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来历资料简短(端午节的由来)
众所周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我们国家的端午节,但是关于端午节的由来主要有以下几个说法:
1.纪念屈原。
屈原——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战国末期楚国归乡乐平里人,是楚武王熊通之子楚瑕的后代。
在公元前278年的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屈原听到了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
他虽然有心报国,但是也无法挽救当时的局面,于是屈原选择了以死明志,毅然决然的写下了《怀沙》后便抱着石头投进了汨罗江,以身殉国。
楚国百姓哀痛异常,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有位渔夫准备把饭团丢进江里,说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咬屈原的身体。后来怕饭团为蛟龙所食,想出用楠树叶子包饭,发展成粽子。
所以以后,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风俗纪念屈原,端午节也由此而来。
2.纪念吴国大将伍子胥
伍子胥,名员,春秋时期楚国人。在阖闾死后,吴王夫差即位。夫差即位后,打败了越国后,吴国大夫伍子胥反对夫差对勾践放虎归山的行径,夫差不从。后来夫差在太宰喜否的挑拨下,赐死了伍子胥。伍子胥临死之前要求挖出眼珠,挂在吴国首都的东门上,要目睹越国灭掉吴国的过程,便自刎而死。
夫差闻言大怒,让人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在皮革里于投入大江。后来,吴国为越国偷袭所灭,人们便把端午节作为纪念伍子胥的日子。
苏州的端午与其他地方的端午不同,吴地端午是为了纪念伍子胥。伍子胥是苏州古城的缔造者,可以说,没有伍子胥,就没有苏州古城。端午民俗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纪念伍子胥是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
伍子胥对于苏州来说,是家喻户晓的著名历史人物。他文能经国、武能治军,七荐孙武、发展农耕,规划建造了“阖闾大城”。伍子胥作为苏州古城的建造者,在苏州人民的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地位。
3.纪念孝女曹娥
曹娥是古代孝女的典范,她投江救父,事迹感人。传说曹娥是东汉上虞(浙江绍兴)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年仅14岁的曹娥昼夜沿江号哭寻找父亲,后投江而亡,从江中抱出了父亲的尸体,就此传为神话。因为曹娥投江的时间是五月初五,正好是端午节,于是有了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孝女曹娥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