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说明书大全 范文大全 知识大全 实用查询
首页 > 知识大全 >

宋仁宗赵祯为什么废了郭皇后,又想废曹皇后?

宋仁宗为什么废了郭皇后,又想废曹皇后?

宋仁宗

一、废郭皇后


1.“被娶”郭皇后

乾兴元年(1022)二月,宋真宗去世,13岁的太子赵祯继位,是为宋仁宗。因为宋仁宗年龄小,宋真宗皇后、在宋真宗去世后“升格”为太后的刘娥“垂帘听政”。

第二年,宋仁宗改年号为“天圣”。天圣二年(1024),当了两年多皇帝的宋仁宗15岁了,到了议婚的年龄。太后刘娥为宋仁宗操持婚事,准备为宋仁宗选定、迎娶皇后。刘娥颁布“懿旨”,选取朝中、各地官员之家的适龄女子,入宫“备选”宋仁宗的皇后,由内宫相关部门对女孩进行体检,验明是否有“隐疾”、是否为处女,考察体貌、品德,选取合格者,由她本人和宋仁宗“复选”,决定哪一家的女孩成为宋仁宗的妻子、“母仪天下”的皇后。经层层“海选”,最后,四川富商、花钱买了一份小官的王蒙正的女儿、开国将军郭崇的孙女和开国将军张美的曾孙女进入“三选一”“决赛”。

王蒙正的女儿在三位女子中长得最漂亮,“姿色冠世”。宋仁宗首先选中了她。但宋仁宗的这一选择当即遭到太后刘娥的否决。刘娥对王氏女“一见以为妖艳太甚,恐不利于少主”,让宋仁宗再选。

宋仁宗第二个选中张美的曾孙女。

然而,这一选择仍然遭到刘娥的否决。刘娥认为,郭氏女的容貌、品德都强于张氏女,坚持要选郭氏女,只是答应,在立郭氏女为仁宗皇后的同时,将张氏女也纳入宫中,做仁宗的嫔妃“才人”。

宋仁宗无奈,只得听从“母后”的安排,于当年十一月与本不中意的郭氏女成亲,13岁的郭氏女成为皇后。

然而,本已为不能娶到自己心仪的女子郁闷的宋仁宗,接下来又遭打击:刘娥竟然在阻止了他娶王蒙正的女儿之后,将他第一个看上的王氏女嫁给了她的“哥哥”刘美之子刘从德。

宋仁宗虽然依从刘娥,娶了郭皇后,却“终不乐之”,“后既立,而颇见疏”,从被立为皇后开始,宋仁宗就很疏远他,反倒是张氏,成为宋仁宗的“最爱”。只是张氏命不长久,天圣六年(1028)九月,张氏患病,宋仁宗下诏,“以才人张氏为美人。”其时张氏已经患病,晋级后五天,张氏去世。明道二年(1033)三月,刘娥去世,四月,宋仁宗亲政,十一月,即因“雅意所属”,一向属意于张氏,“追册美人张氏为皇后”,并且“命内园使岑守素即故茔为陵阙”,只是没有为之立庙。以“才人”“美人”之位而被追封为皇后,在历史上前所未有,是极大的“破格”,也说明在张氏从入宫到去世的4年间,宋仁宗对张氏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2.太后刘娥去世,宋仁宗“放飞”爱情

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三月,“垂帘听政”的太后刘娥去世,24岁的宋仁宗亲政,有了充分自由,开始“放飞”爱情。

10年之前,刘娥压着宋仁宗娶了郭皇后,却将宋仁宗第一个看上的富商王蒙正之女嫁给了自己的娘家侄儿刘从德。但刘从德与王氏的婚姻很短暂,宋仁宗天圣十年(1031),年仅24岁的刘从德去世,王氏获封“遂国夫人”,在家寡居。两年后,太后刘娥去世,宋仁宗没了约束,“刘从徳之妻遂国夫人者,吕(王)蒙正之女也,常出入内庭,或云得幸于上。”

宋仁宗“放飞爱情”,遭到朝中谏官的批评,谏官张方平给宋仁宗上书,谏止王氏入宫,但宋仁宗未予理睬,张方平“求对”,请求面见宋仁宗,当面理论,还是没有得到回应。

直到景祐四年(1036)二月,王蒙正出事,王氏才“不得入内”,被剥夺了“遂国夫人”封爵和入宫的权力。然而,宋仁宗对王氏的“爱情”很是坚贞,一段时间过后,待风平浪静,王氏又像原来一样,出入禁宫。

张方平再次上书“论列”,请求禁止王氏入宫,但宋仁宗将张方平的疏奏“皆留中”,既不私下回复,更不在朝堂公开,权当没有其事。康定二年(1041),宋仁宗甚至想把王氏入宫一事公开、正当化,“中旨还其国封,许入禁中”,从宫中传出指令,恢复王氏遂国夫人的封号,允许其出入禁宫。

这时富弼任皇帝的文字秘书“知制诰”,负责为皇帝起草诏敕令旨等文件。富弼对王氏入宫本就反感,当年张方平给宋仁宗上书谏止王氏入宫,没有得到宋仁宗的答复,请求面见宋仁宗,想当面劝谏,富弼就称赞张方平:“真谏臣也!”现在宋仁宗找上自己,富弼当即将“中旨”“封还”,“抗章甚力”,向宋仁宗上表,强烈抗议宋仁宗的做法。宋仁宗无奈,只得收回指令。

在召王蒙正之女进宫的同时,宋仁宗还宠幸起了尚美人、杨美人。

对于尚、杨两位美人,以及她们何时入宫、何时开始进入宋仁宗的视野,史料记载很少,我们看到她们二人,已是太后刘娥去世,宋仁宗“放飞爱情”之后。

在刘娥“称制”,垂帘听政的时候,郭皇后依仗太后的权势,颇为骄横,“后宫多为太后所禁遏,不得进”,后宫女性不能接近宋仁宗。刘娥去世,“上始得自纵”,宋仁宗才能放纵自己,亲近身边的女性,“美人尚氏、杨氏尤得幸”,尚、杨两位在嫔妃中位列倒数第二等的“美人”尤其得到宠爱,尚氏更成为宋仁宗的爱中之爱,不仅本人得宠,甚至她的父亲也因之“恩宠倾京师”,“自所由除殿直,赏赐无算”,从原职提拔为皇帝的侍卫“殿直”,赏赐无数。

尚氏受宠,引起了郭皇后的嫉妒,“屡与之忿争”,多次因愤怒与之 相争。


3.宋仁宗遭“家暴”

宋仁宗宠幸尚美人、杨美人,引起他的“正妻”郭皇后的深深嫉妒。

郭皇后是宋仁宗的嫡母太后刘娥“钦选”的皇后,深得刘娥的喜爱,当年刘娥身穿天子服色拜祭太庙,郭皇后曾以当朝皇后的身份,在刘娥“初献”、宋真宗的妃子杨淑妃“亚献”之后,对宋朝的列祖列宗进行“终献”,奉献自己的祭礼,在刘娥在世之时,依仗刘娥的权势,颇为骄横。

杨美人虽然受宠,对郭皇后倒没见有什么不敬,尚美人则恃宠而骄,有一天,“于上前有侵后语”,在宋仁宗面前语言冒犯郭皇后,“后不胜忿,批其颊”,郭皇后不胜愤怒,挥手就要扇尚美人嘴巴,宋仁宗一看,“自起救之”,起身救护尚美人,郭皇后“误批上颈”,郭皇后未能及时收手,指甲一下挠在了宋仁宗脖子上。宋仁宗“大怒”,起了废后之心。

郭皇后

4.宋仁宗请宰相“验伤”

大宦官、掌侍奉帝后生活起居的内宫机构“入内内侍省”长官之一“入内都知”阎文应得知宋仁宗想废郭皇后,迎合宋仁宗,劝宋仁宗“以爪痕示执政”,把郭皇后在宋仁宗脖子上挠的伤痕给宰相看。

宋仁宗听了阎文应的话,找到首相吕夷简,让吕夷简验看伤痕,“且告之故”,同时把废除郭皇后的想法告诉了吕夷简。

吕夷简听后,“密劝上废后”,劝宋仁宗废除郭皇后说:“后汉光武皇帝,是有汉一代的明主,他的皇后郭氏只是因为说了怨恨光武皇帝的话,就被废除,何况现在郭皇后伤了陛下的身体?废了皇后也不会损害陛下的圣德。”


5.范仲淹:皇帝的婚,是想离就离的吗?!

皇权时代,皇帝以国为家,化家为国,皇帝健康与否、婚丧嫁娶、出行住宿甚至好恶玩乐、吃喝拉撒睡,都是国事,而皇后作为与皇帝有着平等地位的“敌体”,“母仪天下”,是天下女性、母亲的表率、仪范,所以,皇帝没有私事,皇帝的一切,朝臣都要管,皇帝离婚,废黜皇后,更是关系“天下”的大事,朝臣更要管。

宋仁宗想废黜郭皇后,事情还没有最后决定,“外人籍籍,颇有闻之者”,被很多朝臣知道,人们议论纷纷。左司谏、秘阁校理范仲淹趁“登对”即轮班回答宋仁宗咨询学问、政事的机会,极力劝阻宋仁宗不可行废后之事,且说:“应该早息此议,不可使外人知道有这个想法。”

范仲淹的谏阻,不仅没有实现愿望,反而提醒了吕夷简。吕夷简奏请宋仁宗,秘密下诏有关部门不得接受谏官的奏章。

但宋朝的谏官所在的“御史台”“谏院”,是与最高政府机构“中书门下省”、最高军政机构枢密院具有同等地位的国家最高监察机构,谏官既有仅凭“风闻”即经传闻而得知的消息就弹劾包括宰相在内的各级官员的权力,也有监督皇帝,对皇帝的言行提出批评,加以劝阻的职责。御史台长官“御史中丞”孔道辅等谏官给宋仁宗上书谏阻。

然而,十二月二十三,从内宫传出消息,郭皇后“以无子请入道”,请求出家做女道士,已获宋仁宗赐号“净妃”,出居长乐宫。

孔道辅很感奇怪,负责接收奏章的“閤门使”没有把他们的章奏呈送宋仁宗,在宋仁宗签批意见后下发朝臣讨论,却径直把郭皇后废了,于是派御史台工作人员追问,才知道宋仁宗看了他们的奏章后,根本没有签批,更没有下发。

二十四,孔道辅与范仲淹率领谏官到閤门使办公地点“阁门”,请求面见宋仁宗,当面向宋仁宗表达意见。但閤门使拒绝奏报宋仁宗。孔道辅等人想从宫城宣武门到后宫内东门,在内东门求见宋仁宗,把守宣武门的监官、宦官赶紧关上大门,不让他们进门。孔道辅抓起大门上的铜环大呼:“皇后被废,为什么不听我曹进宫劝谏?”宦官无奈,入宫报告宋仁宗。不一会,有旨:“谏官有话,应该到中书门下省说,由中书门下转奏。”

孔道辅等转去中书门下省,见到吕夷简,众人论辩喧哗。吕夷简说:“废后自有典故。”废黜皇后,自有旧例。孔道辅质问吕夷简:“大臣对于皇帝、皇后,就像儿子侍奉父母;父母不和,可以谏止,怎么可以顺从父亲往外赶母亲?”范仲淹说:“相公不过援引汉光武帝之事劝皇后废后罢了。汉光武帝失德,又何足效法?其他废后之事,更都是昏君所为。主上具有尧、舜的天资,而相公却要劝主上效仿昏君所为吗?”

吕夷简不再答话,只是对众人拱手而立,推托道:“这事诸君还是明天面见主上尽力陈说吧。”

孔道辅等人无奈,只得退去,但临走前声称,将在明天上朝时面对百官,与宰相“廷争”,在朝廷与宰相当堂理论。

吕夷简听后,转身去找宋仁宗,对宋仁宗说:“伏阁请对,非太平美事。”众谏官在阁门跪拜请求与皇帝直接对话,不是太平盛世的美事,现在又要在殿堂当堂理论,成何体统?

经过商议,吕夷简亲自起草以白纸书写,宰相押字,其他执政具姓名,送请皇帝批示“画可”后即可执行的文件“熟状”,贬黜孔道辅等谏官。按照规定,罢免御史中丞,须有“告身”即任命书,这次,则直接以皇帝的命令“敕书”将孔道辅等人罢免了。孔道辅等人离开中书门下省,下班刚回家一会,敕书就追到,并派来人员,将孔道辅等押送出城,然后才下发诏书,正式公布。

而郭皇后,终被废黜。

范仲淹

二、想废曹皇后


1.还是喜欢民间女子

废黜郭皇后之后,景祐元年(1034)八月十五,宋仁宗下诏,皇后郭氏“宜于外宅居止,更不入内。美人尚氏昨由下陈,列于近侍,素非令善,但肆骄矜,特贷刑章,令于洞真宫披戴,永不入内。美人杨氏自居左右,靡蹈箴规,宜令出内,别宅安置。”将郭皇后、尚美人、杨美人都赶出后宫。但在同一道诏书中,又说“长秋之重,阴教是宣,顾厥位以难虚,必惟贤而是择;当求德阀,以称坤仪。……朕常思恬素,动守端庄,固于声色之间,绝无溺惑之意。每观古籍,备鉴前修。……咨尔宰府,克辅善猷。”皇后之位难以久缺,一定“惟贤是择”,且要从“有德之高门”选择,以称皇后应有的德行、仪姿。

但从宋仁宗在天圣二年第一次选后,第一个看上民间女子、富商王蒙正之女,和此后为“续弦”所作的第一个选择看,宋仁宗似乎对所谓“有德高门”之女并不感兴趣,诏书中所说“必惟贤而是择;当求德阀,以称坤仪”,不过是冠冕堂皇的表面说辞。他真正喜欢的,恐怕还是民间女子。因为,时间不长,一位民间女子就入了宫。

一种记载是,宋仁宗的身边人将一位寿州(治今安徽寿县)陈姓茶商的女儿带入宫中,献给了宋仁宗。

另一种记载是,“京师富民”陈子诚通过“保庆杨太后”即宋仁宗父亲宋真宗的杨淑妃、宋仁宗的“小娘娘”杨氏把自己的女儿送入宫中,且杨太后答应,将把陈氏女立为皇后。

但无论如何,陈氏女入宫,明显与上引诏书中宋仁宗所说将选后于“有德高门”的表态相悖,引起了朝臣的反对。

上引诏书是参知政事宋绶当着宋仁宗的面所写,现在宋仁宗竟出尔反尔,不但没有求皇后于“有德高门”,反倒纳商人之女入宫,宋绶当即向宋仁宗进谏:“陛下想以身份低贱的女子正位中宫,不是与前日诏书之语相悖吗?”

几天后,枢密使王曾受召入宫,回答宋仁宗的政务咨询。王曾借机上奏,称不可引纳陈氏。宋仁宗说:“宋绶也这样说。”二人就此再无言语。

其后,宰相吕夷简、枢密副使蔡齐相继“论谏”,总管国家最高监察机构之一“御史台”庶务的“侍御史知杂事”杨偕、另一国家最高监察机构“谏院”副长官“同知谏院”郭劝又连续上书,宋仁宗“卒罢陈氏”,不得不终止立陈氏女为后。

而在“罢陈氏”一事中,也许大宦官阎文应的养子阎士良起到了关键作用。陈氏女入宫后,宋仁宗正准备“临幸”,因为阎文应的关系而得到宋仁宗宠信的“勾当御药院”阎士良听到消息,急忙去见宋仁宗。当阎士良赶到,宋仁宗正在翻阅历书《百叶图》,选择“临幸”陈氏女的良辰吉日,阎士良问宋仁宗:“陛下为什么看这个?”宋仁宗说:“你问这个干什么?”阎士良没有回答宋仁宗,而是接着问道:“臣听说陛下想纳陈氏女为后,是真的吗?”宋仁宗答道:“是。”阎士良又问:“陛下知道‘子城使’是什么官吗?”宋仁宗说:“不知道。”阎士良说道:“子城使,是大臣家奴仆的官名啊!陈子诚正是大臣家的子城使!陛下若纳奴仆之女为后,岂不有愧于公卿大夫耶?!”

宋仁宗听了阎士良关于“子城使”的说法,“遽命出之”,急忙命人把陈氏女送出了后宫。

宋仁宗续娶之事,只得再议。


2.被朝臣包办的“二婚”

宋仁宗性情柔和,甚至有些软弱,当他受到别人的压力、冒犯乃至欺凌,多数时候会退缩、忍让或者包容。他两次选后娶妻,第一次看上了民间女子、富商王蒙正的女儿,被他的“大娘娘”、垂帘听政的太后刘娥否决,违心、委屈地接受了刘娥为他选定的郭皇后;二婚想立“开封富民”、寿州茶商陈子诚的女儿为后,又遭到宰相、副宰相、枢密使、枢密副使、御史台副长官等朝臣的阻止,这一次,他已亲政,贵为统治天下的皇帝,依然选择了退让,将朝臣视为“贱人”的陈氏女送出宫,接受了朝臣为他选定的新皇后。而这也使他的婚姻生活再次黯淡无光。

朝臣们为宋仁宗选定的新皇后,大有来头。

这位女子是宋初著名武臣、被后人称为宋朝300年“良将第一”、曾任枢密使的曹彬的孙女,曹彬次子、尚书虞部员外郎(尚书省工部下属掌山泽苑囿、场冶薪炭等事的机构“虞部”的副长官)曹玘的女儿。曹氏女的家门,也确实可称宋仁宗诏书中的“德阀”、有德高门了。

而曹氏女自身,也有她的不凡。早在天圣、明道年间,京城开封就盛行传唱一首《曹门高》歌曲,据说是曹彬一门兴盛的征兆;又说曹氏女入宫之前,曾在寒食节与家人玩耍,各自抛掷铜钱,看谁的能立住,结果他掷的铜钱“盘旋久之”,转了很长时间,最终“侧立不仆”,也是入宫的前兆。

而曹氏女与宋仁宗结婚,并不是初婚,只不过第一次结婚未能与“前夫”圆房。曹氏女的“前夫”,是京兆(今山西西安)人,名李植,这人从小喜欢修道,不愿意结婚,后任皇帝的侍卫“侍禁”,与曹氏女订婚。在迎娶曹氏女进家,入洞房的时候,李植却发现,“鬼神千万”阻挡在他前面,不许他靠近曹氏女,李植“惊走”,“踰墙避之”,又惊又吓,跳墙逃跑,不敢再见曹氏女。曹氏女“即时还母家”,立即回了娘家,“俄选为后”,不久就被选为皇后。

这一切不都说明,朝臣为宋仁宗选定曹氏女为后,是完全正确吗?

于是,经由朝臣选定,以“保庆太后”的名义,为宋仁宗“包办”了第二次婚姻。景祐元年(1034)九月十四,宋仁宗下诏,“立皇后曹氏”。十五,命宰相李迪为“册礼使”,副宰相王随为副使、宋绶撰写“册文”,并书写皇后印章上的文字。有关部门进奏,可在冬至日行册封之礼。使用监察御史、“监察御史里行”孙沔不知趣,上言太后刘娥“三年之丧”未满,请求宋仁宗为刘娥守孝期满后立后,秘书省副长官、“秘书丞”余靖也提出同样的意见,但宋仁宗一概“不报”,置之不理。

十一月二十九,19岁的曹氏被正式立为皇后。

曹皇后

3.贤德曹皇后

曹氏虽然不是宋仁宗属意之人,但入宫之后,二人感情虽不亲密,相处尚可,而且曹氏很有将门之女的勇敢、气度,有主见,深明事理,。

曹氏性情仁慈节俭,重视农耕之事,经常在后宫御花园种谷子、养蚕,又善于书写“飞白体”书法。

庆历八年(1048)闰正月,宋仁宗想在第二个正月十五夜晚举办灯会,曹氏谏止了宋仁宗。其后三天,闰正月十八夜,崇政殿侍卫颜秀、郭逵等四人作乱,想乘夜刺杀宋仁宗,当晚宋仁宗正住在曹氏所居的坤宁宫,曹氏指挥宦官、宫女护卫宋仁宗,宦官、宫女“争尽死力”,保护宋仁宗无虞。事后,查出有宫女与军卒私通,宫女祈求受到宋仁宗宠幸的嫔妃说情,嫔妃代其向宋仁宗求情,免其死罪。曹氏穿戴整齐后拜见宋仁宗,请求依法处置宫女,郑重、严肃地向宋仁宗进言:“不这样,无以肃清禁宫。”宋仁宗命人搬来座椅,请曹氏坐下说话,但曹氏坚决不坐,始终站立请求,双方僵持“几刻”即约一个小时时间,宋仁宗最终答应处死了宫女。

宋仁宗的宠妃张氏依仗宋仁宗的宠爱,破坏规矩,想借皇后的伞盖出游。宋仁宗不想坏规矩,又不想张氏不高兴,让张氏自己向曹氏请示,曹氏当即答允,一点没有矜持、吝啬的表现,张氏很欢喜,回去报告宋仁宗,宋仁宗说:“国家有使用仪仗的规定,上下有别,你打着皇后的伞盖出去,外廷朝臣不会放过你。”张氏“不怿而辍”,很不高兴地放弃。

嘉祐元年(1056)正月初一,宋仁宗在大庆殿接受朝臣的朝拜时生病。此后,宋仁宗的身体时好时坏,为分担宋仁宗的辛劳,曹氏“请权同处分军国事”,请求暂时与宋仁宗共同处理军国政事,在大内内东门处小殿听政,宋仁宗批准。朝廷内外每天收到的奏章有数十件,曹氏都能一一记住纲要,且颇为涉猎经史,多数政事都能援引史事,做出剖决,但对于大臣每天所奏疑而未决的事项,她却能当即建议“公辈更议之”,请大臣再商议定夺,未曾出于一己之意决定政事。同时,曹氏还能检查娘家人和身边人员,丝毫不假以颜色,给予关照,宫中、朝堂做事都严肃谨慎。

第二年夏天,宋仁宗身体好转,曹氏即命撤帘还政,但宋仁宗拿着撤帘的诏书很久没有下发,直到秋天才开始亲自主政。为表达对曹氏的感谢,宋仁宗命令有关部门,以隆重典礼,任命曹氏的弟弟曹佾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享受宰相待遇。

宋仁宗多年无子,把堂兄赵允让年仅4岁的第十三个儿子接入宫中抚养,赐名赵宗实。曹氏对这个孩子抚育得非常尽心周到,后来这个孩子被宋仁宗收为养子,并立为太子,赐名赵曙,曹氏出了很多力。

嘉祐八年(1063)三月二十九夜,宋仁宗突发急病去世,曹氏把后宫各门的钥匙全部收到自己面前,然后才召赵曙入宫。天明后,宰相韩琦等得到信息入宫,拥赵曙即皇帝位,尊曹氏为皇太后。

宋英宗赵曙在位仅四年就去世,他的儿子宋神宗继位,尊曹氏为太皇太后,上曹氏所居宫殿为“庆寿宫”。宋神宗对曹氏极为孝顺,凡能让曹氏欢喜的做法,无不做到,从行登玩,每次都引导、搀扶,曹氏对这位“孙子”也慈爱备至,宋神宗退朝稍晚,必亲自到宫殿满五年看等待候望,间或还会亲自为宋神宗送饭送菜,让宋神宗品尝。宫中旧有规定,后妃娘家的男子不得入宫谒见,但曹氏年高,曹氏的弟弟曹佾也已年老,宋神宗几次向曹氏提起应该让曹佾入宫,与曹氏姐弟见面,曹氏都不许。后来有一天曹佾陪侍宋神宗,宋神宗借机请求曹氏,让曹佾入宫,曹氏不好再拒绝,答应在后宫见曹佾。宋神宗与曹佾一起来到“庆寿宫”,稍坐一会,宋神宗起身想走,意思是让曹氏姐弟单独待说说话,但曹氏意见,急忙对弟弟说:“这里不是你应该待的地方。”把曹佾打发出去。

宋神宗即位之后,非常想收复被后晋高祖石敬瑭出卖给辽国的燕云十六州,与王安石商量定议后,到庆寿宫向曹氏报告。曹氏问宋神宗:“物资储蓄、赐予将士的钱财准备充足了吗?军队、铠甲、武器都打造精炼了吗?”宋神宗说:“都已经办好了。”曹氏说:“此事至大,吉凶、追悔都因动而生。收复燕云,得之不过南面受贺而已,万一不能如意,则生灵所系,很难找到说辞;如果燕云可取,太祖、太 宗早就收复了,何必等到现在。”宋神宗听后说道:“敢不接受教诲!”

宋神宗锐意改革,王安石当政,大幅度改变旧有规章制度,曹氏找机会对宋神宗说,祖宗法度,不宜轻易改动。有一年,宋神宗在祭祖之前几天到庆寿宫见曹氏,曹氏说:“过去我听到民间遭受疾苦,就一定告诉仁宗皇帝,请仁宗回答实行大赦,现在你当了皇帝,也要这样办啊。”宋神宗说:“现在没什么事。”曹氏说:“我听说民间很为施行青苗法、助役法受苦,应该停止。王安石确实有才学,但怨恨他的人很多,如果你想爱惜保全他,不如让他暂时离开朝廷,到外地任职。”宋神宗听了很吃惊,几乎为之想停止施行苗法、助役二法,但最终还是被王安石所把持,未能实现。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写诗得罪变法派,被抓到御史台监狱,人们认为苏轼必死。其时曹氏已在病中,得知后对宋神宗说:“我记得当年仁宗皇帝通过制科考试录取苏轼、苏辙兄弟,高兴地说:‘吾为子孙得两宰相。’现在听说苏轼因为作诗下狱,是不是仇人中伤他呀?看他写的诗句,过错很小。我的病势已经很重,你更不可因为断案冤枉失实而导致伤了中正平和。对这个案子,要详查啊!” 宋神宗听后很是伤感,留下了眼泪,苏轼因之得道宽免。

通过以上史料所记曹氏的所作所为,我们可以看出,曹氏可称贤惠良善,识大体,明事理。

但是,曹氏毕竟不是宋仁宗自选的妻子,而是被朝臣“强嫁”给他。所以,宋仁宗对她并不亲爱,这也引发了后来宋仁宗对别的嫔妃的宠幸,甚至引发了一桩宋朝历史上少见的一大疑案。


4.宋仁宗宠张贵妃

宋仁宗废黜由太后刘娥为他选定的第一位皇后郭氏,再婚本想娶民间女子、“开封富民”“寿州茶商”陈子诚的女儿,被朝臣否决,只能立朝臣为他选定的开国功臣曹彬的孙女为后。但曹氏始终没有得到宋仁宗的感情,很快,宋仁宗喜欢上了另一位民女张氏。

张氏的本姓家世比较清楚,她的“外家”,即母亲的娘家,却有多种记载。

《宋史·仁宗张贵妃传》记,张氏为河南永安(治今河南省巩义西南)人,祖父张颖为进士,官至建平县(治今安徽郎溪)令,父亲张尧封,也考中进士,在石州(治离石县,今山西离石)主管刑狱事务的“推官”去世。

宋·王巩撰《闻见近录》记,吴越王钱俶之子太师“雅之”(史料记载钱俶有钱惟浚等8子,但没有名或字“雅之”的)之女(史料记载钱俶有7位女儿,前5位所嫁之夫都有籍贯、姓名,第六、第七两位没有婚否记载)嫁给张姓男子,生子名张尧封,尧封长大后游学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娶曹氏女为妻。

宋·欧阳修撰《归田录》、张舜民撰《画墁录》则记,西京洛阳留守司官员李建宗学识渊博,多才艺,他的儿子李宗鲁则善于“相人”,即通过面相辨识人的智愚贤不肖、现在将来的荣枯。有一年李宗鲁到京城开封参加科举考试,行前李建宗嘱咐儿子为女儿寻一佳婿。宗鲁上路,行至一个叫“任村”的地方入住旅舍,正在吃饭的时候,有一高大男子骑着驴、背着布口袋也来就食。宗鲁一见,立即上前与来人作揖交谈,问寒问暖,并邀其与自己一桌共食,打听男子从何而来,男子说:“今春没能考中进士,准备回洛阳。”宗鲁一听,也不去开封了,和男子一同回了洛阳。回家后,李建宗问宗鲁事情办得怎样,宗鲁回答:“已经选中贵婿,其人活着的时候做官不会超过州县小官,但死后会受封真正的王爵。”宗鲁选中的“贵婿”,就是张尧封。后来离家将女子嫁给张尧封,生了张氏,张尧封则在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1)考中进士,官至亳州(治今安徽亳州)推官。

而不管张尧封娶的妻子是钱氏、曹氏还是李氏,他的“命”都很薄。《闻见近录》记,张尧封与后来的名臣张齐贤在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一同参加科考,考试之前,尧封对张齐贤说:“我的族兄张尧佐刚从无锡(今江苏无锡)任满回京,我要去见他,请他举荐我。”但张尧佐见他后,却只给了他500文铜钱,打发他走人了事。当年尧封考中进士,但做官时间不长,或者在石洲、或者在亳州“推官”任上,张尧封去世。

《宋史·仁宗张贵妃传》记,张尧封去世,他的女儿张氏还很幼小,他的妻子钱氏和女儿孤苦无依,只得投奔尧封的族兄张尧佐,当时张尧佐刚刚被派往四川任官,钱氏请求跟随尧佐赴任,但尧佐以路途遥远为托词,“不收恤”,没有收留母女俩。

无奈之下,钱氏将女儿送入宫中,做了宫女。而关于张氏的入宫,也有三种记载:一是《宋史·仁宗张贵妃传》记,钱氏将女儿送入了宋真宗的妃子、宋仁宗的养母“小娘娘”杨淑妃身边;二是《闻见近录》记,张氏入宫后做了宋真宗另一妃子“沈婕妤”的养女;第三种记载则颇有传奇性,说钱氏姿色娇艳,因之得以在宋太祖之女、齐国大长公主府上当了歌舞女,而张氏在8岁的时候,被长公主带入宫中,交给宫女贾氏抚养。但这种记载目前只见于当代作品,未见史料出处。

《宋史·仁宗张贵妃传》记,张氏在宋仁宗皇祐六年(1054)去世,享年31岁,则张氏生于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按照张氏入宫的第三种记载,张氏8岁入宫,时在天圣十年(1031)。

张氏在后宫一天天长大,或者是天性使然,或者是环境所致,“巧慧多智数,善承迎”,聪明智慧,多有心计,善于逢迎,如宋仁宗崇尚简朴,张氏在自己居住的宫中便布置“素竹漆床,黄绢缘席,黄隔织褥”,庆历三年(1043),天下大旱,宋仁宗每天在宫中焚香祈雨,张氏便“刺臂血书祝辞”;如此,当她“长得幸”,“得幸仁宗”,长大得到宋仁宗的“临幸”之后,便“有盛宠”,“贵宠日盛”,得到宋仁宗的极度宠爱,且一天比一天显贵、受宠。庆历元年(1041),张氏受封“封清河郡君”,当年进封“才人”,又升“修媛”;庆历三年,张氏的次女镇国公主夭折,张氏因之得了重病,对宋仁宗说:“妾姿薄,不胜宠名,愿为美人。”降级为“美人”。五年后的庆历八年(1048)十月十七,由美人进封为“贵妃”,为嫔妃的最高级别,在后宫的地位仅在皇后之下。

而张氏在得到宋仁宗的宠幸之后,或者为了提高、巩固地位,或者有更大的图谋,做了很多破坏规矩、甚至干预朝政的事。

庆历八年(1048)十月,宋仁宗提出进封张氏为“贵妃”。当时翰林院有宋祁等六位学士。在正式册封张氏之前,宋仁宗写了手谕,指示翰林院起草正式文件“制书”,准备举行“告庭之礼”,即册封仪式,但事情还没有最后决定,宋祁就急急忙忙把“制书”呈献给了宋仁宗和张氏。张氏大怒,把“制书”扔在地上,说道:“学士为什么胆敢轻视我?”后来宋祁被赶出朝堂,出任安州(治安陆县,今湖北安陆)知州,作《失调名》诗,有“因为衔泥污锦衣,垂下珠帘不敢归”之句,感叹因此事不敢回京任职,诗传入宫中,宋仁皇看后,不禁为之一叹,不久将其召回了翰林院。

张氏依仗宋仁宗的宠爱,想借皇后的伞盖出游。宋仁宗不想张氏做僭越之事,又不想张氏不高兴,让张氏自己向皇后曹氏请示,曹氏当即答允,一点没有矜持、吝啬的表现,张氏很欢喜,回去报告宋仁宗,宋仁宗说:“国家有使用仪仗的规定,上下有别,你打着皇后的伞盖出去,外廷朝臣不会放过你。”张氏“不怿而辍”,很不高兴地放弃。

皇后曹氏有一名养女范观音,得到宋仁宗的宠幸,张氏很担心范观音夺宠。庆历七年(1047)大旱,宋仁宗很急切地求雨,用尽一切办法,甚至在胳膊上烧香以表诚心,宫中女官、宫女、宦官也随之“燃臂香”,却未见效果,宋仁宗很是忧心的时候,指使“威动六宫”、连当时的宰相贾昌朝都认作“姑母”,宫中人称“贾婆婆”的养母贾氏,暗中告诉贾昌朝,让贾昌朝向宋仁宗建议,放出宫中女官、宫女,以消弭灾变,宋仁宗采纳了贾昌朝的建议。张氏乘机向宋仁宗建言,不放出与宋仁宗关系亲密、感情深厚者,不能感动天意,并首先放出自己的养女,做出表率,宋仁宗无奈,将范观音放出。

贾昌朝因为“灾变”被免去宰相职务,时任益州(治今四川成都)知州的文彦博被召回朝堂,受任枢密副使兼参知政事。文彦博一家与张氏一家是故交。张氏的父亲秀美出众、英俊豪迈,曾在南京应天府师从著名学者孙复求学,孙复有时到张家,张氏母女像招待长辈亲戚接待孙复,令孙复很满意。当时文彦博的父亲文异在应天府任通判,把儿子文彦博、文彦若送到孙复身边就学,孙复把张尧封介绍给文家,做了文异的“门客”。从此张、文两家结下了交谊。张氏显贵后,还曾几次派人向孙复送去礼物,转达问候,但孙复却闭门婉拒,终身不再与张氏来往。

而此时文彦博升职回京,按照规定,文彦博的夫人需进宫向皇后致谢。张氏得知文彦博的夫人将要进宫,亲自监督宫中布置接待用具、饮食,以等待文夫人入宫,引得众人议论哗然。而当时贝州(治今河北清河西北)军卒王则据城叛乱,宋仁宗为之非常担忧,曾对张氏说朝臣谁能平叛,就让谁当宰相。张氏于是借接待文夫人之机,暗中告诉文夫人,文彦博可以向宋仁宗请行,领衔平定叛乱,以求宰相之位。文彦博依计而行,果然取得平叛之功,升任宰相。

张尧封的族兄张尧佐对张尧封、张氏母女本来非常凉薄,但张氏为在朝廷求得“外援”,依然对这位“伯父”非常关照。张尧佐任开州(治今四川开县东北开竹乡)知州期满回朝,张氏暗示时任宰相贾昌朝向宋仁宗进言,任命张尧佐为礼部祠部司副长官“祠部员外郎”,实任划定开封府府界的“府界提点”,不久又连续提拔,自待制、河东转运使升龙图阁学士、开封府知府,再由刑部员外郎升皇帝秘书“给事中”,再升端明殿学士、掌管官员任免事务的“提举在京百司”,直至升任号称“计相”、地位仅在宰相、枢密使之下的国家最高财政机构“三司”长官“三司使”,不久,又升荣誉职衔节度使、最高荣誉职位之一宣徽使、掌管全国马政的群牧使、名为管理庙观没有实际职责的景灵宫使。

宋仁宗15岁初婚,25岁再婚,其嫔妃俞德妃、苗贵妃、朱才人曾各生一子,但都很小就夭折。张氏得到宋仁宗“临幸”后,生有邓国、镇国、唐国公主等三个女儿,可惜也都夭折。然而,张氏的生育能力,却让宋仁宗看到了再生儿子的希望,为此,宋仁宗不惜将于景祐二年(1035)收入宫中抚养、准备收为养子的堂兄赵允让之子赵宗实送回家中。

然而,正所谓“自古红颜多薄命”,正在在后宫的地位日盛一日,甚至宋仁宗可能动了再次废后,有意立张氏为后的时候,张氏却在皇祐六年(1054)正月初八“暴薨”,得急病去世,年仅31岁。

张氏去世,宋仁宗失去“宫中最爱”,大为悲痛,不仅为之“辍朝七日”,停止办公7天,以表哀悼,还在曹皇后活着的情况下,不顾群臣反对,也不理皇后曹氏的想法,将张氏追赠为皇后,谥号“温成”,坚持以皇后之礼葬为张氏发丧,在皇仪殿举办了盛大葬礼,“诸宫之亲,朝夕聚众,縗裳千人,号泣逾月”,追赠张氏之父张尧封为清河郡王,母曹氏为齐国夫人,引得民间出现了“生死两皇后”的传言。

张贵妃(剧照)

而在张氏死后,宋仁宗也并没有改变对皇后曹氏的态度,与曹氏相处很是淡漠,又先后宠幸奶娘许氏的女儿苗贵妃和跟随姑姑入宫、被张氏收为养女的周贵妃、“小娘娘”杨淑妃的族中民女杨德妃、九岁入宫的“良家女”冯贤妃等多名女子。


4.蹊跷的“烧宫案”

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闰正月十八晚上,宋仁宗住在曹皇后居住的宫殿“坤宁殿”。

当夜,职掌查验宫殿门钥匙契勘、巡察宿卫皇宫内院及洒扫各宫殿等事,“最为亲兵”的崇政殿“亲从官”颜秀、郭逵、王胜、孙利等四人突然发动变乱,杀死“军校”,抢夺了兵器,登上延和殿屋顶,闯入后宫。

颜秀等人杀至位于坤宁宫南面不远的福宁殿下,砍伤了遇到的宫女的胳膊,颜秀等人的喊杀、宫女的哭叫声直传坤宁宫。

宦官何承用担心宋仁宗受惊,对宋仁宗说是乳母在殴打“小女子”。淳化怒叱何承用:“反贼在殿下杀人,皇帝要出去,还敢胡说!”

宋仁宗听到有人作乱,急慌慌地要出去,曹皇后一见,赶紧抱住宋仁宗,一边命人关闭殿门,一边派人快跑去召唤宦官机构“入内内侍省”二级首领之一“入内都知”(最高首领为“入内都都知”)王守忠等率兵入宫护卫。

半夜时分,颜秀等人杀至坤宁宫前,曹皇后判断颜秀等人必会纵火,派宦官提水,观察颜秀等人动向,随时灭火。

人手分派完毕,曹皇后亲手剪下所派宦官的头发作为标记,对宦官们说:“反贼平定,就以头发为证,给你们加赏!”宦官们听后,纷纷争着尽死力做事。

时间不长,颜秀等人果然点着蜡烛,引燃宫殿门帘,宦官立即泼水浇灭。

与此同时,值班守卫皇宫的侍卫、禁军急速赶来,将颜秀、郭逵、孙利杀死,王胜逃脱。其间极受宋仁宗宠幸的张氏赶到坤宁宫,“护卫”宋仁宗。

当晚的一切紧急措施,都出于曹皇后之手。

王胜逃走后,藏匿进宫城北楼,一天后被搜到,搜捕他的官兵当即将他“支分”,乱刃分尸。

至此,颜秀、郭逵、孙利、王胜全部身死,“卒不知其始所谋”,四人作乱的缘由、由谁谋划,不能审知,“烧宫案”成为一桩疑点重重的“无头案”。

北宋皇宫平面图

接下来宋仁宗对案件的处理,更让时人和后人产生了猜疑。

在事后的审查中,发现“閤内妾”即宫女与禁军军兵通奸按律当诛,但宫女向宋仁宗的“幸姬”即宋仁宗宠幸的妃子“祈哀”,祈求哀怜免死,这名妃子转向宋仁宗求情,请求面宫女一死。曹皇后听说后,穿上皇后的正装,请求宋仁宗依法处置宫女,并说:“不这样,就无以肃清后宫。”帝宋仁宗请曹皇后坐下说话,曹皇后不答应,坚持站着请求,“移数刻”,双方僵持接近1小时后(“一刻”为今15分钟),宋仁宗才同意将宫女处死。

第二天在朝堂之上,宋仁宗与朝臣商讨如何审理案件,枢密使夏竦认为,应由御史会同宦官在后宫审理,且不可扩大审查范围,使心怀叵测的人不安,参知政事丁度说:“皇帝身边的护卫发动变乱,事关皇帝安危、天下安定,此而可忍,孰不可忍!”坚持要求将案件交付宫外有关部门彻底追查颜秀等人的同党。夏竦与丁度从天刚亮争至早饭之时,仍未形成定论,宋仁宗最后定议,采纳夏竦的意见。

对于案件相关责任人的处理,也出现了不同意见。案发不久,宋仁宗就下诏,宽释宦官首领“入内副都知”杨怀敏和宦官杨景宗、邓保吉、杨怀敏、刘永年、赵从约、王从善等人的罪责。御史中丞鱼周询、侍御史知杂事张昪、御史何郯等上言:“殿廷设置护卫,本就是为皇帝预备非常之事,现在卫士做出如此凶悖之行,其图谋意不可测料,加之后来抓获贼王胜,皇上屡次传圣旨,命令不得杀死,而抓捕之人全不执行,当即将王胜乱刃分尸,大概是本管臣僚害怕王胜被捕之后审出实情,所以才容许众人将王胜杀死,以图灭口,想减轻失职之罪。情状如此,理无可恕。太祖在位的时候,酿酒作坊失火发,只是因为本处士兵图方便犯错,太祖仍追究作坊使、副使田处岩等不能严格管理部下之罪,将田处岩等处以极刑。现在乱贼在皇帝咫尺之旁作乱,凶恶之状,没有比这个更大的,而身负责任的官员既不能察觉、告发,当班的侍卫又不能擒捕乱贼,审明案情后将其正法,怎么能堵住众人的议论!臣等坚决请求将杨怀敏等人重行降职,以振罚罪之威。”

经过争论,宋仁宗下诏,将宦官杨景宗、邓保吉、杨怀敏、刘永年、赵从约、王从善等五人逐出皇宫,但杨怀敏却在夏竦的庇护下“领职如故”,继续担任原职。

何郯等谏官再奏,请求罢免杨怀敏。宋仁宗指示宰相召见何郯等人,向他们解释独独宽释杨怀敏的原因。何郯等人不服,第三次上言:“卫士持刀直入禁庭,意欲侵犯皇帝,朝中大臣应该深责有关部门失察之罪,如杨景宗等,应该全部诛杀以谢天下;若以其罪责不是自取,只可宽释他们不是正犯,但失职之责不能宽恕,应该一概发配流放,以警戒百官。对杨景宗等人的处罚已经很轻,杨怀敏又独独与众人不同,这是两府大臣害怕陛下身边之之恼怒怨恨,不能坚决执行祖宗之法。期望陛下对杨怀敏一例处罚,贬降职务,到外地任职,以平息公论。”

接到何郯等人的奏章之后,宋仁宗竟亲自召见抨击杨怀敏最为激烈的何郯,质问何郯:“古代的谏臣有为了进谏而撞碎脑袋的,卿能这样做吗?” 何郯回答:“古代的皇帝不听从谏言,臣下才撞碎脑袋,现在陛下从谏如流,哪用这样!若一定要臣撞碎脑袋,则美名归臣下,而过错在君上了。”宋仁宗这才转怒为喜,采纳了何郯等人的谏言。

但对杨怀敏的处罚,却一直迁延,直到二月二十四,杨怀敏才被撤去“入内副都知”职务,改任“左藏库使”,实任滑州(治今河南滑县)驻军将领“钤辖”。

而宋仁宗在其后“赏功”时的做法,更让人如堕五里雾中。

处罚完杨怀敏等人,宋仁宗对宰相等“辅臣”提出,此次宫庭之变,“美人”张氏有护驾之功,应予奖赏。夏竦当即倡言,应该讲求对张氏的“尊异之礼”,给予特别尊崇的待遇。宰相陈执中摸不着头脑,“不知所为”,不知道怎么做,翰林学士张方平找到陈执中说:“汉代冯婕妤为救汉武帝,挺身抵挡猛兽,也没有听说有什么‘尊异’而且撇开皇后而‘尊’美人,古来没有这样的礼制。如果这样做,天下的非议一点会集中到您身上,终身不可洗雪。”陈执中惊醒过来,坚持反对夏竦的提议,张氏最终没有得到“尊异”。


5.想废曹皇后

宋仁宗以张氏有护驾之功,要给予张氏特别待遇的做法,不免使人想到宋仁宗的一次意欲和曹皇后“离婚”。张氏得宠之后,曹皇后有一次触怒了宋仁宗,宋仁宗对宰相梁适说:“朕想废了皇后,怎样?”梁适说:“街坊里的小人物尚不忍心做这样的事,陛下贵为天下之主,岂可两次废皇后?”宋仁宗这才打消了念头。后来宋仁宗与曹皇后闲谈,把事情告诉了曹皇后,其后曹皇后每年都拿出5000贯铜钱,为梁适做佛事祈福,直至去世。

梁适

面对不能自主的婚姻,宋仁宗就这样与并不喜欢的曹皇后,拧拧巴巴、凑凑合合地过了一辈子。

相关文章