峥嵘崔嵬。青松在悬崖上争奇,怪石在奇峰上斗艳,烟云在峰壑中弥漫,霞彩在岩壁上流光,大自然的美在这里汇聚,在这里升华,赋予它超凡脱俗的品质,塑造出它威武雄壮的气概。在黄山的面前,时空变得狭小,沧桑变得平淡,它是大自然的骄子,独领天下奇山的风骚。故而当之无愧地赢得“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的崇高赞誉。

黄山松是由黄山独特地貌、气候而形成的中国松树的一种变体。黄山松一般生长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地方,通常是黄山北坡在1500-1700米处,南坡在1000-1600米处。黄山松的千姿百态和黄山自然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

最著名的黄山松有:迎客松,送客松,蒲团松(位于玉屏索道附近),黑虎松(位于北海宾馆和始信峰之间),探海松(位于卧云峰陡腰),卧龙松(位于卧云峰),团结松(连理松位于始信峰途中),龙爪松(位于始信峰),竖琴松(位于卧云峰侧北坡),陪客松(位于玉屏景区)──这就是黄山的十大名松。过去还曾有人编了《名松谱》,收录了许多黄山松,可以数出名字的松树成百上千,每棵都独具美丽、优雅的风格。

黄山云海不仅本身是一种独特的自然景观,而且还把黄山峰林装扮得犹如蓬莱仙境,令人置身其中,神思飞越,浮想联翩,仿佛进入梦幻世界。当云海上升到一定高度时,远近山峦,在云海中出没无常,宛若大海中的无数岛屿,时隐时现于“波涛”之上。

黄山云海,特别奇绝。黄山秀峰叠峙,危崖突兀,幽壑纵横。气流在山峦间穿行,上行下跃,环流活跃。漫天的云雾和层积云,随风飘移,时而上升,时而下坠,时而回旋,时而舒展,构成一幅奇特的千变万化的云海大观。清休宁人吴应莲的《黄山云海歌》有诗句云:

望中汹涌如惊涛,天风震撼大海潮。

有峰高出惊涛上,宛然舟揖随波漾。

风渐起兮波渐涌,一望无涯心震恐。

山尖小露如垒石,高处如何同泽国。

最佳观赏时间:一般来说,每年的11月到第二年的5月云海出现的几率较高,秋冬季云海出现频率尤其高一些。
最佳观赏地点:玉屏楼观前海、清凉台观后海、白鹅岭观东海、排云亭看西海、光明顶看天海。


黄山“三绝”之一的怪石,以奇取胜,以多著称。已被命名的怪石有120多处。其形态可谓千奇百怪,令人叫绝。似人似物,似鸟似兽,情态各异,形象逼真。黄山怪石从不同的位置,在不同的天气观看情趣迥异,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其分布可谓遍及峰壑巅坡,或兀立峰顶或戏逗坡缘,或与松结伴,构成一幅幅天然山石画卷。


黄山集八亿年地质史于一身,融峰林地貌、冰川遗迹于一体,兼有花岗岩造型石、花岗岩洞室、泉潭溪瀑等典型地质景观;前山岩体节理稀疏,多球状风化,山体浑厚壮观;后山岩体节理稠密,多柱状风化,山体峻峭,形成有“前山雄伟、后山秀丽”的地貌特征。


最佳观赏时间:四季皆宜。
最佳观赏地点:黄山山几乎每座山峰上都有怪石,比较经典的奇松怪石集中在北海景区,如梦笔生花、以及“喜鹊登梅”(仙人指路)、老僧采药、苏武牧羊、飞来石、猴子望太平(猴子观海)等。


温泉,被称为黄山“四绝”之一。据宋景佑《黄山图经》记载,传说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曾在朱砂泉沐浴,皱折消除,返老还童,温泉因此名声大振,被称为“灵泉”,因其具有一定的医疗价值,又被称为“灵泉”。对消化、神经、心血管、新陈代谢、运动等系统的某些疾病,有一定的治疗和保健效果。


最佳体验时间:一般来说秋冬和早春之际体验温泉为最佳,飘雪时节体验冰火两重天更为妙哉。
最佳体验地点:入住黄山温泉度假区的酒店


宏村是徽派民居村落中最具代表性的村子,素有“中国画里的乡村”之美誉。
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卧虎藏龙》曾在此取景拍摄——村外的南湖桥。
从整个外观上说,宏村是一座奇特的牛形古村落,水圳、南湖、月沼是村中的三处经典景观。
宏村有“画里乡村”之称,截至2014年,全镇完好保存明清民居140余幢,主要景点有:南湖春晓,书院诵读,月沼风荷,牛肠水圳,双溪映碧,亭前古树,雷岗夕照等。


宏村镇的选址、布局,宏村的美景都和水有着直接的关系,是一座经过严谨规划的古村落。村内外人工水系的规划设计相当精致巧妙,专家评价宏村是“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相得益彰,是世界上少有的古代有详细规划之村落”。被中外建筑专家称为“中国传统的一颗明珠”、“研究中国古代水利史的活教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